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法相岩金刚经偈语石刻和书写者南宋隐者吴中
很遗憾,虽然是皈依弟子,我却没有完整地读过《金则经》。5000多字的全文,我就记得40个字。
这40个字,就是南宋有名的隐士吴中(字准轩,江西乐平人)镌刻在宝方山平西洞口上的: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款识:【开禧三年(1207年)丁卯岁长至日都梁郡幕盱江吴中书。郡守吴越钱端恕命工镌于宝方山之平西洞口】。另外,在该石刻的右下方处,尚有用隶书所写的“住持僧绍璋”五个小字存留。别人说这是隶书体(扁平工整),但我理解的隶书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特点没有体现;字形规整、竖横成行,横细竖粗,“能”和“观”字体结构中的口字都是类似三角形状;相同的字几乎一模一样没有变化,每一个字的末尾收都是惯性使然,并不回锋,有自然的笔尖散开的痕迹;有人说是隶中带篆,但我又觉得整合了唐楷的气势流畅形体优美;柳公权所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吴中的字确如正人君子,没有谄媚和俗气,浑厚力实,庄严肃穆,至纯至美,有法度之严密又出于法度之外,有一种别样的飘逸和豁然之感。总之站在这块石刻面前,就被字里行间横竖撇捺点折提钩的气概和威严征服,当下不动声色,端庄和严肃。
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这块摩崖石刻依然非常清晰和深刻。如黄三畅老师说:“不愧是金刚不坏之身,正如佛家有言: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长新!” 摩崖石刻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平板刻石,石性坚硬,与大自然山体相连,临空临水,顺风顺水。此《金刚经》石刻完整如初、牢不可摧,也得益于石记刻上方有伸展出来的天然石屏遮风挡雨,状如华盖,真是庄严神圣神奇的赐福。在法相岩石壁上刻上《金刚经》最经典的偈语,真是天地人和。在我看来,吴中在1207这年的字,珠规玉矩、拙朴沉稳不放纵,有隐藏的阳刚之气激荡张扬,也有平静内敛朴实的柔情,最后又归于不动声色。这就是一个觉悟的过程。吴中当时还没有成为隐者,他是都梁郡幕的身份。宋代各级设立幕官:郡幕、州幕、县幕等,一般充当清客、谋士或者顾问这类的角色 。当时吴中除了题写了金刚经偈语,还题写了法相岩迎阳洞前的观音岩三字以及《劝世文》(石碑已严重风化,且下方三分之一的字被洗碑錾平代之雕刻了曹一夔的草书诗文):【“思惟众苦 日用尘劳 觉悟无常 究竟虚幻 断绝恶缘 遇境即非 去除妄念 要从念起“ 后面三行的“是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 (如救头然)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后三行的文字来自于《普贤警众偈》,是寺院做晚课时念诵的经文。由吴中题写的金刚经、劝世文和观音岩这三块石刻来分析,他对佛学是有研究的,尤其是金刚经石刻下方錾刻着住持僧绍璋五个字,也可说明他们和禅师一起常有讨论类似“菩提心”等禅法问题, 不仅是宗教的修持,更升华为思想、哲学和人生的态度和精神。 “宋学“即以朱嘉思想为核心的程朱理学,在宋代的文学、书法和绘画中汲取营养,吴中游历各地,他拜江西有名的双峰先生铙鲁为师,一直学习和思考,境界—无、本体—心与工夫—悟,终成为融合了儒释道且多才多艺的名师。
《指月录》中有一段记录大慧宗杲禅师和前来求学弟子的对话:“临济示众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三千里外绝诸讹。进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拔出眼中楔。进云。临济道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孩垂发白如丝。”可以看到,禅师们才思敏捷、妙语连珠,散发佛学智慧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文人气息。《宋元学案》中记载:【隐君吴准轩先生 吴中,字中行,号准轩,乐平人。早慕伊洛之学,闻双峰饶鲁得考亭朱子正绪,往从之游,尽得其绪论,体认精详。部使者税驾其门,因质曰:「《论语》言心凡几等?」即应声曰:「简在帝心,天地之心也。从心所欲不瑜矩,圣人之心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亚圣大贤之心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众人之心也。」使者愕然叹服,惜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朱公轩、朱以实父子师事吴准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常说儒学需年久、道法成自然,佛经禅顿悟。如果取一字,仁、空、无,各代表了儒释道的核心思想。吴中悟道的过程,不论无妄、无为、无相,精通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做自己。写完《金刚经》的第二年嘉定元年(1208年),吴中在武冈州紫阳乡塘田寺(今邵阳县塘田市)又题写了”芙蓉峰“三字,字形结构和法相岩金刚经石刻一致,雄浑秀逸笔力挺劲,端庄奇伟、气韵广严,捺笔颇似一种能够飞翔起来的玄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吴中的字自成一体,别具一格,不凡不俗。同样,芙蓉峰石刻露天露空风吹日晒雨淋雪冻800多年也是清晰明了。 感叹这些石刻得鬼斧神工造化,奇山圣石孕育,摄日月星辰精华,已然修灵成仙得道了!唤醒、渡化、修道,吴中终是功德圆满,留芳千古。
除了武冈法相岩的3块石刻和邵阳塘田石刻,暂未找到吴中题写的其它作品,唯有隐者留其名。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凝静面壁,与吴中老师穿越时空对话,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