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八咏诗》与地方“八景诗”的源流考

沈约《八咏诗》与地方“八景诗”的源流考

首页角色扮演玄皇神器更新时间:2024-04-26
话题#文宴9个

摘要:《八咏诗》是南朝文学家沈约的组诗作品,是沈约守金华时为建元畅楼而作。那么,这一连续吟咏的组诗为何是“八咏”?而不是“七咏”或者是“九咏”?它与中国地方“八景诗”之间是否存在源流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系统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从道教文化研究入手,认为道教中的“八景”文化是沈约《八咏诗》组诗的缘起,是沈约道、释“心境”的“语境”化;道家“八景”文化的世俗化推动“八咏”组诗在唐宋的进一步传唱,以致滥觞;王维的诗、画直接推动了具有道释韵味的山水画的创作和发展,并催生了北宋“南康八境”、“潇湘八景”等组画的创作;北宋文人为“八景”组画的题诗,成为了“画境”层面的“八景诗”。由“画境”层面的题诗转向“实景”的题诗,成为了当今意义上的地方“八景诗”。本文认为,沈约的《八咏诗》是地方“八景诗”的源头。关键词:道教;八咏诗;潇湘八景;八景诗;源流考

01

“八景”概念由来及含义

(一)“八景”概念由来 “八景”一词,出自道家经书《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皇经》),经曰:“尔时,高虚清明天主与诸天眷属,驭八景鸾舆,九光宝盖,奏玄歌妙乐,咏无量洞章,散天宝花,喷天真香,飞步游空,来诣道前。承天尊玉帝威神之力,是诸宝花即于空中化一宝盖,荫覆大众,无不周徧。”[1](明)周玄贞对《皇经》进行注解,著有《皇经集注》,共十卷。对该段经文注解如下: “赤松子云:尔夜光玉女复位之时,高虚清明天帝主与本天诸亲眷属类,或作别天主眷属,非也。清明天主与眷属来时,各驾八景辉明鸾舆,九霞光耀宝盖。八景,一作八宝妙景,一作八卦神景,一作八色光景。大抵天上神舆,周八方之景,备八节之和,故云八景。奏太玄歌神妙之乐,咏无量功三洞宝章,遍散天宝奇花,喷着天真妙香,飞步凌虚,游空而来,敬诣道前,承元始天尊玉帝威德神通之力,此众宝花,即于虚空中化一宝盖,荫庇覆盖法会大众,无有不周遍处。”[2](二)对注解的进一步解读这段话描述的是大众修真法会的场景。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当吉日良辰到来之时,清明天主及其众神,乘坐八景鸾舆,九霞宝盖,奏着玄歌,诵着宝章,散着花,喷着香,来到“道”的面前,借着元始天尊的威力,将各种宝花化作一个宝盖,荫庇法会大众。有志于参加法会修炼的人,心领神会,如此,达到景化的修炼效果,最终达到“八景”的修真境界。那么所谓“八景”指的是什么?第一指“景数”,即修炼所达到的境界。《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说:“修行八年,勿失一节,太极给玉童八人,存思感会,天真下降,得见神形,致一景之舆。”[3]可见,在这里,“景数”是代表修道者修炼的境界,只要继续修炼,上天就会赐“二景之舆”、“三景之舆”……乃至“八景之舆”。相当于心灵之窗,修炼之初,开启一窗,始见一景,修炼到最高境界,则八窗并启,天下景物都看得明明白白,那就代表达到了最高的修炼境界。第二指各修行境界所呈现的“景象”。分别为:“八宝妙景、八卦神景、八色光景”等。所谓“八宝妙景”指的是八仙手中所持的法器;“八卦神景”指乾、坤、坎、离、艮、震、巽、兑所代表得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八种自然现象;“八色光景”指的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白八种颜色。八色者,景光也。“景光”取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一日中取“晨、午、昏、夜”四时景色,或一年中取“晴、雨、雪、烟”四候来描述。“八节”,《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言“八节”为八个行道受仙之日,此“八节”之景为元景、始景、玄景、灵景、真景、明景、洞景、清景。①第三层指“八方”,即道家的修行空间,特指“洞天福地。”由此可见,代表一个人在不同空间修行境界的“景象”有多种,有道家的神器,有水、火、风、雷等自然现象,有日、月、星、辰,有春、夏、秋、冬,晨、午、昏、夜等时间节点的自然景光等。修道者只有真正认识自然,道法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摒弃世俗的贪欲,才能达到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02

洞天福地及“八景”的哲学基础

(一)洞天福地在道教的空间概念中,除了将宇宙整体分成三十六层天以及无尽宇宙空间之外,道家还详细描述了和地球空间相连的各个神圣空间,这就是洞天福地。洞天福地具体说来就是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五镇海渎、二十四靖治、三十六靖庐以及十洲三岛。这些洞天福地大多位于中国境内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间,它们通连贯通,构成一个特殊的地下世界。其中栖息着等级较低的仙灵或避世人群。 “洞天”概念的最好解释见于早期上清系经典《紫阳真人内传》。其云:“天无谓之空,山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也。山腹中空虚,是谓洞庭;人头中空虚,是谓洞房。是以真人处天处山处人,入无间,以黍米容蓬莱山,包括六合,天地不能载焉。”[4]这个概念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洞天”以“无”为基础,“无”构成了“洞天”世界的“有”。假如说,“天无”、“山无”说的是具体的神仙居住的空间,那么,“人无”,则指的是人的修行境界。(二)“八景”的哲学基础道家以老子的哲学为其哲学基础。道德经第十一章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5]老子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无”谓之“道”,进而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5]“无有入无间,”意思为虚无的道可以进入一切存在而起作用,修仙的基本理论就是“无有入无间”。因此,“人无谓之房”,是人的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的状态。道家的“无为而治”由此而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要做到极致,且不能违反自然法则,不计较得失成败,乃为自然。世人入世,皆为“有”而忙碌;当世人出世,皆为“无”而去。从有到无,在道家看来,是一个修行过程。

03

沈约的宗教信仰

南朝时期,道佛昌盛,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寺庙、道观林立,深刻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沈约自然也深受道、释影响。(一)沈约深受道教影响沈约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道教的家庭,一生深受道教影响。[6]105另外,从沈约的交游、诗文、行为多方考察,沈约是道教忠实信徒。交游的朋友圈中,道士有沈恭、留真人、陶弘景等,皆有诗文来往,联系密切;沈约在诗文中表达了强烈的求道思想。《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其二)云:“淹留访王药,顾步紵三芝。”所谓“三芝”是成仙的妙药。葛洪《抱朴子》曰:“参成芝、木渠芝、建实芝,此三芝得而服之,白日升天。”《游沈道士馆》中云:“锐意三山上,托慕九霄中。”表达了强烈的入道求仙思想;沈约在其具体行为中,更是将求道思想付诸实践。沈约文集中有《桐柏山金庭馆碑》一文,佐证了《康熙天台山全志》中记载的“齐永嘉元年,将军沈约一千余人,弃官乞为道士,居之。”的事实。[7]沈约临终前的“上赤章”②,记录了沈约临终前请道士为其禳灾的事实。可见,沈约受道教影响深远。(二)沈约同时也深受佛教影响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广泛传播。至梁朝时期,寺院增至两千八百多所,僧尼八万两千余人。[6]110除了百姓之外,统治阶层对佛教的高度重视,也极大推动了佛教的发展。南朝最重视佛教的皇帝应该是梁武帝(464-549年)了,除了广泛赦建寺庙,还亲自事佛。沈约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佛教文化氛围中。沈约好友中,信佛者众多,不乏高僧,其中与金华籍高僧慧约交往最为密切;沈约诗文中多有佛教内容。《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诗云:“多值息心侣,结架山之足。八解鸣涧流,四禅隐岩曲。窈冥终不见,萧条无可欲。所愿从之游,寸心于此足。”该诗中“八解”,系佛教语,指八种禅定,八解脱之简称。八解脱指违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烦恼,而舍离之以解脱其束缚的八种禅定,亦称八背舍。又如在其《八关斋诗》云:“因戒倦轮飘,习障从尘染。四渠道难辨,八正扉尤掩。得理未易期,失路方知险。迷途既已复,豁悟非无渐。”八关斋戒,是佛教中的八戒。诗中“八正”,一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见《素问•八正神明论》)。二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素问•八正神明论》:“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6]112可见,佛教中“八解”、“八戒”、“八正”这些概念,与道教中的“八景”具有同样之含义,都指人的一种修行境界,两种教义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沈约是一个坚定的“神不灭论”支持者。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范缜的《神灭论》公诸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次激烈的思想辩难中,沈约先后写了《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形神论》、《神不灭论》、《难范缜神灭论》、《六道相生作佛义》、《因缘义》等文。坚定地站在了“无神论”的对立面。可见,沈约不但是道教的信徒,也是佛教的信徒。

04

沈约所处社会环境及《八咏诗》的缘起

(一)南朝社会环境南朝时期,社会动荡,文士动辄被*。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一百七十余年,更换了二十四位君主,可见当时政局动荡。而君主的更换,往往伴随着皇室内部骨肉相残、各政治势力相互倾扎。因而,文士处在一个动荡、充满政治风险的年代。纵观宋、齐、梁三朝,许多著名文人相继被*,如谢灵运、范晔、鲍照、王融、谢眺等,可见,在朝为官,一不小心,动辄得咎,朝夕不保。《论语•秦伯》中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见士子的出世和入世取决于社会政治和统治者的有道和无道。天下太平之时,士子积极入世,努力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生逢乱世,士子报国无门,则会产生归隐之心,逃避现实,从而得以保全自己。因此,积极入世是士子的天性使然,而士子归隐,则是外界社会环境的压力导致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的扭曲,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生活行为方式。[8]沈约一直处于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的矛盾中。一方面,出于名门,对权力具有天然的渴望;另一方面,看到自己的好友接连被*,每当他在朝廷中遭受挫折时,则随时会产生归隐之心。(二)沈约出守东阳的具体动因永明十一年(493年)正月,太子萧长懋薨,同年七月,齐武帝驾崩。齐朝宫廷内又发生了一场帝位之争。在竟陵王萧子良(460-494年)与郁林王萧昭业(473-494年)争夺帝位中,作为竟陵八子之一的沈约显然是站在竟陵王萧子良一侧,但最终郁林王萧昭业获胜,当上了皇帝。郁林王一上位,便*了想拥立竟陵王萧子良的王融,因此,作为竟陵八子的沈约,自然人心惶惶,自请出守东阳,选择远离政治漩涡中心,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沈约产生归隐之心,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三)出守东阳后沈约的心境及《八咏诗》的缘起建武元年(494年)沈约自请出为东阳太守。沈约《与徐勉书》曰:“永明末,出守东阳,意在止足,而建武肇运,人世胶加,一去不返,行之未易。”出守之初,一出王城,沈约的内心是及其轻松、明朗,“止足”之心昭然笔端,这从经过新安江时写的《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一诗中可以看得出:“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在沈约眼里,此时的新安江特别清。“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千仞、万丈,显然是夸张写法,不是心底明了,怎能看破红尘。吴淇评“洞澈”二句云:“凡水浅清易,深清难;冬清易,春清难。一层一层,极得‘至’字意”(《六朝选诗定论》卷十六)。“千仞”两句,异曲同工,此四句,勾勒出江水清澈缥碧、皎若明镜的美丽景象,读来别有韵致,而诗人亦在观景中自然而然地陷入到官场荣辱的反思中。[9]过新安江发此感言,显然别有深意。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就是归隐在新安江钓鱼台,可见,当沈约经过新安江时,看山水特别“清澈”,是有深意的。这种“清澈”,对于道教来说,是“八景”中的一种境界,是人间的“别有洞天”;对于佛教来说,是“八解”中“禅定”的理想场所。沈约在金华前后不超过两年[10],所留作品除《八咏诗》、《登玄畅楼》之外,还有《游金华山》、《赤松涧》两首游仙诗。《游金华山》诗中说:“远策追夙心,灵山协久要。天倪临紫阙,地道通丹窍。未乘琴高鲤,且纵严陵钓。若蒙羽驾迎,得奉金书召。高驰入阊阖,方覩灵妃笑。”本诗与上一首《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的思想情感是连续的,“且纵严陵钓”也证实了上文的分析。同时,在隐逸的基础上,表达了希望进一步得道成仙愿望。首句“远策追夙心”,即表达了他的个人宗教信仰,远策寻仙是他的一个夙愿,诗文的后四句,更是直接表现出思慕神道,渴望成仙的意识。这种情感在另一首《赤松涧》中表现尤其强烈:“松子排烟去,英灵眇难测。惟有清涧流,潺湲终不息。神丹在兹化,云軿于此陟。愿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渴就华池歌,饥向朝霞食。何时当来还,延伫青岩侧。”后面六句,表达了希望得到仙方灵药,羽化成仙的愿望。显然,出守东阳,“意在止足”,成了他当时最大心愿。同时,出守东阳与高僧慧约同行,结为知己。唐释道宣《高僧传》卷六有传曰:“少傅沈约,隆昌中外任,携与同行,在郡唯以静漠自娱,禅诵为乐,异香入室,猛兽训阶。”[11]他们两个在东阳郡城时,“以静漠自娱,禅诵为乐。”完全处于一种修道状态。金华山是赤松子羽化成仙的地方,沈约在东阳任中,整日与慧约不是清谈、诵读经文,便是游于金华山中。对于沈约来说,道教“八景”概念自然是谙熟于心,其言、其行,自然遵守道家教义。因此,借“八景”的概念及数理,抒写连续吟咏的“八咏”组诗,也在情理之中。写《八咏诗》,不仅是为了描摹玄畅楼八方的“妙景”,也是他“意在止足,摆脱尘世束缚,一心修道,意在成仙”的内心表白。因此道家“八景”文化,是沈约创作“八咏诗”缘起。(四)《八咏诗》的诗题意蕴出于道教的《八景》1. 《八咏诗》题旨出于“八景”之“景光”“八景”所言的“景光”,一年中取“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一日中取“晨、午、昏、夜”四时景色,或一年中取“晴、雨、雪、烟”四候。以不同的方位,取不同的景光,来描摹不同的心境,这是道教“八景”的根本内涵。《八咏诗》八题分别为:“登楼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前四句分别选择了“春、秋、冬”三季景色,后四句分别选取了一日中“晨、昏、夜”三时景色,同时,诗题中,包含了一年中“晴、雨、雪、烟”四候的意象。“望秋月”暗指“晴”;“临春风”有春“雨”的意象;“落桐”,片片如“雪”;“晨征”有晨“烟”的意味。可见,《八景诗》题旨,基本选取了道教《八景》之“景光”主题,来抒写不同的心境。2. 《八咏诗》选择了道、释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八”字《汉书•律历志》说:“人者,继天顺地,序气成物,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舞八佾,监八方,被八荒,以终天地之功”。又战国时期《管子•五行》上说:“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六制”。由此,在尘世,人的修行以“八”这个数字来衡量其道德深浅。苏东坡在为虔州太守孔宗瀚(1056-1063年)的画《南康八境图》题诗中,有一段序言:“此南康之一境也,何从而八乎?所自观之者异也。且子不见夫日乎,其旦如盘,其中如珠,其夕如破璧,此岂三日也哉。苟知夫境之为八也,则凡寒暑、朝夕、雨旸、晦冥之异,坐作、行立、哀乐、喜怒之变,接于吾目而感于吾心者,有不可胜数者矣,岂特八乎。如知夫八之出乎一也,则夫四海之外,诙诡谲怪,《禹贡》之所书,邹衍之所谈,相如之所赋,虽至千万未有不一者也。后之君子,必将有感于斯焉。乃作诗八章,题之图上。”[12]“八之出乎一也”,这“一”正是道家的“道”,即“无”。苏东坡所说这段话进一步阐释了道家“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要义,也说明了以“八”代表世间八方万象,正所谓“地理以八制”,从而以“心灵的八境”来书写地理空间的万象。《八咏诗》是沈约在玄畅楼(八咏楼)用“八方”之景,描写不同的心境。第一次将“地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用“八”这一具有道教、佛教特殊内涵的数字联系起来,并用诗的形式将“地理空间”在“心理空间”中的影射表达出来,开创了“八咏”这一组诗形式的新的诗歌体裁。“八咏诗”是道、释“心境”的“语境”化。

05

《八咏诗》到“八景诗”的演变脉络

(一)“八咏”组诗继沈约首唱之后,在初唐便开始传唱,至北宋传唱以致滥觞唐朝诗人刘长卿(约709-780年),是初唐向中唐过度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全唐诗》第148卷,记录他的一组八咏诗《龙门八咏》,诗题分别为“水西渡”、“水东渡”、“下山”、“渡水”、“石楼”、“远公龛”、“福公塔”、“阙口”。从诗题看,除了三题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其余五题,都是题写一个行为过程。类似于沈约《八咏诗》诗题模式。因此,初唐八咏诗,还是以书写“心境”为主,而不是景点的景色描摹。柳宗元(773-819年)也曾作“八咏”、“八题”,还作了一组五咏诗《巽公院五咏》,诗题分别为“芙蓉亭”、“禅堂”、“曲讲堂”、“苦竹桥”、“净土堂”。虽然只有“五咏”,但与“八咏”同属于组诗性质,说明,中唐时期,“八咏”组诗形制尚未定格。有研究认为,北宋龙图阁学士庞籍驻守延州时作《延州城南八咏》,是北宋最早的八咏诗。[13]司马光、宋祁等人依韵与庞籍唱和。苏东坡、苏辙兄弟均有“八咏诗”题咏和唱和。除了某个地理位置的题咏之外,还出现了《贤八咏》这样的人物题咏,某个达官贵人的宅院八咏等形式,如苏辙的《题赵昌父山居八咏》、王炎的《和毛君州宅八咏》等,八咏题材多样化、景致小型化、生活化,并逐渐转向“画境化”。(二)王维的诗画开启了道、释“心境”向“画境”转变的先河“自唐以降,发展之气运,其影响及于山水画。玄宗即位,唐室再兴。文学技艺一时勃兴,绘画则有吴道玄、李思训、王维等名家,道释人物、山水画可谓开一新纪元。”[14]293王维、李思训以淡彩,水墨各擅所长,时李思训为北宗,王维为南宗。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官至右丞,世称“王右丞”,安史之乱后,自请归隐辋川别墅,一心诗画。东坡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有《山水论》一篇传于世。其论曰:“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清。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霁,或曰古冢断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类,谓之画题。”[15]从王维的《山水论》中可以看到,其选景作画的原则是“凡画山水,须按四时。”这与道家的“八景”含义一脉相通。王维取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一日中的“晨、午、昏、夜”、四候中的“晴、雨、雪、烟”道家“光景”用水墨画表现出来,将具有道释韵味的诗意融入到山水画之中,开启由道释“心境”向“画境”转变的先河。并“一景一题,”从而引发了“八景画”这一组画的形式的产生,到北宋,“一景一题”的山水画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14]544(三)北宋文人为“八景画”题诗,成为“画境”层面的“八景诗”最早的八景画当属《潇湘八景》。据传统说法以及《辞源》(新版)的“潇湘八景”条目,均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为最权威的出处。《梦溪笔谈》卷十七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相夜雨’、‘烟寺晚钟’、 ‘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16] 宋迪(生卒不详),字复古,洛阳人。嗜古好作山水,尤工平远,师李成。《中国绘画史》:“当时宋迪山水林木,亦传李成之法。”[14]568而“潇湘八景图”在李迪作画之前已有另一版本。北宋大书画家米芾(1051-1107年)在《潇湘八景图诗跋尾》中说:“余购得李营丘画八景图,拜石余闲,逐景撰述。主人以当卧游,对客即如携眺。”[17]米芾的题记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四月,他所购得的“李营邱画八景图”应比宋迪所画八景图要早得多。李营邱,即李成(919-967年),字成熙,其先辈系唐宗室,居长安,后迁居山东营邱,人称李营邱。据《中国绘画史》载,李成,是北宋山水画三大画家,是王维一脉嫡传。“文人之画,③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14]331由此可知,李成所作八景图应比宋迪所作八景图早。由此看来,“依画题诗”又从“画境”转回到“语境”。李营丘作潇湘八景图,由米芾购得,并“逐景撰述”,成就“潇湘八景诗”;李迪作潇湘八景图,由僧慧洪赋诗,并更名“八境”。故“八景诗”也称“八境诗”。苏东坡于1078年,在南康为太守孔宗瀚所画的《南康八境图》题诗八首,其第一首:“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在末句,发出了“八咏聊同沈隐侯”的感叹。可见,沈约的《八咏诗》对后人题咏“八咏诗”影响之深远。(四)由“画境”层面的题诗转向为“实景”题诗,成为了当今一般意义上的地方“八景诗”“八景”组画,已明确了某一地理空间位置,其具有道、释韵味、朦胧而又优美的意境,引领着世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寻找风景优美的一组空间,并为之题诗,成为了当今一般意义上的地方“八景诗”。以致城市、村落、山林、水系,处处有“八景诗”,成为中国独特的人文景观。

06

结论

由此可见,道教中的“八景”文化是沈约《八咏诗》组诗的缘起;“八咏诗”是道、释“心境”的“语境”化;道家“八景”文化的世俗化推动了“八咏”组诗在唐宋的进一步传唱;唐朝王维的诗画直接推动了具有道、释韵味的山水画的创作,将道、释意境以山水画形式进行表现,催生了北宋南康太守孔宗瀚的“南康八境图”、李成和李迪的“潇湘八景图”等组画;北宋文人为“八景”组画题诗,成为了“画境”层面的“八景诗”;由“画境”层面题诗转向为“实景”题诗,成为了当今一般意义上的地方“八景诗”。由此可见,沈约的《八咏诗》是地方“八景诗”的源头。

注释:①《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立春之日,三素元君上诣天皇太帝游冥之时,元景行道受仙之日也……春分之日,太微天帝君上诣高上玉皇游冥之时,始景行道受仙之日也 ……立夏之日,太极上真三元真人上诣紫微宫游冥之时,玄景行道受仙之日也……夏至之日,扶桑公太帝君上诣太微宫游冥之时也,虚景行道受仙之日也……立秋之日,太素上真白帝君上诣玉天玄皇高真也,元(真)景行道受仙之日也……秋分之日,南极上真赤帝君主诣阆风台诣九灵夫人游冥之时也,明景行道受仙之日也……立冬之日,上清真人帝君皇祖上诣高上九天玉帝游冥之时也,洞景行道受仙之日也……冬至之日,太霄玉妃太虚上真人上诣太皇宫太微天帝君游冥之时,清景行道受仙之日也。” ②“赤章”:即《赤松子章历》,后因此借指道家向天官祷告禳灾的章本。

参考文献

[1] 佚名.高上玉皇本行经集[EB/OL].道教之音.(2016-07-20).htt

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1/info-2464.html[2](明)周玄贞.高上玉皇本行经集注卷四[EB/OL].道教之音.(2013-11-20).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1/info-9960.html

[3] 佚名.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EB/OL].道教之音.(2018-05-14).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1/info-35975.html

[4] 佚名.紫阳真人内传[EB/OL].道教之音(2017-06-06).http://www. daoisms.org/article/sort011/info-30417.html[5] 开泰.道德经解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 林家骊.沈约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105.[7]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8] 陈志文.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0:28.[9] 陈瑜.沈约诗歌研究管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33.[10] 陈冬辉.沈约•八咏诗•八咏楼[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2(01):48-51.[11] (梁)释慧皎.高僧传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M].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12] 李森.赣州“八景”[J].中国地名,2000(03):48.[13] 刘向斌,李红岩.北宋时期庞籍最早创作“八景诗”考论[J].榆林学院学报,2011,21(05):43-48.[14]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293.[15] 刘九州,吴斌.王维《著色山水图》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16] 沈括.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17] 司马从戎.潇湘八景及长沙八景台[EB/OL].天涯论坛.(2018-06-21)..http://bbs.tianya.cn/post-no05-472184-1.shtml

【完】

作者简介:

陈志文(1965—),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叶向阳(1998—),女,四川成都人,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供稿 | 学会学术部陈志文

延伸阅读

南北朝诗人沈约,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别范安成 - 南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有所思 - 南北朝·沈约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 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 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 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斜。

咏芙蓉 - 南北朝·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怀旧诗伤谢朓 - 南北朝·沈约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夜夜曲 - 南北朝·沈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丽人赋 - 南北朝·沈约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正阳堂宴劳凯旋诗 - 南北朝·沈约

凯入同高宴。 饮至均多祜。 昔往歌采薇。 今来欢杕杜。 善战惟我皇。 胜之不窥户。 推毂授神谟。 余壮终能贾。 浩荡金罍溢。 周流玉觞傅。

江南弄 赵瑟曲 - 南北朝·沈约

邯郸奇弄出文梓。 萦弦急调切流征。 玄鹤徘徊白云起。 白云起。 郁披香。 离复合。 曲未央。

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一 俊雅 - 南北朝·沈约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于赫有梁,向明而治。知人则哲,聪明文思。思皇多士,俊乂咸事。弗惟其官,惟人乃备。

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一 俊雅 - 南北朝·沈约

设官分职,髦俊攸俟。髦俊伊何,贵德尚齿。唐乂咸事,周宁多士。区区卫国,犹赖君子。汉之得人,帝猷乃理。

梁三朝雅乐歌 俊雅 三 - 南北朝·沈约

重列北上。 分庭异陛。 百司扬职。 九宾相礼。 齐宋舅甥。 鲁卫兄弟。 思皇蔼蔼。 羣龙济济。 我有嘉宾。 实惟恺悌。

梁三朝雅乐歌 俊雅 二 - 南北朝·沈约

开我八袭。 辟我九重。 珩佩流响。 缨绂有容。 衮衣前迈。 列辟云从。 义兼东序。 事美西雍。 分阶等肃。 异列齐恭。

梁三朝雅乐歌 胤雅 - 南北朝·沈约

自昔殷代。 哲王迭有。 降及周成。 惟器是守。 上天乃眷。 大梁既受。 灼灼重明。 仰承元首。 体干作贰。 命服斯九。 置保置师。 居前居后。 前星比耀。 克隆万寿。

去东阳与吏民别诗 - 南北朝·沈约

微薄叨今年。 忝荷非昔期。 唐风岂异世。 钦明重在兹。 饰骖去关辅。 分竹入河淇。 下车如昨日。 曳组忽弥朞。 霜载凋秋草。 风三动春旗。 无以招卧辙。 宁望后相思。

梁鞞舞歌 明之君 一 - 南北朝·沈约

七梁七百始。 天监三元初。 圣功澄宇县。 帝德总车书。 熙熙亿兆臣。 其志皆欢愉。

梁鼓吹曲 忱威 - 南北朝·沈约

忱威授律命苍兕。 言薄加湖灌秋水。 回澜瀄汩泛增雉。 争河投岸掬盈指。 犯刃婴戈洞流矢。 资此威烈齐文轨。

君子行 - 南北朝·沈约

良御惑燕楚。 妙察乱渑淄。 堤倾由漏壤。 垣隙自危基。 嚣途或妄践。 党议勿轻持。

咏湖中雁 - 南北朝·沈约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 唼流牵弱藻,敛翮带馀霜。 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 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 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

咏檐前竹 - 南北朝·沈约

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咏新荷应诏 - 南北朝·沈约

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 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 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

八咏诗 会圃临春风 - 南北朝·沈约

临春风。 春风起春树。 游丝暧如网。 落花雰似雾。 先泛天渊池。 还过细柳枝。 蝶逢飞摇扬。 燕值羽参池。 扬桂旆。 动芝盖。 开燕裾。 吹赵带。 赵带飞参差。 燕裾合且离。 回簪复转黛。 顾步惜容仪。 容仪已照灼。 春风复回薄。 氛氲桃李花。 青跗含素萼。 既为风所开。 复为风所落。 摇绿蔕。 抗紫茎。 舞春雪。 杂流莺。 曲房开兮金铺响。 金铺响兮妾思惊。 梧台未阴。 淇川始碧。 迎行雨于高唐。 送归鸿于碣石。 经洞房。 响纨素。 感幽闺。 思帏帟。 想芳园兮可以游。 念兰翘兮渐堪摘。 拂明镜之冬尘。 解罗衣之秋襞。 既铿锵以动佩。 又絪缊而流射。 始摇荡以入闺。 终徘徊而缘隙。 鸣珠帘于绣户。 散芳尘于绮席。 是时怅思妇。 安能久行役。 佳人不在兹。 春风为谁惜。

芳树 - 南北朝·沈约

发蕚九华隈。 开跗寒露侧。 氤氲非一香。 参差多异色。 宿昔寒飚举。 摧残不可识。 霜雪交横至。 对之长叹息。

听蝉鸣应诏诗 - 南北朝·沈约

轻生宅园篽, 复得栖嘉树。 岂敢擅洪枝, 轻条遭所遇。 叶密形易扬, 风回响难住。

听蝉鸣应诏诗 - 南北朝·沈约

轻生宅园籞。 复得栖嘉树。 岂敢擅洪枝。 轻条遭所遇。 叶密形易扬。 风回响难住。

梁雅乐歌 皇雅 一 - 南北朝·沈约

帝德实广运。 车书靡不宾。 执瑁朝羣后。 垂旒御百神。 八荒重译至。 万国婉来亲。

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 - 南北朝·沈约

廉公失权势,门馆有虚盈。 贵贱犹如此,况乃曲池平。 高车尘未灭,珠履故馀声。 宾阶绿钱满,客位紫苔生。 谁当九原上,郁郁望佳城。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 - 南北朝·沈约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相逢狭路间 - 南北朝·沈约

相逢洛阳道。 击声流水车。 路逢轻薄子。 竚立问君家。 君家诚易知。 易知复易忆。 龙马满街衢。 飞盖交门侧。 大子万户侯。 口子飞而食。 小子始从官。 朝夕温省直。 三子俱入门。 赫奕多羽翼。 若若青组纡。 烟烟金铛色。 大妇绕梁歌。 口妇回交织。 小妇独无事。 闭门聊且即。 绿绮试一弹。 玄鹤方鼓翼。

赠沈录事江水曹二大使诗 - 南北朝·沈约

戒途在日。 复路回舟。 霜结暮草。 风卷寒流。 情劳东眷。 望泫西浮。 崇君远业。 敬尔芳猷。

赠沈录事江水曹二大使诗 - 南北朝·沈约

微微下国。 川纡路阻。 蔼蔼王人。 匪遑宁处。 巡仪既畅。 私宴亦叙。 置酒式歌。 披衿寤语。

赠沈录事江水曹二大使诗 - 南北朝·沈约

帝格文祖。 握瑞持衡。 庆踰高邑。 兆属大横。 王道无外。 干路昭亨。 近臣展事。 上介倅行。

赠沈录事江水曹二大使诗 - 南北朝·沈约

受言帝庭。 观风上牧。 逸翰双举。 为腓为服。 遍轨瓯吴。 萦涂海陆。 岌岌貂冕。 辚辚华毂。

赠沈录事江水曹二大使诗 - 南北朝·沈约

伊我洪族。 源浚流长。 奕奕清济。 代月兰芳。 允兹二秀。 挺干朝阳。 于彼原隰。 徽命是将。

梁三朝雅乐歌 俊雅 一 - 南北朝·沈约

设官分职。 髦俊攸俟。 髦俊伊何。 贵德尚齿。 唐乂咸事。 周宁多士。 区区卫国。 犹赖君子。 汉之得人。 帝猷乃理。

大言应令诗 - 南北朝·沈约

隘此大泛庭。 方知九垓局。 穷天岂弥指。 尽地不容足。

梁大壮大观舞歌 大观舞歌 - 南北朝·沈约

皇矣帝烈。 大哉兴圣。 奄有四方。 受天明命。 居上不怠。 临下惟敬。 举无諐则。 动无失正。 物从其本。 人遂其性。 昭播九功。 肃齐八柄。 宽以惠下。 德以为政。 三趾晨仪。 重轮夕映。 栈壑忘阻。 梯山匪敻。 如曰有恒。 与天无竟。 载陈金石。 式流舞咏。 咸英韶夏。 于兹比盛。

八咏诗 其七 解佩去朝市 - 南北朝·沈约

去朝市。 朝市深归暮。 辞北缨而南徂。 浮东川而西顾。 逢天地之降祥。 值日月之重光。 当伊仁之菲薄。 非余情之信芳。 充待诏于金马。 奉高宴于柏梁。 观斗兽于虎圈。 望窈窕于披香。 游西园兮登铜雀。 攀青琐兮眺重阳。 讲金华兮议宣室。 昼武帷兮夕文昌。 佩甘泉兮履五柞。 簪枍栺兮绂承光。 托后车兮侍华幄。 游渤海兮泛清漳。 天道有盈缺。 寒暑递炎凉。 一朝卖玉碗。 眷眷惜馀香。 曲池无复处。 桂枝亦销亡。 清庙徒肃肃。 西陵久茫茫。 薄暮余多幸。 嘉运重来昌。 忝稽郡之南尉。 典千里之光贵。 别北芒于浊河。 恋横桥于清渭。 望前轩之早桐。 对南阶之初卉。 非余情之屡伤。 寄兹焉兮能慰。 眷昔日兮怀哉。 日将暮兮归去来。

八咏诗 解佩去朝市 - 南北朝·沈约

去朝市。 朝市深归暮。 辞北缨而南徂。 浮东川而西顾。 逢天地之降祥。 值日月之重光。 当伊仁之菲薄。 非余情之信芳。 充待诏于金马。 奉高宴于柏梁。 观鬬兽于虎圈。 望窈窕于披香。 游西园兮登铜雀。 攀青琐兮眺重阳。 讲金华兮议宣室。 昼武帷兮夕文昌。 佩甘泉兮履五柞。 簪枍栺兮绂承光。 托后车兮侍华幄。 游渤海兮泛清漳。 天道有盈缺。 寒暑递炎凉。 一朝卖玉碗。 眷眷惜余香。 曲池无复处。 桂枝亦销亡。 清庙徒肃肃。 西陵久茫茫。 薄暮余多幸。 嘉运重来昌。 忝稽郡之南尉。 典千里之光贵。 别北芒于浊河。 恋横桥于清渭。 望前轩之早桐。 对南阶之初卉。 非余情之屡伤。 寄兹焉兮能慰。 眷昔日兮怀哉。 日将暮兮归去来。

游金华山诗 - 南北朝·沈约

远策追夙心。 灵山协久要。 天倪临紫阙。 地道通丹窍。 未乘琴高鲤。 且纵严陵钓。 若蒙羽驾迎。 得奉金书召。 高驰入阊阖。 方覩灵妃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