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区古代祈雨礼俗研究

泉州地区古代祈雨礼俗研究

首页角色扮演仙道天妃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5

文/胡晓伟(作者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负山濒海,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适耕平原较少。沿海土地斥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此时,雨水是否适量就关系着农业收成的丰歉和整个社会的成败。若遇到干旱季节,就会显得十分困窘。南宋真德秀曾云:“泉州濒海滨,半是硗确地。三时劳耕耘,收获尚无几。四体或不勤,将何活老稚。频年旱且潦,生理殊匪易。"[1]为减轻旱涝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古代泉州人民兴修了大批水利设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干旱期较长,灌溉困难时,泉州的地方官、士大夫和民众通过祈雨,以求风调雨顺、物阜年丰,就是很自然的,也是相当盛行的。

有关泉州地区民间信仰的研究已比较丰富,但对祈雨的礼仪、习俗专文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拟对泉州地区祈雨礼俗进行一番考察。

  1. 古代泉州地区的旱灾与水利设施概要

通过志*载,可知古代泉州地区的旱涝灾害是比较多的。其中非常严重的旱灾记录如: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大旱,水泉涸,山中民汲水至二十余里,乡人多渴死。”[2]南宋淳熙十一年 (1184年)“四月不雨至于八月,是年无禾。”[3]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4]元代泉州僧人释大圭在其诗作中对此次大旱灾有所记录,如《苦旱》“春秧黄槁百泉枯,龙骨声中泣老夫”,《夜闻水车》“旱火秋蒸土山熟,新苗立死田寸裂”,《吾郡》“吾郡从来称佛国,未闻有此食人风”等等。[5]从释大圭《夜闻水车》的诗名,反映在严重旱灾面前,百姓还是抓紧时间,利用水利工具积极抗旱自救。

至迟从唐代开始,泉州百姓就开始兴修水利,筑新河埭坝,以备旱涝。如唐德宗贞元间(785-805年)泉州刺史赵昌,“凿泉筑塘灌田三百余顷。后为尚书。民追思其德,名其塘曰‘尚书塘'。”[6]唐宪宗元和初(806-808年),刺史马总“凿北山下塘以灌民田”。 [7]北宋景祐间 (1034-1037年),知州曹修睦疏凿湮塞的天水淮(亦称节度淮),“渠通而田复,流民还业,赋额复旧,利及百世。”[8]北宋熙宁间(1068-1077年),晋江令危雍“尝筑湮浦埭以捍海潮,蓄灌溉。又筑清洋陂,自南安九溪至于高溪,凡三十六水,合流而下,所灌田四千八百顷。”[9]

在南安莲花峰,至今还保存一方南宋泉州郡守司马伋巡视水利后的游览题刻,文曰:“淳熙十年岁在昭阳单阏 (1183年)涂月立春日,陕郡司马伋相视水利竟事,因登此峰。玉牒赵仲山、开封韩用章偕行。四明林致夫期而不至。”[10]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泉州有陂八十二,府南清洋陂最大。自南安之九溪至府西南之高溪,凡三十六水,合流数百里而为陂,所灌田千有八百顷,筑土为陂。宋淳熙七年(1180年),累石为岸。”[11]泉州有埭九十四,以位于东南二十里的湮浦埭最大,“上承九十九溪之水,广袤五六里,襟带南乡之境,出溜石六斗门入晋江,宋时筑捍堤三万丈,斗门四,与陈埭斗门共为尾闾泄水。绍兴六年(1136年),大力修治。"[12]《晋江县志》收录了从唐代以来的水利设施共计288处,其中湖15处、塘47处,陂84处,埭121处,坝13处,坑5处,港2处,淮1处。[13]

古代泉州百姓通过主动兴修水利,减轻了旱涝灾害的影响。但在旱灾严重时,泉州的地区的祈雨之风是相当盛行的。

二、祈雨对象的选择

在史学界,泉州有“宗教博物馆”之称。这一点在泉州地区的祈雨活动中也有所反映,就是祈雨对象的丰富性,即多种神灵并存。现依志书和碑刻等所记历代祈雨情况,分述如下:

1.龙王、龙庙、龙潭、龙井等

龙的崇拜属我国原始崇拜之一。佛教亦以龙作崇拜对象,佛教《华严经》说龙神能兴云布雨。道教也有此说,认为龙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专司兴云降雨之职。道教《太上洞渊请雨龙王经》说,天旱诵经可召龙王普降喜雨。因而对龙王的祈祷也是泉州地区较普遍的祈雨方式。例如,泉州东湖的福远庙,祀龙神。唐乾符中(874-879年),僧大员所立庙。宋绍兴中,郡守赵思诚、傅公直祷雨有应。绍兴十一年(1141年)赐额“福远”。 [14]绍定间,真德秀再守泉州,曾到庙致祭,所撰《福远庙祝文》,云:“福远庙诸位龙王:乃季春以来,雨不时若,几于靡神弗举矣……某尝在嘉定,亦尝致祷,而有获焉。昨者,仅命官僚,而未果亲谒,此某之罪也。是用涓日之良,顿首庭下。顾庙虽有号,而封爵未崇。愿神昭示威灵,随祷立应,沛然大雨。”[15]

在泉州承天寺内,曾有龙神庙,又称龙王庙。[16]至清乾隆间(1736-1795年),官方崇祀龙王神的礼仪已有规范,行二跪六叩礼,宣读祝文,祭祀时间较固定,祭费、祭品、祭器等都有详细要求。[17]

在清源山泰嘉岩下,有灵源庵。旁有灵源洼,广数百步,水积其中。郡志称中有鳌龙,宋时旱祷辄雨。[18]

在清源山下洞附近,有玉龙井,清代泉州知府怀荫布、知县王勋祷雨有验,勒“灵雨应时”于石。[19]

在郡城北的白虹山上,有白虹漈,有龙潭,岁旱祷之,云气升潭中,如虹。[20]

晋江罗山龙潭,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南安县达鲁花赤答刺真至罗山龙潭祈雨有应。“明日,雷电交轰,遂大倾注,沟浍皆盈,人民欢欣,谓侯诚悃,以感动天地,旱而赐之以雨。”[21]

在晋江龙湖,建有龙王宫,又称龙湖庙,岁大旱,贤守令皆前往祈祷。嘉定、绍定间两守泉州的真德秀曾作《龙湖祝文》,遣官赴龙湖致祭祈雨,文云: “按图志,晋邑之南,龙湖在焉。……在神物宅乎其中,湖上有祠,灵应夙著。其以城钥之守,弗克躬造,而命邑尉,往致祈焉。谨拜于庭,遥致枕悃。伏愿油然而兴云,沛然而雨注,以震耀龙君之威灵。"221明代陈让导撰《龙湖碑文》,记祈雨礼仪是晋江令“躬祷”,并“焚牒水上”。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施世騄《龙湖祷雨颂德碑记》载:“桐城之南六十里有泽日龙湖,古致雨处也。旁建庙祀神,遇旱潦,里中人祷此辄应。”祈雨礼仪是知州等官员“露顶步烈日中,诣龙湖庙,拜取湖水数斗以归”,并“设坛于社,文武宾僚俯首在位,相与沥诚祷告"。[23]

此外,尚有德化左溪龙王庙、安溪龙塘山龙王庙、南安琼山龙潭、安溪三公山龙潭、惠安三髻山龙湫、南安困山龙窟泉等,都曾是祷雨之所。[24]

另外,还有把龙神请到州治,祷请求雨。真德秀所撰《请水祝文》云:“是用恭迎灵湫之水,安奉于郡庭”。《祭龙潭祝文》云:“乃立坛壝,将偏象五方之龙而致祷焉”。《诸庙祝文》云: “自龙君之来,境内之雨者,屡矣。然润泽则有之,而沾洽则未也。或谓龙之为神,动则升霄汉,静则安江潭,公庭之烦渫,非所乐也。是用还于龙湫,就伸祷请。”[25]送龙神还龙湫,还要举行送别仪式,要作《送诸龙归龙湫》疏语等。

2.佛僧系统的祈雨神明

唐僧智亮,印度僧人,来泉州弘法,传能降雨祈晴。[26]

北宋释行通,协助泉州刺史陈洪进祈雨,期三日后有雨,果如其言。洪进奏赐命服,名法慧大师。[27]

显应大师,修行于安溪翠屏山。值大旱,众祈祷不应,师曰:“我能。”师往诵经,诵毕,大雨滂沱。[28]

南宋泉州知州王十朋,有《出郊观农,饭蔬于法石僧舍,时方闵雨,有无麦之忧,因成八绝》诗,其一云:无术能销旱魃灾,吁嗟求雨只空回。鲰生岂是为霖手,明日真人出洞来。[29]可知,适值农种时节,旱情严重,知州王十朋赴泉郡东郊的法石寺求雨。

元至正九年(1349年)八九月,泉州旱。上任才三个月的监郡玉立为解民忧,黎明时分在龙王宫乞雨,又到开元寺大雄宝殿瞻拜,众僧诵经祈福,果然天降甘霖。释大圭有作《贺太守雨》,诗中云:“清源太守清河公,爱民一念天与通。黎明乞水龙王宫,桑莲华开瞻大雄。”[30]清嘉庆十年(1805年)福建总督玉德赴泉州开元寺祷雨,有应。遂捐资倡修开元寺大殿、后殿、拜亭及廊房,以谢神灵感应。自记云:“时雨泽愆期,农民望之甚殷。余虔祷于开元寺,是夜即大沛甘霖,连宵达旦,合郡士民莫不欢悦。是年转歉为丰,咸歌大有,皆神灵之感应也”。[31]

此外,南安明心寺,德化程田寺,亦是泉州地区祈雨的佛教寺庙。[32]

3.仙道系统的祈雨神明

  1. 东岳大帝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尚书张汝锡于凤山(又称东岳山)倡建东岳庙。韩元吉撰《东岳庙碑》记建造缘起及经过甚详。[33]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礼重建。[34]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提督张云翼祷雨于此,自记曰:“余思上帝赐康,必专岳臣。维岳兴霖,先出云雨。岱峙于东,亲为天孙,所以始成万物,通元化气,主乎生而尤传肤寸之灵,独能不崇朝速遍天下?泉之东郊,既有岳祠,不独配位子鲁,而许分禋祀于极南。瀛濡之间,知以生生之气无远弗届,有其感之,当无不立应。乃建坛于祠,蔬食致斋,为文以告之。”因祷雨灵验,“乃率众民报赛之,并题词额曰‘霖沾肤寸’”。[35]

清代官方每岁春秋都要致祭东岳泰山,宣读祝文。其文曰:“圣朝御宇,怀柔百神。维神灵应,锡福全闽。位居东岱,惟岳之尊。德隆下土,泽配上穹。出云降雨,物阜时丰。康慈兆姓,食报宜宗。春秋仲享祀,万福攸同。灵其陟降,格此菲葑。尚飨!”[36]

(2)三清祖师(元妙观)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晋江知县祷雨于元妙观。苏廷玉《重修泉州元妙观》记:“道光癸已秋,……维时适逢暘亢,邑侯朱公祷雨于斯,甘霖旋沛,岁乃大稔。"[37]

(3)蔡真人(蔡尊师)

蔡真人,即蔡如金,字叔宝,号南玉。以荫仕唐为金部员外郎,晚年弃官修道,炼丹于泉州清源山紫泽洞。关心乡人疾苦,天旱登南台岩祷雨,[38]以方技济人。传说屡著灵应。《晋江县志》有传。[39]后人尊为蔡尊师、蔡真人,历代敕封。北宋崇宁中始封“虚应先生”,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封“冲应真人”,二十三年(1153年)加封“善利”。乾道三年(1167年)又加“灵济”之号。

乾道中(1165-1173年)泉州州守韩仲通祷雨于清源洞,雨随至。遂在清源下洞建“喜雨亭"。[40]

嘉泰二年(1202年),知泉州倪思因旱祷雨于清源洞,有应。同年六月,率同僚谢雨,并游览瑞像岩,摩崖赋诗留题。题刻有云:“嘉泰壬戌六月戊戌,霅川倪思正甫、三山陈永叔修甫、钱塘钱簟仲渊,自清源洞谢雨回,同登。”又云:“判府直院侍郎先生以旱祷于清源洞,拜未毕,雨辄至。诘旦诣谢,同登瑞像岩。”[41]

嘉定十年(1217年)夏,泉州大旱,知州真德秀亲诣紫泽洞祷告得雨。其冬再祷,复雨。嘉定十一年(1218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请于朝,遂诏加“昭博”之号,为“冲应善利灵济昭博”八字真人。嘉定十二年(1219年),真德秀为撰《蔡真人诰碑》,是碑所记蔡尊师本末最详。[42]

嘉熙四年(1240年),进士刘用行及赵楷等儒士,释汝明、法定等僧人及道士朱亥共15人集会清源山紫泽洞,后人称之为“三教同游”。并摩崖题刻纪游,其中文云:“时久旱忽雨,物情昭苏,尤于麦宜。乃登喜雨轩,分俦序齿,陈果茗,款觞咏。虽腾飙号寒,飞溜溅滑,曾莫沮其清欢也。”[43]

清雍正三、四年间(1725-1726年),郡守张无咎登山祷雨有应,郡人为构“喜雨亭”,立碑颂之。陈万策撰碑文,云:“乙巳(雍正三年,1725年)春,农时苦旱,禾黍黄陨,米价沸腾,民乏且惶”,郡守张无咎躬率僚属,“芒鞋缟衣,步祷于源山之原。未及山之半,墨云即蓬蓬起,状焚而雨降。未出山,甘澍滂沱,三日不止。”又云:“惟时惠安旱尤甚,公诣惠安,雨亦随至。凡所经历,沛然立应,四境沾足,禾苗复苏,岁转大有。”“郡人以公之忧民而格天也,思构亭以志之。”[44]

4.民间信仰系统的祈雨神明

  1. 城隍神

城隍原为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唐以后,郡县皆祭城隍。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城隍神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谷丰民足。泉州城有三座城隍庙,最早兴建者是晋江县城隍庙,其次是泉州府城隍庙,最后是龙宫城隍庙。[45]

泉州府城隍庙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由侍郎赵涯兴建,初名烈明王庙。[46]嘉定、绍定间两守泉州的真德秀曾作《东顺正西明烈明德王祝文》,祈求城隍神说:因今有干旱,守臣以惶恐之心有求于神,倘若不救,则苗将枯死。守臣我本想直接向天呼求,可是想到城隍神与天无间,故请求神代民向天祈求,赐之甘霖。[47]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诏天下府州县立城隍庙,才称为府城隍庙。四年(1371年)知府常性重建。明嘉靖间重修,陈让撰《重修城隍庙碑》,云:“(城隍)神聪明正直,能调和风雨、福善祸淫,助我绥育黎庶"。[48]

清代官方祭祀城隍神与风云雷雨神、境内山川神设坛同祭,礼仪规范,宣读祝文,时间为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祭费、祭品、祭器等都有额数。[49]

  1. 显应王

显应王为南安金鸡山飞阳庙所祀。《闽书》载:王审知刺泉,表其灵应,累封飞阳王,最后封昭德王。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封显应王。从祀之神三:一姓游名辅;一姓李名弼;一姓林名恭。淳祐中皆为侯。[50]

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守泉,诣飞阳庙祷雨,题诗庙中曰:“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51]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知州王十朋有《题郡守蔡君谟祷雨飞阳庙诗后》,曰:“贤侯去久迹犹遗,乞雨诗奇字更奇。世俗妄论公政猛,爱民心有彼苍知。”[52]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七月,知泉州军州事刘袭礼率同僚赴“显应、灵岳二庙”祈雨,其中的“显应庙”当为崇祀显应王的飞阳庙。此祈雨题刻保存在九日山西峰。[53]

嘉定十年(1217年)、绍定五年(1232年)两守泉州的真德秀曾作《飞阳庙祷雨祝文》,遣官赴飞阳庙致祭祈雨,文云:“飞阳庙显应王:乃者季春以来,雨弗时若,几于靡神不举矣。虽蒙响答,才数刻而止,田畴之槁,犹自若也。谨按图志,飞阳之庙,灵响夙闻,属兹旱

膜,宜控忱请。某以城钥之守,弗克躬造,而命邑官往焉。谨拜于庭,遥致悃愊,伏愿油然而云兴,霈然而雨注,以彰尔神之威灵,俾岁有秋而人弗告病哉,某之所以图报者,其敢曷忘,谨告。”[54]

(3)通远王

《闽书》云:“灵岳祠,在九日山下,神永春乐山隐士也。咸通中(860-874年)立庙以祀,宋封通远王。嘉祐中(1056-1063年)祷雨有应,郡守蔡襄奏加封善利,寻加广福、顺济。”[55]《泉州府志》称灵岳祠又名“神运殿"。[56]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七月,知泉州军州事刘袭礼率同僚赴“显应、灵岳二庙”祈雨,其中的“灵岳庙”即为九日山延福寺通远王祠(昭惠庙)。此祈雨题刻保存在九日山西峰。[57]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延福寺僧慧邃募建水陆堂,致仕参知政事李邴为撰《水陆堂记》。文云:“泉之南安,有精舍曰延福。其刹之胜,为闽第一。院有神祠曰通远王。其灵之著,为泉第一。每岁之春、之冬,商贾市于南海暨番夷者,必祈谢于此。农之水旱,人之疾病亦然。”表明通远王不仅是防止旱涝的

保护神,也是航海保护神。

南宋知州王十朋有《善利王庙》诗,曰:“有德于民庙貌崇,我来端为谢年丰。日暘日雨皆神力,不止南风与北风。”[59]善利王即通远王,神有“日暘日雨之神力”,因而百姓可向通远善利王祈雨或祈晴。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四月,方澄孙被旨摄郡兼舶,祈风并祷雨九日山延福寺通远王祠。题刻保存在九日山西峰,有云“时农望方切,并以雨祷,瓣芗才兴,霖霖随至。”[60]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九月,监郡玉立率同僚祷雨九日山,并赋诗纪游。至正十三年,南安县尹常瓒与住持释石塘将玉立所做诗刻石纪之。题刻今保存在九日山西峰。[61]

安海昭惠庙,建于政和四、五年间(1114-1115年),崇祀通远王。里人王国珍撰《昭惠庙记》。记云:“公尝往来于烈风怒涛间,穆穆瘁容于云表。舟或有临于艰阻者,公易危而安之,风息涛平,舟人赖之以灵者十常八九。时丁天旱,大泽焚如,守令忧之,为民勤祷,每月享于公之祠下,未终祀礼,而雨泽滂沛。是以士民有祷于公,事无世细莫不昭格,吾泉以是佥感公之威灵”。[62]

  1. 天妃、天后、妈祖

泉郡天后宫,崇祀妈祖。妈祖,亦称天后娘娘、天妃娘娘,又呼曰“神女”,曰“龙女”,以其变化尤著于江海中也。宫在府治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始建,当笋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妈祖不仅是航海保护神,遇旱涝灾害,民众以祈祷为常。[63]

惠安龙宫山圣妃祠,祀妈祖。真德秀曾两赴圣妃祠祷雨,并撰《惠安县管下圣妃宫祈雨祝文》《惠安县龙宫山圣妃祠再祈雨祝文》。[64]

(5)临水夫人

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唐时福州下渡人。传其生前为巫,能够呼风唤雨,因为百姓脱胎祈雨而遭难,获地方百姓立庙崇祀。“诸凡祈雨暘、驱疫疠、求嗣续,莫不响应”。6宋赐庙额“顺懿”,淳祐间下诏封“慈济夫人”,后屡次加封。元末明初古田学士张以宁有记,称其“英灵著于八闽,施及于朔南。”[66]

奇仕妈宫,又称临济夫人宫,位于泉州台魁巷,祀陈靖姑。“奇仕”当为“祈嗣”音之讹。清代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迎奇仕妈》云:“奇仕里临济夫人宫,香火极盛。城内外之妇人祈子者,祈产难者……为郡人消灾迎福。……奇仕宫中,金纸齐山,花香委地,江南班、七子班,丝竹管弦,极其热闹焉。”[67]记中称临济夫人能“祈子”“祈产难”,“为郡人消灾迎福”,可见临水夫人不仅是妇女保育神,还是保祐信徒万事安顺的全能之神。

(6)吴真人

吴真人,《安溪县志》有传。称真人名夲(音滔),字华基,号云冲。景祐丙子五月初二,择地显化漳州白礁。自宋迄明,敕封十五次,为无极保生大帝。[68]

花桥真人庙,淳熙十六年(1189年),颜师鲁知泉州时,遇水旱,率同僚至此庙“斋精思祷”。

甲第真人庙,在城西甲第巷内。《晋江县志》载:清乾隆辛亥(五十六年,1791年)春夏之交,郡邑大旱,府州县祷雨于庙,雨即大霈,官民忭悦。同安邑令张学溥赠匾曰“甘雨随车”,马巷分府樊晋赠额曰“霖雨均沾”。[70]

(7)清水祖师

安溪清水岩,祀清水祖师,乃是宋禅师普足道场。清水祖师,《安溪县志》有传。[71]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清溪大旱,安溪邑令赵彦勋迎清水祖师祷雨。开禧三年(1207年)不雨,安溪邑令赵遵夫迎清水祖师祷雨,安溪人余克济撰《祖题祈雨跋》。跋载:“吾州自秋不雨,至于(嘉定元年,1208年)春正月,摄郡通守赵侯,忧勤请祷,靡神不举,历日兹久,雨意犹新。时吾安邑亦若旱魃,令尹赵君洁蠲蜀登岩,奉慈济之像,聿来祈雨。……今岁秋又大旱,判府侍制给事邹公,复申前请,克日得雨。”[72]嘉定十年(1217年)天旱,知州真德秀撰《迎奉清水岩大师疏文》,往清水岩求雨有应。[73]咸淳五年(1269年),安溪县令林泳撰《致祭大师文》,往清水岩求雨有应。[74]元天历年间(1328-1330年),福建大旱,泉城属邑,皆设坛祈雨,迎请清水祖师到郡城,“安座已毕,阴云四起,大雨沛然。”制“为霖”匾额至清水岩,安溪县尹常居仁撰《祈雨纪略》,立石于清水岩。[75]

(8)顺正王

石鼓庙,在晋江青阳山。祀潮阳人王志。[76]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正月王志显化于青阳山,里人塑像祀之。次年(1221年),敕封殿前太尉。郡守真德秀祷雨于此,并撰《石鼓庙祠》祝文。[77]德祐中(1275-1276年),封护国上将军。明永乐间,敕封顺正王。[78]

(9)广泽尊王

凤山寺,在南安凤山,是广泽尊王祖庙。清同治三年(1864年),泉州、永春大旱,田禾尽槁。太守章倬偕邑侯祷于广泽尊王庙,“未回车而甘霖立沛"。[79]

(10)雷神

嘉定辛已(1221年)春,泉州大旱,白玉蟾的徒弟庄致柔被请来为地方祈雨,效果明显。泉州地方代表向守宋钧请命建立雷祠。由泉州诸葛直清、诸葛琰父子主其事,“泉州上清五雷院”简称“泉山雷祠”,自嘉定壬午(1222年)上元始建,至嘉定癸未(1223年)九月十二日落成。泉山雷祠主祀“五雷法王玉清真王”,配祀 “保德”、“福德”二圣,并请来白玉蟾高

徒彭耜新刻的“雷霆玉经”供奉。[80]

(11)真文忠公

真德秀,南宋大儒,两守泉州郡,泽于泉人。泉州百姓感其德,建真文忠祠以祀。明隆庆五年(1571年),守朱炳如重修,自记曰:“今年首夏,旱甚,斋沐虔祷,……神既安,而泉人之心亦安矣。”[81]

(12)山川神灵

泉州祈雨的神灵,还有众多山川神灵,这方面的记载颇多。如:

清源山,又名北山。嘉定十年(1217年)、绍定五年(1232年)两知泉州的真德秀,多次赴北山致祭。他所撰《北山祝文》,认为山川有“兴云雨以泽百物”之功,因而“莅事之初,适以旱告,遍走郡望,而北山独先焉。"[82]绍定间,真德秀第二次守泉州离任时,致祭北山,作《辞北山祝文》,称“某两叨假守,每旱溢辄祷于神,无不响答。前后四年,岁皆告丰,是神有功于民,且有造于某也”,冀其继续“出为云雨,润泽千里”,为州人造福。[83]

双髻山,距郡城北五十余里,山顶有双丫,亦名双髻峰。水旱祈祷,岁则大丰,故又名丰山。[84]

云谷山,又名大平山。有塔院,名云谷室。明景泰三年(1452年),知府胡志和祷雨于此。[85]

鼓雷山,旧有雩坛,为郡守祈雨之所。[86]

灵源山,唐时道士蔡明浚居之。山南一支为乞雨山,止有七星墩,乡人于此祷雨,掘得炭者即雨。[87]

莲花峰,明正德元年(1506年)春,南安三月不雨,赵省庵、黄竹崖、黄玩槐,祷雨于莲花峰之颠,应验,一雨三日。遂捐资筑不老亭于莲花峰之麓。[88]

科山,在泉州惠安县。据李光缙《惠安县重修甘雨亭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邑令刘弘道“率民步祷,天乃雨,旱魃不灾。”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邑令罗继宗“亦步祷,不数日大雨霑足。”《科山祈雨石刻》载: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自仲春不雨,至于初夏,余偕绅士于此步祷,其霖旋沛。"[89]

青石山,近岱峰山,巨石峙平野,广袤数里,高十数丈。民遇亢旱,即其顶祷雨。[90]

陈君岩,在万家石西,上有祈雨坛,旁有叠石,危峻若累卵。乡人陈珏庐墓于此,闾里孝之,以名岩。[91]

此外,还有清源山北山庙、紫帽山威灵显应王庙、朋山感宁王庙、南安松崎山庙、永春乐山福王庙等,都是泉州地区的山神庙。山神有调节自然,旱时能雨,雨灾转晴的功能。天旱时,人们亦常赴山神庙祷雨。如真德秀《北山祈雨祝文》认为,泉州北山(清源山)为州之镇,为神仙所宅,为雾雨所藏,可以镇一方之境。祝文云:具位谨以清酌之奠,昭告于北山之神。相传名山大川,能兴云出雨者,始在祀典。温陵为郡,以泉得名,有崇北山。实州之镇,神仙所宅,雾雨所藏,一方仰庇。唯日久长,今历旬不雨,多稼将枯,群情嗷嗷,若捐山谷。愿以灵源一勺之水,散为阖郡三日之霖。使槁苗复兴,民命获济,此神之职也,亦邦人之望也。谨告。[92]

5.祈雨碑刻文物

(1)明《西川甘雨》碑及碑亭

是碑及亭现保存在泉州洛阳桥中亭处。“西川”乃明代泉州知府方克之号。[93]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亢旱,知府方克祷雨未应,誓于府城隍之神曰:三日不雨,则系神之主,同投洛阳江以死耳!夜梦神谓曰:已借西川雨来矣。果如言。[94]万历三年(1575年),为感恩方

公乞雨,郡人立《西川甘雨》碑及碑亭。[95]

(2)清《晋邑父母黄公斋宿祷雨碑记》

碑原在泉州天后宫,现为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保存。花岗岩石质。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20厘米。碑额中间“皇清”2字,竖排。额“晋邑父母黄公斋宿祷雨碑记",竖排,篆书,6行。[96]碑文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夏秋之交,“晋邑两月不雨,晚苗将槁。雩乎之声,数十里相闻。邑父母黄公、郡主王公祖,步祷通衢十余日。……复斋宿城隍庙三日夜,将徒山绝口祠仙祈求,数日之间,甘霖大雨,田畴口沃”。 [97]

(3)清《郡主张公邑主叶公祷雨碑记》

是碑保存在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为花岗岩石质。高286厘米,宽128厘米,厚18厘米。碑额“皇清”,竖排,篆书。额“郡主张公邑主叶公祷雨碑记”,竖排(从右到左),篆书,6行。从碑额可知,这是一方记述清代泉州知府张公与县令叶公共同祈祷甘霖的记事碑。惜碑正文模糊不清,祈雨对象不明。[98]

三、泉州地区祈雨特点

1.多神并存,神灵众多

从祈雨的神灵对象看,古代泉州地区普遍的是向龙祈雨。龙王爷一向被认为是专司雨水的神,久旱无雨自然就得向它乞水。这一点与其他地区是相同的。

古代泉州地区也有以已故乡贤名宦作为祈雨对象。如上文所述的通远王、蔡真人、天妃、吴真人、顺正王、真文忠公,基本都是由人而神的,他们生前有扶危济困,施惠于民,生后为本地区民众奉为神灵,崇祀以祈福禳灾。

古代泉州地区还有以山川神灵作为祈雨对象。受山岳能兴霖,出云雨思想的影响,因而泉州的东岳山、九日山、清源山、金鸡山、云谷山、灵源山、科山等地的神灵,都曾是历代泉州百姓祈雨对象。

2.祈雨礼仪虔诚,悲凄

从祈雨的仪式看,泉州官方与民间的祈雨仪式有共性,也有区别。共性是:参加的人员都非常虔诚,地方官员、士大夫和百姓皆步行,不得打伞戴笠。有时素冠缟衣,十步一跪。差别是:官方的祈雨仪式有一定的规范性,地方长官祈雨之前要斋戒、沐浴,祈雨时会率领各级官吏及僚属设台或坛祭拜,朗读《乞雨》疏文等,总体氛围是悲凄肃穆的。民间的祈雨仪式,则会把神灵请出,燃香、敲打锣鼓以导神。有时自昼至夜,大声悲呼,[99]希望以此感动雨神,赐降霖泽。其氛围是悲凄喧嚣的。

3.泉州地方官更多参与祈雨活动

文献记载不少官僚祈雨的事。从祈雨的主体看,泉州地方官府更多参与祈雨活动,有些官僚甚至把祈雨作为自己的职责范围。[100]一些官僚写了不少祈雨、谢雨之类的祝文,其中尤以两知泉州的真德秀为著。这是古人在“天人感应”理念下,普遍认为自然灾害是神灵对人间作孽的惩罚,是对统治者失德或失政的警示,因而上下官员都很在意。地方官以虔诚、谦卑的态度和百姓共同乞雨,既是悔过的表现,是施行仁政的爱民之举,亦是安抚民心转移矛盾的有力措施。诚如泉州学者李玉昆先生所言:“祷雨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官民关系的祭祀活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