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句古老的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一些被轻慢、受侮辱的事,对于这些事能忍则忍,委曲求全,不必事事、处处与人争强好胜,硬干到底,适当的示弱于人,谦和退让,反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每个人在人生的重要关头,都会面临进与退、利与弊、左与右、是与非、得与失等选择的问题,能否做出正确的抉择,是萦绕在我们心头的大难题。一个明智的人,能够以独特的反向思维,知人所未知,见人所未见,与时变动,知所进退,把握住人生方向。
虎寺禅院有个僧人喜爱画画,一次他正在寺前的围墙上画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画着一只在云端盘旋的飞龙,一只在山头盘踞的老虎,都做出了将要扑上前的姿势。尽管他多次修改,还是觉得没有动感。刚好无心禅师走了过来,僧人就请禅师评点一下。无心禅师看了之后叹气说:“龙和虎的外形都画得很像,然而不足之处是龙和虎的特征没有表现清楚。龙在攻击之前,头会向后缩做出攻击之势;虎要上扑时,头必然向下压低。龙的脖子越弯曲,老虎的脑袋越贴近地面,它们发出的攻势越猛。”僧人很欢喜,受教道:“老师所言极是,龙的脑袋被我画得太向前,老虎的脑袋也不低,因而显得太静了。”无心禅师借机教诲道:“这里的‘道’也是为人处世、参禅修道的‘道’,遇事要先退一步,才能发力,才能冲得更远,要想爬更高,必须先谦卑地反省。”
人生犹如下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谨慎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奠定人生的未来。如果能够在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就容易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效果,占得先机。“进”固然重要,“退”更是一种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
但是纵观古今历史,很多成功者却无法全身而退,能看淡功名、功成身退的人,只是少数。譬如汉代张良,功成身退,请封留侯,在留地要了一点小地方,刘邦自然高兴。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下了天下,就辞去官职,做起生意,成为富可敌国的商人。相反,只知进,不知退的人,下场就很悲惨,譬如汉代的韩信、彭越、英布。正是: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事物发展到最高的阶段,往往是以相反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老子曰:“进道如退。”(《老子·40章》)有一个人在路上向前走着,一路繁花似锦,层峦叠嶂,旖旎的风光令人流连忘返,突然他发现前面是一道悬崖,他站在悬崖边,这时唯有后退一途。所以,我们要学会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荣耀上,而要看到它背后隐藏的危机。
*说:“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选集·第1卷》)*谙熟中国历史和兵法,看问题极其透切。
现如今,已经没有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重演,但是,功成身退的事依然存在。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商界精英,不少是共同打天下的兄弟,在事业做大之后,有的发生了财产纠纷,出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局面。这时候,做出一些制度上的安排,谋求退身,既可以求得友谊在,也可以保得事业兴。也有的创业者因为各种原因,退居二线,另外聘请职业经理人打理事业,如果发生职业经理人无法处理的例外事项,他会挺身而出,又走上前台。待事情处理完之后,又置身事外。这些人深谙进退之道,退而不隐,强而不显,着实令人钦佩。
人在旅途,不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也有撑不住之时。撑不住了,缓下劲,上不去了,退下来。对于我们上班族,有时会因为工作上的事与同事发生分歧,如果选择死磕,与同事对着干,只会加深误解和激化矛盾。但要是给双方一个冷静期,平心静气去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经过妥协和让步,问题就会得到妥善解决。虽然走了些弯路,但也因此而不至于被卡“脖子”。让步是一种迂回前进的策略,是一种美妙的全局思维,既避免了两败俱伤,又展现了我们宽广的襟怀,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何乐而不为?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具体事情做具体对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根据社会、事物的发展情状及时地做出调整。与道同行,进退适时,这是我们在人生路不可或缺的处世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