“归墟”本质“回归虚妄”,指对万物演化的解读回归于对起因探究

“归墟”本质“回归虚妄”,指对万物演化的解读回归于对起因探究

首页角色扮演万世归墟更新时间:2024-04-18

在很多文章里,我反复强调,“虚妄”=虚假的妄想,属于思考范畴。指理论性推导,特指对事物起因的理论性判断,与真相(佛学中称“实相”)相对应,一旦被现实验证就是真相。并非很多人理解的“虚无”。

归墟亦作“归虚”。 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出自《列子·汤问》,后比喻事物的终结、归宿。

本质是探究万物之理,应回归于对事物运动变化“起因”的探究。

古人认为万物起因,虚无缥缈、深奥难觅,并形象的把它们描述为“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透过文学描述的浪漫性,我们会发现,它们阐述的恰恰就是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起因所在。“八纮九野”不过是自然界的虚指,“天汉之流”不过是天道法则的文学性描述。

而最重要的恰恰是“无增无减”,它几乎让很多人因为“睁眼瞎”,入宝山而空手而归。

但凡真正火眼金睛的人,都会发现,古代文学中,描写“没有”一般用“不、弗、勿”,从来不用“无”。

无增无减,可不是说“不增加不减少”,而是说对事物运动变化“起因”认知能力的增减。

我强调过很多遍,无=万物之始因,大家可以关注我的文章去看详解。

因为,古文中,无=万物之始因、事物运动变化起因。并不是说“没有”;有=万物之动果、结果。

古文《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来源于结果的形成,结果来源于起因的推动。

它本是:万物“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含义。

无增无减=起因的增加、起因的减少!特指对事物运动变化起因认知能力的增减。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庄子·天地》:“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其中,“孺帝”特指起因的弱小。孺=柔弱、渺小;帝=蒂=万物起点,也指重要性,关键所在。如帝王=蒂王,也是一个国家的关键所在。请记住古文常常同音同义和同音不同义的各种变化)

以上诸多论述,如果你陷入古人文学化的论述中,基本上不可能有收获,如果你透过文学化描述,看到其基本概念:这个地方虚无缥缈,遥远难觅,需要耗费极大精力和时间。你会非常了不起。

俗话说“说话说声,听话听音”,阐述的就是沟通和理解关系的契合度,在于明白语言表达的背后真意需要认真领会。

想想看,古人对虚无缥缈的万物之始因,该怎么描述?

按照国人习惯浪漫化的叙事手法,除了这种描写,也不可能有其他方法!这也常常是严肃的哲理阐述,最终变成神话版演绎。像万物之始因浪漫成“原始天尊”,万物之结果浪漫化“灵宝天尊”。(古人认为所有努力获得的结果,都是宝物)

至于为何古人会把“归墟”定位在“东海”?

原因非常简单:古人从中原地域来看,也只有东方“烟波浩渺、云雾升腾”,属于未知领域。正好是“万物之始因”的隐藏之地。

包括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也是去东海去探究“万物之始因”所在。

“蓬莱岛”,其实就是“碰触未来的岛”,探究事物起因的岛屿。

真如,古人把时间称“日头”,把追逐时间跨度,称“夸父”。

只是传承过程,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又加上这些文学化描述,人们逐步神秘化、形象化、人格化。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