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分析CLAMP《东京巴比伦》创作背景一文,引起了许多小伙伴们的共鸣。看了大家的留言,阿昴也是非常感动。因此这一次,想和大家继续聊一聊,婶婶们的商业出道作,画风华丽、文化底蕴深厚、却又令人不禁对结局和人物命运扼腕叹息的经典少女漫画——《圣传RG VEDA》。
没错,单从类型上来讲,它的确应该算是一部“少女漫画”。CLAMP的《圣传》,也是继池田理代子的《凡尔赛的玫瑰》、细川知荣子的《王家的纹章》(也就是《尼罗河女儿》)之后,又一部背景恢弘庞大、拥有史诗气质的少女漫画。
而与那些着重描写少女爱情的漫画有所不同的是,《圣传》中人物情感更加复杂,虽然是神话历史题材,情感表达上却更为前卫,同时故事中也透着一股非常强烈的、有时候甚至会引起读者强烈不适的“宿命感”。
即便如此,在少女漫画多为“扁平化”画风的90年代初,《圣传》还是凭借着自己“纸上电影”一般优秀独特的画风,从一众“纸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远的经典。
《圣传》的名称由来和创作背景1. CLAMP组合与《圣传》的“前世今生”——从诞生、商业化出道、到“CLAMP帝国”的确立
CLAMP是由一群有着共同爱好的女孩子组成的、以创作“同人志”(注1)起家的漫画家组合,在同人创作时期,人数最多时曾经达到了12人。其名字“CLAMP”的由来,是她们为了在同人展上,摊位能排在人气漫画家高河弓的“CLUB/Y”旁边,而从英文字典中挑选了C字头的“CLAMP”一词所取,意为“马铃薯堆”。
注1:同人志,源于日语的“同人誌”(どうじんし)一词,指的是与商业化创作相反的、有着较高创作自由度的创作形式。通常由一群有着共同爱好和志向的创作者凑在一起,共同创作漫画、小说等出版刊物。
CLAMP官网上的成员卡通形象,如今组合只剩下4人
同人志分为“原创同人志”(original doujinshi)和“改编同人志”(parody doujinshi),CLAMP组合的前5部同人作品,都是“改编同人志”。包括1987年的《新宿纯爱物语》(原作为菊地秀行的小说《魔王传》)、《孔雀明王陀罗尼》(原作为荻野真的漫画《孔雀王》)和《好孩子的圣斗士大百科》(原作为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1988年的《POTATO CLUB》(原作为高桥阳一的《足球小将》)和《银河英雄传说*人事件》(原作为田中芳树的小说《银河英雄传说》)。
成立快一年,还没有一部原创作品,这对于组合的发展与知名度的推广都相当不利。于是,CLAMP开始酝酿创作一本原创题材的同人漫画,《圣传》的原作《圣传~DISCO·VERSION》,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圣传》的前身——1988年6月16日出版的同人志《圣传~Disco·Version》
CLAMP的几位成员中,负责剧本创作的、被称为“灵魂人物”的大川七濑(曾用笔名:大川绯芭)老师,彼时正在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攻读学士学位,对曲亭马琴所著的《八犬传》等东方传统神话故事颇有研究。
而CLAMP的另3位成员(现如今只剩下大川和这三位)——主笔和负责分镜设计的摩可那(曾用笔名:摩可那·阿巴巴)、负责原稿设计的五十岚寒月(曾用笔名:五十岚皋)以及负责作画指导和上色的猫井椿(曾用笔名:猫井三宫),三人同样出身佛教文化圣地京都,高中时曾是同年级的同学,都很热爱漫画。
摩可那老家的住宅旁边有一所寺院,从小她就与寺庙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对佛教题材相当感兴趣。于是几人在商议之下,选定了古印度诗歌集《梨俱吠陀》为素材,开始了《圣传~DISCO·VERSION》的创作。
CLAMP后来的作品《X战记》中也出现了佛教日本密宗相关人物,图为取景地之一,位于和歌山县的高野山金刚峰寺
《圣传~DISCO·VERSION》出版以后,CLAMP继续着以热门漫画作品为原型的同人创作。直到1989年3月,才再次推出了“圣传”相关的同人作品——《圣传杰作集》(注2)。
注2:1988年10月的《SHOTEN~笑点~》也是以圣传人物为封面,不过内容并非全部是关于圣传的,因此不算在内。
CLAMP商业出道前的同人志作品,《SHOTEN~笑点~》与《圣传杰作集》
同年,CLAMP的“圣传”被出版社“新书馆”的编辑看中,邀请她们来旗下的少女漫画杂志《月刊WINGS》的季刊《South》上进行连载 。于是,彼时还剩下6个人的CLAMP组合,应邀来到了东京发展。她们在池袋合租了间狭小的两居室,正式以商业漫画家的身份出道,开始创业。
因为工作室里同时摆放了6张办公桌,所以当时姑娘们几乎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了,换洗衣服等私人物品也是放在办公桌里的。在访谈节目《TOP RUNNER》中,几人回忆猫井当时是睡在桌子的夹缝之间,而个子小巧的摩可那,则像哆啦A梦一样睡在了壁橱里。
个子小巧、喜欢穿传统和服的摩可那酱,曾像蓝胖子那样睡在工作室的壁橱里,想想都觉得好可爱
从此,更名为《圣传RG VEDA》的作品,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开始了长达近7年时间的连载。自1989年9月-1996年5月,虽然单行本仅10卷就已完结,却也为CLAMP收获了无数粉丝。
和其他漫画家通常会签约一家出版社不同,《圣传》在新书馆连载期间,CLAMP还分别在角川书店、白泉社、光文社、讲谈社等数家出版社,先后连载了11部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随便举几个例子吧:有反应日本社会现状的《东京巴比伦》(1990-1993,新书馆),故事画风活泼可爱的《怪盗千面人》(1989-1991,角川书店),充满“末世情结”的魔幻大作《X战记》(1992-?,角川书店),以朝鲜古典爱情文学名著为蓝本改编的《新·春香传》(1992-1994,白泉社)等等。
随着连载的发展扩大,CLAMP六人时期的成员中,秋山玉代与圣理纱两人相继单飞。剩下的四人则一直坚持至今,逐步成就了集漫画、动画设计、服装设计、小说、游戏等形式于一身、拥有《魔卡少女樱》《X战记》《翼·年代记》等诸多热门IP的CLAMP商业帝国。
CLAMP笔下的男性角色集合,从当初“CLAMP学园”这一概念的诞生,我们便可以窥见婶婶们的“CLAMP宇宙”野心
2.《圣传RG VEDA》——与《天龙八部》同源的故事背景
抱歉,扯得有点远了,CLAMP是漫画界的励志典范,她们的故事,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也正是因为她们有这样宏大的“CLAMP宇宙”设定,才能诞生出像《圣传》等诸多优秀的作品。关于“CLAMP宇宙”我们先到此为止,继续再来说回《圣传》。
之前讲过,“圣传”的故事素材,源自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音译,汉语意译作《赞颂明论》),而日文原文书名《圣传RG VEDA》中的“RG VEDA”,即是“梨俱吠陀”的梵文名。“吠陀”意为知识,是古印度人探索与认识自然最古老、最朴素的记录方式,也是印度神话体系的起源。
单说“梨俱吠陀”,大家可能会有点陌生。但若提起另一部作品来,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了,那就是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名著《天龙八部》。
熟悉《天龙八部》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天龙八部”一词源于佛经《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的“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指形似人、而其实并不是人的众生。“天龙八部”,指的是以“天”和“龙”为首的八种“非人”,包括: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可以看到,除了紧那罗和摩睺罗伽没有登场,另外六部,在《圣传》中都是主要角色。“天”指的是以“帝释天”为首的“天众”,而其余五部,则代表了“六星”中的五个。剩下一个不在此列的“苏摩”,在《梨俱吠陀》中是“酒神”,与雷神“因陀罗”(帝释天的简称)、火神“阿耆尼”同为初代神祗。而“苏摩酒”则与《圣传》漫画中描述的苏摩族人的血液功效类似,是天降甘霖,饮后可得超自然之力,进而获得永生。
无独有偶,不止设定参考的神话人物有重叠,《圣传》中轰轰烈烈的团灭、爱而不得的悲剧,也与《天龙八部》“众生皆苦,有情皆孽”的思想非常类似。
TVB 97版《天龙八部》片头的“八部众”形象
那么大家可能要问,《圣传》的参考资料《梨俱吠陀》是“吠陀教”的典籍,但《天龙八部》中的“八部众”形象又是源于佛教,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这就要从“吠陀教”与“佛教”之间的关系说起了。我们按时间顺序来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梨俱吠陀》大约在公元前1500~900年间陆续写成,而古印度宗教“吠陀教”也在此期间应运而生。后来,“吠陀教”慢慢发展成了以种姓制度为核心、崇拜“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的“婆罗门教”,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婆罗门教后来又发展出了今天的印度教。在“婆罗门教”鼎盛时期,公元前6至前5世纪,古印度出现了“沙门思潮”,也就是与婆罗门思想对立的自由思想、观点派别的统称,其中就包括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佛教。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是由该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吸收了《梨俱吠陀》等典籍中最古老的印度神话传说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适合自己教义的修改和提升。
可以说,《圣传》和《天龙八部》,在古老的神话体系渊源上,可以说是同源的。
《圣传》中人物的身份、命运,与神话传说对比那么,CLAMP又是如何在《圣传》中,以距离现实遥远的古印度神话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众如此鲜活而各具魅力的角色呢?
在角色塑造的秘诀上,CLAMP的领导者大川七濑老师的回答是:应该让角色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瑕疵,这样才会令人物显得更加真实。人物的塑造不要过于的“满”,要适当留白,才能为今后的创作留下空间。
所以即便是《圣传》中的这些“神”,CLAMP也没有将他们表现得十全十美。“夜叉王”外表英俊、骁勇善战,却因藏匿了阿修罗族的后人,导致全族被帝释天军灭门;“阿修罗”看似可爱又善良,内心却住着另一个想要毁灭一切的破坏神;“乾闼婆王”外表是美丽聪慧、处事圆滑的乐师,内心却是个崇拜强者的“偏执狂”,只要对方足够强大,哪怕是*父仇人,她也愿意追随效忠……
对这些主要角色,一步步深入了解的过程,简直就像在剥洋葱:每剥开一层,都会让人流泪;每剥开一层,故事就会变得更加沉重;每剥开一层,就离那个残酷的“真相”更近了一步。
“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在《圣传》的故事中,一切皆是因欲念而起的“愚痴”;而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之轮”,则是没有开端、亦没有起始的“愚痴“。
1.帝释天
意为“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因陀罗——帝释天,是印度教的雷神/战神,亦是佛教中的护法神。
一方面,他是《梨俱吠陀》中被歌颂最多的神明,是身形伟岸、手持金刚杵投掷雷电、骑着白象的英伟战神。而另一方面,他又是“未断七情六欲”的天神。无论《梨俱吠陀》,还是《譬喻经》中,都记载了他因“娶阿修罗之女”而与阿修罗王之间发生的战争。
《圣传》中的“反派”帝释天,虽然从开篇就篡位成功、血洗天界,而后又一直不断残忍的屠戮。他所做的一切,看似是为了权欲和地位,而当残酷的真相解开之时,再回看却发现,他自始至终都只是为了一个“情”字。
和神话中相似,他的确是娶了“阿修罗之女”。只不过在《圣传》中,这个人不是阿修罗王的女儿,而是阿修罗王的前妻——为了当上“天妃”,而不惜抛夫弃子与帝释天私通的人类女子舍脂。
更令人唏嘘的是,帝释天这样做,并非因为贪恋舍脂的美貌,也不单是为了从她那里得到阿修罗王的情报。
一切都是他与阿修罗王在冥冥之中约定好了的,包括娶舍脂为妻,利用她限制破坏神“阿修罗”的觉醒。一切都是源于帝释天对阿修罗王不可描述的情感,是遵守“约定”所必然承担的结局。
“为了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即便是星宿的位置,我也要让它改变!”
虽然残忍而又偏执,一代枭雄帝释天,却又是《圣传》中最极端的、用情至深之人。什么“山无棱、天地合”,在这位大神面前,统统都是小儿科。从他“成全”苏摩与乾闼婆王、昆山门天与吉祥天之时,所说的话就能看出,在他心目中,这些能“同年同月死”的恋人们,比为“约定”而独自苟活的自己要幸福多了。
抛开是否“洗白”不谈,在人物多面性的塑造上,此时的帝释天,是《圣传》所有角色中最成功的一个。
2.乾闼婆王/持国天继承者
在印度神话中,“乾闼婆”一族是帝释天的乐师,居住在代表“海市蜃楼”的、虚幻缥缈的乾闼婆天空城,因为浑身上下能散发香气,故又称“香神”。而与此同时,他们也是东方天王“持国天”的眷属,在佛教中属于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在我国的敦煌故事壁画中,“乾闼婆”和“紧那罗”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舞姿曼妙的“飞天”。
《圣传》中的乾闼婆王,与神话中一样,也是以乐师的身份登场,居住在能够移动的“乾闼婆城”中。大多数时候的形象特点是——美丽、温柔、善解人意、看似与世无争,也因此得到了帝释天的儿子“天王”的垂青。
不过可惜,襄王有心,神女无梦,乾闼婆王并不打算成为帝释天的儿媳妇。一是因为她本就心有所属,与苏摩两情相悦;二是比起这来,更可怕的是,这位外表温柔如水的女子,理想却是成为帝释天的“左膀右臂”。
“我喜欢强者!”
她非常厌恶柔弱、终日以泪洗面的母亲。而面对*父仇人帝释天,年幼的乾闼婆王更是仿佛找到了人生存在的价值一般,从第一次见面起,就誓死追随对方。
在她身上,有两样属性与帝释天非常相似——“追求绝对的力量”,与“唯爱独尊”。
身为帝释天座下实力强悍的东方将军持国天,却又是星见预言中,注定要打倒帝释天的“六星”之一。如此矛盾的双重身份之下,除了对爱人苏摩的安危担忧之外,乾闼婆王却从未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矛盾或犹疑。她可谓是《圣传》中意志最强大的女性,完全看清了局势,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在无法逾越的强敌帝释天面前,她选择亲手结束了自己爱人的生命,然后殉情。
虽然和帝释天一样有着近乎“变态”的偏执,但比起其他单纯因为爱情或责任而牺牲的女性角色来,乾闼婆王的形象更具独特魅力。
3.夜叉王
提到“夜叉”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日漫中有《犬夜叉》,国漫《哪吒闹海》里也有被哪吒打死的“巡海夜叉”。虽然同样是源自古印度神话,“夜叉”却绝对是知名度最高那个。相传他们与“罗刹”同为梵天脚掌生出的半神,富于变化,夜叉男丑陋,夜叉女俊美。
而在佛教的传说中,夜叉则是北方将军毗沙门天(《圣传》中有译作“昆沙门天”)的眷属,为“天龙八部众”之一,是行动迅疾的鬼类,善于飞行。
密教五大神明之一的金刚夜叉明王
《圣传》中的“奶爸”夜叉王,常常因为喜怒不形于色,而容易被人忽视他的内心,只看到他全族人被灭、好容易重逢的兄弟又被帝释天追兵*害的悲惨命运。
实际上,在“六星”之中,夜叉王是最稳重可靠的一个。他虽然武义强大,却从不炫耀,总是默默守护在小阿修罗身边,在关键时刻展现惊人的实力。虽然因为保护阿修罗的缘故失去了族人,但若抛开这无法回避的命运不谈,比起年轻气盛的龙王、心高气傲的迦楼罗王来,他却显得更适合做一族的领袖。
“伸出双手,尽我所能的保护他!”
从他少年时和阿修罗王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夜叉王(耶摩)一直是个很有主见、意志坚强的人,很适合成为一族的领袖。
顺便一提他的乳名“耶摩”,在《梨俱吠陀》中,耶摩神转世为人类的第一祖先,死后居住在极乐净土,是掌管死亡的神明,也是后来“阎罗王”的由来。而《圣传》中他也是除阿修罗之外唯一的“六星”幸存者,一直守候在阿修罗身旁等待他醒来。
4.阿修罗
“阿修罗”也是经常会被动漫、电影等使用到的东方艺术形象之一。《圣传》中经常出现的“非天”一词,就是“阿修罗”的直译,顾名思义就是“天”以外的存在。在《梨俱吠陀》的神话体系中,阿修罗是天界的敌人,因为争抢食物而和帝释天发生过战争。
在佛教传说中,阿修罗是骁勇好斗的战神,同时也信奉佛法,是佛教的护法“天龙八部”之一。而“阿修罗道”,也是人们常提起的佛教中的“六道轮回”之一。而如今在动漫界流行的、用于指代多角恋或激烈竞争的“修罗场”一词,原意则正是指阿修罗与帝释天的战斗场面。
《圣传》中的小阿修罗,是阿修罗一族唯一的幸存者,拥有双重人格。外表是纯真善良的孩子,体内却封印着一个足矣彻底毁灭三界六道的可怕恶魔。
比起结尾才完整出现、彻头彻尾给天界搞了一遍“暴力强拆”的破坏神阿修罗来,那个呆萌可爱、被孔雀戏称为“小猪仔”的小阿修罗,才是大家的心头好。他善良、乐观,会因保护自己的人遇害而哭泣自责,却也会下决心让自己变强,为了保护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人。
他曾是被命运玩弄于鼓掌中的“没人要的小孩”,却因为夜叉王无私的爱,而得到救赎,找到了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意义。他从未停止过对命运的抗争,并且在最后,靠着强大的意志力,战胜了肆意*戮的破坏神,牺牲自己,将对方完全封印起来。虽然力量上远不及“破坏神”强力,这个小小的阿修罗,却是精神上的“巨人”。
鉴于登场角色太多,篇幅有限,这里我们只选了这4位主要人物,和大家简单聊了聊,从神话到漫画,CLAMP是如何从中提炼出精髓,将“八部”中的芸芸众生,以“爱恶欲,七情俱”的生动面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所谓“神话”,其实就是古人从人间万象中提炼而得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故事。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像CLAMP大神们这样,创造出充满“人情世故”而又不失飘渺仙风的优秀作品。
反观国内某些现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十全十美的霸道总裁,和全身缺点、但总裁就爱她的女主,却都是比“神话”还不真实的、难以产生代入感的存在。
所以题材并非制约艺术创作的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创作者是否有真正体察人间的真情实感,是否发自内心真情流露的去创作一部作品。
《圣传》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免不了被后人借鉴,然而曾经轰动一时的、国内某知名作家的“过度借鉴”(实话说就是抄袭!),却已经到了非常可耻的地步。
不过,抄袭就是抄袭,美其名曰“借鉴”,也永远只能是所谓的借鉴。借得了外壳,却借不到故事的“内核”。这样的做法,能诞生红极一时的“流量作品”,却永远都成就不了真正经典。偷了别人的,充其量只能算是“借尸还魂”。想要自己的作品有真正的“魂”,还要靠自己原创的、货真价实的真情实感才行!
结语:所以《圣传》到底是不是一个悲剧?从无法阻止的宿命轮回,和结尾除夜叉王、阿修罗二人生还的“团灭”结局来看,《圣传》的确应该算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
然而“众生皆苦”的结局之外,我们却也一直都能看到,剧中的角色们为实现诺言、为改变命运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大家都死了,全都因为我……”
“即便如此,你也要活着……”
“死亡”是离别,是解脱,是另一个轮回的开始。最难的并不是死去的人们,而是——活着的那个。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悲剧的内核,却是希望。所谓的“悲剧”,永远都不是故事的终结。
当满目疮痍的大地上重新生出嫩芽,当一个全新的轮回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开始时,你还会觉得,《圣传》它是一个“悲剧”吗?
——————————————————
参考书目
访谈节目《TOP RUNNER》(日本NHK电视台,2005年8月5日CLAMP专访)
CLAMP官方网站:https://clamp-net.com/
《天龙八部》电子版(出版社)
《梨俱吠陀精读》(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1日第一版)
《印度与世界文明》(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5年6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