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名句的诞生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跆矩6。”
——为政·四
完全读懂名句
1.有:音义皆同“又”字。根据古文的句法,十有五,就是十五。2.而立:有所成立,有所成就。3.不惑:不困惑,不疑惑。4.天命:上天的意志,命运,也引申为人生中一切当然的责任与道义。5.耳顺:听到一个人说的话,便知道其微言大义,想要表达的是什么。6.瑜矩:矩是用来端正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规矩。瑜矩即逾越法度、规矩。
孔子说:“我在15岁时,立志学习。到了30岁,已有所成立,建立起自我的价值观。40岁时,对于一切事理,能通达不再迷惑。50岁时,知晓自己所背负的天命。到了60岁,听到别人所说的话,完全清楚他所表达的意思,并分辨真假是非。到了70岁时,心里想什么便做什么,都不会违背法度规矩。”
名句的故事
根据东汉时代的史学家班固所著的《白虎通》,在周朝时,贵族的小孩八岁时人学,学习基础的礼乐知识与武艺,到了十五岁则进太学,学习处世为人、治理国家的道理。孔子志于学的年龄不算早,也不算晚。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描述了孔子的童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俎、豆是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皿,这句说明孔子童年时求知欲便相当强烈,常常演练礼仪来当游戏。
从本章内容来看,孔子说这些话时,年纪应当已经超过七十岁,距离七十三岁辞世不远,才会总结自己一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勉励弟子不断努力,并明确指出学习的进程、各个阶段,以及最高标准,即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此章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精简的自传。明朝中期著名儒者顾宪成认为,孔子从十五志于学,到四十而不惑,可称为“修境”,是还在修行的阶段。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已经领悟了世间的常理。到了七十随心所欲则为“证境”,进入印证真理的境界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后世从《论语》此章衍生出对不同年龄的代称,例如15岁即“志学之年”,30岁就是“而立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50岁乃“知命之年”,60岁即“耳顺之年”,70岁是“从心之年”。
因为15岁被称为“志学之年”,因此直到清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还常是年轻学子必写的作文题目。在《红楼梦》第八十四回中,就有一段贾宝玉写这篇作文的故事。不过聪明顽皮的贾宝玉并没有像其他人一般,写自己要追比孔子、从此用功读书,他写下“夫不志于学,人之常也”,表明不想读书乃是人之常情,所以不用太逼他。接着又写“圣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难乎”,即连孔子都是15岁才志于学,由此可见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他也可以晚一点再“志于学”了。
关于年龄的代称,孔子的这套说法在今天可说是相当普遍,但事实上不仅此一种。《礼记》中记载有:“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即根据周礼,一个人到了50岁可在家拄拐杖,60岁可在乡里间拄拐杖,70岁可在诸侯前拄拐杖,80岁则可以在天子的朝廷中拄拐杖。于是由此便衍生出了“杖家之年”、“杖乡之年”、“杖国之年”与“杖朝之年”,分别代表着50岁、60岁、70岁与80岁。
此外,因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70岁又称古稀之年,不过随着社会高龄化的发展,将来古稀之年的岁数可能会继续往上攀升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