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五岳”,人们并不陌生,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五岳”之名,响誉中外,“五岳归来不看山”成为千古佳话。对于五岳的变迁,在我以前的文章中已分别作了详细解读,今天重点聊聊五岳的亿年地质变迁和千年人文历史。
中国大陆 构造演化
中国大陆是由塔里木、华北、华南为主体的多个陆块拼合而成,古生代多个古陆块分散漂移在大洋中;中生代多个陆块早期汇聚造山,后期造山后伸展;新生代西部汇聚,东部裂解漂移。
前古生代,中国古陆块漂移。中国大陆的演化和全球超大陆聚合裂解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中国主要是由三个较大克拉通地块组成,它们形成于震旦纪之前,在震旦纪时期,华北陆块和华南陆块相距甚远,它们分别从罗迪尼亚超大陆(Rodinia Supercontinent)裂解出来,作为独立的陆块分别漂移在大洋中,而塔里木陆块还处在超大陆板块的西北缘(图1)。到寒武纪(520Ma)的时候,塔里木陆块已经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图2),这个时期劳亚古陆向北漂移,冈瓦纳古陆仍是整个大陆主体。因此古生代中国大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时,华北、华南、塔里木三个陆块都游离在劳亚和冈瓦纳两个古大陆之外,独自漂移在泛大洋中,各个陆块都沉积了大量海相沉积岩。
图1 震旦纪(600Ma)全球古板块再造图(李江海等,2013)
图2 寒武纪(520Ma)全球古板块再造图(李江海等,2013)
中生代中国陆块汇聚-挤压造山运动。古生代和中生代之交的约2.5亿年前,全球板块已经汇聚成为盘古大陆(Pangea)。印支运动(257-205Ma)时期超大陆已经开始发生裂解,但中国大陆的主体(塔里木板块、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却在此时期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大陆的框架,其外围南边的印支板块和加里曼丹板块在向北漂移与中国大陆主体发生碰撞(图3)。华北和华南的碰撞主要发生在240-220Ma,在侏罗纪中国大陆的约四分之三完成了拼贴,形成了中国大陆的雏形。之后羌塘板块、拉萨板块、印度板块等先后从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大陆拼贴,才最终形成今天的中国大陆板块。
图3 中生代(203-179Ma)全球古板块再造图
侏罗纪时期,以大西洋裂解为标志的盘古大陆已经开始大规模裂解,这时候中国大陆主体才完成整体汇聚。在165Ma左右,西伯利亚板块顺时针旋转并向南运动,蒙古- 鄂霍次克洋自西向东呈剪刀状关闭,直至早白垩世完全关闭,形成蒙古- 鄂霍次克造山带(图4)。这个时期欧亚大陆同时向东运动,东南亚诸多块体向北运动,东亚各个陆块完成了大汇聚。该时段中国华北和华南大陆四面受到挤压,形成了广阔的欧亚东部造山带,中国的地形地貌特征是东高西低,与现在的西高东低的地貌特征完全相反。
欧亚东部在完成了造山运动后,又发生了中生代晚期(135-90Ma)的造山后大规模伸展构造运动。也就是说中生代早期中国大陆主要陆块汇聚,挤压造山运动起主导作用,中生代晚期是伸展构造运动起主导作用。135-90Ma时期的造山后伸展构造运动形成了中国东部很多串珠状中生代断陷盆地,其中的主伸展期在120Ma左右,这个时期也是胶东金矿的主成矿期。90Ma之后至65Ma期间随着欧亚板块的继续向东漂移,由于与太平洋洋壳的碰撞,使得中国东部发生了轻微的挤压褶皱作用,这个挤压作用在松辽盆地能够得到很好体现。
图4 侏罗纪(160Ma)全球古板块再造图(李江海等,2013)
中生代晚期中国造山后伸展构造形成机制。中生代中国的大地构造可以通过板块碰撞造山和造山后伸展垮塌的一个构造运动过程来解释,无论华北和华南都一样。都经历过造山汇聚和造山后伸展减压花岗岩大规模侵位(图5)。
中生代造山后的伸展构造造成了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比如形成了胶东金矿和中国中东部大多数金矿,还形成了诸多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如合肥盆地、胶莱盆地以及华南的多个山间盆地。
通过青藏高原、美洲西部科迪拉山系和非洲东部的地质历史研究发现,在大陆板块漂移过程中,无论发生陆陆碰撞造山或洋陆碰撞造山,都会发生周期性的伸展构造运动。在碰撞造山运动过程中,虽然下地壳以下的深部一直处于挤压环境中(图5c),但地壳中浅层可能发生非严格周期性的伸展构造活动,大约平均20Ma(0-40Ma)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伸展运动。这个周期性运动过程,可以理解为:当碰撞造山隆起达到一个临界高度后就会发生重力垮塌形成的伸展构造,伸展构造发生后,又会继续挤压运动,开启下一个旋回的造山隆起,隆起到临界高度又发生另一个旋回的伸展构造,整体受力环境表现为“挤压-伸展-挤压-伸展”的周期性运动过程,总体趋势是伸展强度越来越弱。
事实上伴随着造山运动形成的地形隆升,重力滑脱形成的伸展构造趋势一直存在,重力滑脱构造运动类似一种滑坡现象,只要存在地形高差,这种趋势就存在。至于是否能够形成大滑坡,取决于高差大小、滑坡体和基底岩石物性差异(界面)大小、基底锁固段阻力以及是否存在流体润滑等等因素。
图5 碰撞造山后伸展构造引发的降压熔融和花岗岩形成机制示意图,其中MBL代表机械边界层;TBL代表热边界层
这种造山后的伸展构造有两种机制解释,一种是造山带重力垮塌模式,另一种是拆沉模式。造山带重力垮塌模式包括以下阶段:(1)造山带挤压缩短,(2)造山带产生不稳定的根部,(3)造山带达到一定高度后发生重力扩散(垮塌),(4)最后形成伸展构造(图6)。
图6 碰撞造山后伸展构造重力垮塌模式示意图
拆沉模式包括以下构造演化阶段:(1)造山带俯冲增厚,(2)俯冲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拆沉,(3)软流圈的上涌,(4)岩石圈的反弹形成伸展构造(图7)。
图7 碰撞造山后伸展构造垮拆沉模式示意图
新生代中国西部汇聚东部裂解漂移。中生代晚期欧亚东缘的伸展构造在欧亚东部区域产生了一系列裂谷盆地,它们也是新生代中国大陆裂解的基础背景。新生代随着印度板块的北漂并和欧亚发生碰撞,在中国西部由于碰撞挤压形成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印支、华南、华北板块的挤出作用,在大西洋北部裂解作用下,欧亚板块整体东漂,欧亚东缘陆块的挤出方向变化很大,印支地块向东南挤出,华北地块向北东方向挤出,在欧亚东缘就形成了类似雨伞被撑开的南北拉伸效应。伴随着欧亚板块的东漂,在中国东部(包括整个欧亚东缘)发生了陆缘裂解和微陆块的漂移,形成了西北太平洋一系列的岛弧(图.8)
图8 欧亚东缘陆缘裂解成因机制示意图
根据新大陆漂移模型,很容易理解大陆漂移过程中陆缘裂解的成因机制。首先在大陆板前部形成山脉,这就是造山过程;之后伴随着洋壳的俯冲,越来越多的含水矿物进入深部,造成更多的部分熔融物质上涌,它们在大陆板块前部A的区域上涌,形成造山后的伸展构造(图9);最后随着该伸展构造进一步发展,可以造成前缘陆块裂解,裂解后的微地块如果足够大,也会主动发生漂移,形成岛弧。其实大陆板块是不同时期的陆块拼贴而成,这个裂解往往发生在造山带中的陆块拼贴部位。也往往发生在前期伸展构造形成的裂谷区域。
图9 新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陆缘裂解示意图,a是裂解前,b是裂解后。
新的大陆漂移模型和板块构造对陆缘裂解的解释是一致的。板块构造把这个裂解过程解释为弧后伸展和弧后盆地的形成过程(图10)。图中a是板块构造对弧后盆地的解释,b是新大陆漂移模型对弧后盆地的解释,说明陆缘裂解后形成的陆块也可以在地幔上涌形成的莫霍面斜坡上发生重力滑移,该图对应新大陆漂移模型c中的黑框部分,b是c模型中大陆漂移前部陆缘裂解中期阶段的状态,相当于造山后的伸展阶段。
但在裂解距离更大甚至裂解出洋壳的情况下,板块构造难以合理解释,因此板块构造又补充提出俯冲带后撤模式,用于解释岛弧裂解漂移更远的情况,但俯冲带后撤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证,更无法解释微陆块裂离后的横向漂移,如日本陆块从华南裂离后向北东方向漂移。
图10 板块构造和新大陆漂移模型对弧后盆地形成过程对比,a是板块构造对弧后盆地的解释,b是新大陆漂移模型对弧后盆地的解释,该图对应c中的黑框部分,c是新大陆漂移模型
因为地球上各个相邻地块的运动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在考虑中国东部伸展构造形成过程中,应该把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一起考虑。南海东海盆地分别是海南岛和日本裂解漂移产生的拉分盆地,欧亚漂移前缘发生地壳流上涌,造成前端微陆块裂解,之后漂移。这些微陆块包括海南岛、日本、朝鲜半岛(图11)。
图11 中国东部新生代陆缘裂解成因机制示意图
新生代不但欧亚东部发生了大规模陆块裂解漂移,欧亚东南部的中国南海区域也发生了大规模裂解漂移,原位于中国华南附近的海南岛、南沙、加里曼丹、菲律宾和台湾地块等都伴随着南海的扩张(实为陆块的单向裂解漂移)从欧亚板块东南部裂解,并分别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方向漂移到当前的位置。
由于中生代在欧亚板块东缘产生了上万公里的造山带和高原山脉。因此欧亚东缘的裂解过程与传统的造山后形成的伸展构造运动模式有所差异,由于欧亚东缘存在古高原山脉,其体积和重力更大,因此在青藏高原隆升后的向东伸展过程中,东部高原地块首先向东滑移形成边界断裂,然后分离出东部高原断块(图12a),最后它们又发生主动漂移,形成了欧亚东缘的一系列岛弧。日本的裂解漂移形成了琉球岛弧,勘察加的裂解漂移形成了千岛岛弧等等。实际陆缘裂解过程很复杂,因为欧亚大陆也是由多个陆块在不同时期拼合形成的,因此欧亚大陆陆内具有强烈的不均匀性,各个陆块无论物质组成还是厚度以及力学性质各不相同。
这种重力滑脱的陆缘伸展模式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地质结构和力学性质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运动速率和特征,比如朝鲜半岛的裂解漂移拉开了黄海盆地,还没有拉出洋壳,相当于图12b阶段正在伸展中,古高原陆块和欧亚大陆之间仅仅存在降压上涌的地幔,拉分盆地陆壳基底还连在一起,还没有拉出洋壳。而日本陆块相当于图12c阶段伸展后已经漂移走的高原断块,后面留下了琉球岛弧。
南海则不同,那里加里曼丹等陆块在裂解后已经拉开南海洋壳,形成了南海的洋中脊和一些列海山,相当于图12c阶段中右下角的断块漂移状态,那里已经是伸展后的阶段,南海已经停止扩张,实际上是加里曼丹陆块和菲律宾陆块的漂移转向所致。南海的形成是欧亚大陆边缘陆块裂解后单向拉伸所形成,该图说明南沙和加里曼丹陆块在裂离后自带动力,沿着倾斜莫霍面漂移出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伸展构造还会受到外力的综合作用影响,印支地块的挤出是受印度欧亚碰撞影响,红河断裂带是其北边界,在挤出过程中伴随青藏高原造山后的伸展重力滑移作用,造成的结果是沿红河断裂带从西北到东南方向,走滑断裂的错动距离不一样,越往东南方向走滑距离越大,进入南海后,走滑距离更大。特别是南沙和加里曼丹等陆块漂移后,拉伸量更大。
图12 青藏高原造山后欧亚东缘造山带的伸展构造运动示意图
新生代中国东部整体处于伸展裂解过程中,目前华北仍在伸展沉降过程中,这可以通过华北新生代盆地的沉积过程、当前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分布范围得到体现。
事实上,除了上述大陆漂移过程中前缘地壳流上涌形成伸展构造,形成了欧亚东缘的初期裂解。随着印度-欧亚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隆升,推测青藏高原在在45-24Ma期间,青藏高原已经隆升足够的高度,形成了从西到东的地形逐渐降低的地貌形态,印度板块的俯冲抬升了欧亚板块的莫霍面,造成了欧亚东缘莫霍面向东倾斜,由于欧亚东部是由多个地块或断块组成的,因此在这些陆块沿莫霍面重力滑移过程中,欧亚东缘由于存在中生代高原山脉,山脉地块厚度更大更重,滑移力更大,因此在陆缘发生了更强劲的裂解,其中3条剖面线可以描述新生代该区域宏观格局构造运动过程。
图13为欧亚东南缘地形地貌图及3条剖面线位置图,图14为欧亚东南缘三条剖面线构造格架示意图,其中测线A-A’切割了青藏高原、鄂尔多斯、华北、渤海、黄海和朝鲜半岛,在青藏高原的挤出作用下,由于鄂尔多斯克拉通深度大阻力大,其运动速度较慢,从而在青藏高原和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形成了挤压褶皱带和强震带。而华北陆块运动速度相对快于鄂尔多斯地块,因此在其交界处撕裂形成了汾渭地堑,朝鲜半岛从华北华南裂解后运动速度更快,在其拉力作用下,撕开了黄海、渤海和华北盆地。这个过程也使得华北和黄海地壳强烈减薄。
测线B-B’切割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华南、华夏和台湾岛,在青藏高原的挤出作用下,由于四川盆地克拉通深度大阻力大,其运动速度较慢,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地块之间形成了著名的龙门山挤压褶皱带和强震带。在65-5Ma期间华夏和华南陆块运动速度快于四川盆地地块,因此四川盆地到华南和华夏陆块上拉开形成了诸多北东方向展布的拉分盆地。但在5Ma之后,随着台湾陆块向北西方向漂移对华夏和华南形成了挤压,同时伴随着风化剥蚀过程,使得华南陆块上早期形成的新生代盆地被强烈剥蚀,只剩下局部存在。
测线C-C’切割了青藏高原、华南、海南岛、南海和加里曼丹,在青藏高原的挤出作用下,华南向东南方向运动。在65-15Ma期间加里曼丹和南沙地块向东南方向的快速运动,拉出了北部湾和琼东南等新生代盆地。特别是在33-15Ma拉出了南海洋壳,使得南海地幔上涌。在15Ma之后伴随着加里曼丹地块的左旋和菲律宾陆块的转向并向北漂移,南海基本上停止了扩张。在加里曼丹和南沙地块裂解漂移过程中,南海两侧陆块被拉伸减薄并拉出海南岛陆块和西沙地块,它们之下仍是减薄的陆壳与华南相连。拉伸主要在下地壳塑性部分,拉断主要发生在上地壳部分。拉出来的海南岛、西沙和中沙地块类似布丁构造呈现似椭圆形状。
图13 欧亚东南缘地形地貌及3条剖面线位置图
图14 欧亚东南缘三条剖面线构造格架示意图
总之,中国东部新生代陆缘裂解的动力机制是两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方面是,在新生代早期欧亚板块向东漂移造成的陆缘地壳流上涌,形成伸展构造,使得欧亚东缘发生初始裂解。另一方面是,在新生代中晚期,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得欧亚东缘发生了造山后的重力垮塌,陆缘最外侧地块裂解后漂移,撕开了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南海。
中国大陆是由多个陆块拼合而成,主要包括塔里木克拉通、华北克拉通、华南克拉通三大主体以及其他众多微陆块,在古生代及之前,它们大多还漂浮在南半球或赤道附近区域,沉积了大量海相地层。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古生代多个古陆块分散漂移在大洋中;中生代多陆块汇聚造山及造山后伸展;新生代西部汇聚东部裂解漂移。
五岳地质 亿年变迁
作为中国五岳之首的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矗立在鲁中群山间;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泰山以其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复杂的地质构造、典型的地质遗迹而出名,历来为中外地质学家所瞩目,是中国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是建立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框架的标准地区。
张夏寒武纪地层标准剖面,地层发育齐全、出露良好、代表性强、含丰富的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是我国区域地层对比和国际寒武系对比的主要依据,在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新构造运动则对泰山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对泰山的雄、险、奇、秀、幽、奥、旷等自然景观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从区域构造看,太平洋板块以近东西方向对欧亚板块进行强烈俯冲,使泰山地区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东东向泰前断裂发生强烈掀斜活动,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构造运动表现得十分普遍和强烈,它们对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着主导性的控制作用。泰山周围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动构造,也与新构造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中岳嵩山,地处中原,东西横卧,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岳山”。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少室山的连天峰,海拔1512米,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嵩山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古陆南缘,在公园范围内,连续完整地出露35亿年以来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地层层序清楚,构造形迹典型,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实际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历史石头书。
嵩山主峰地区的玉寨山、峻极峰、五指岭、尖山等,多为石英岩组成,加之构造运动所致,使诸峰在400m标高上拔地而起,立壁千仞、险峻清秀、奇峰异谷遍布全区,形成独特的地形、地貌。
西岳华山,位于中国陕西省华阴市城南,西距西安市区120千米,秦、晋、豫黄河三角洲交汇处。华山山体倚天拔地、四面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鹞子翻身、长空栈道等十分险峻之地,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
华山是由抗风化能力特别强的花岗岩组成的。这些花岗岩的形成年代大约在白垩纪(约100Ma)。它原来是完整的一大块,多少年由于流水的切割,已经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高峰,宛如一朵花的花瓣。华山是一座断层山,是由于地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沿着断裂面,一边上升,一边下降,断裂大致呈东西向,发生时间大约在距今六七千万年以前。岩体中节理也很发育。断层北侧下降,形成了渭水平原;南侧上升,形成了华山。现在渭水平原的海拔高度四五百米,而华山山巅的高度是2000多米,两者相差1500多米。
从整个地球的地质构造格局来看,华山山脉处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挤压的交接地带。约在1.37亿年前,燕山运动发育,有多处花岗岩侵入,华山岩体就是这次构造运动侵入形成的一个“岩株”。由于岩性不均一, 以及在侵位过程中形成的节理十分发育,出露于地表后,受到风化侵蚀,有些岩块慢慢沿着垂直节理脱落下坠,特别是华山脚下近乎东西向断裂的活动,更加剧岩块的崩落。在不同的地方,有时岩块沿着一个比较发育的节理面坠落,形成悬崖峭壁;有时沿几组节理坠落,形成参差不齐、凸凹不平的遗痕。
北岳恒山,为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尹志平曾在此修炼,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紫岳等。恒山地区山岭较多,西衔雁门,东延燕云,两千米左右山峰并肩而立,号称一百零八峰,蜿蜒起伏,奔腾如行。
主要山峰有六棱山、黄羊尖、石人山、甸顶山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恒山主峰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沿东北西南走向,构成恒山主体地貌骨架,属中高山区。除六棱山,恒山的阴坡地带有小面积林区覆盖外,其余基岩裸露程度均较高。
恒山地区主要为山地与河流谷地。恒山的山地则主要有两种类型:构造山地和剥蚀山地。断块山地以碳酸盐岩为主,主要分布在恒山山脉西段和六棱山山脉北侧的变质岩区,在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抬升而接受剥蚀,多形成穹隆地貌。
南岳衡山,五岳之一,也称为“南岳”,南岳始封于唐虞,是古代中国帝王巡狩祭祀的地方,也是道教和汉传佛教的圣地之一。衡山山势雄伟,绵延数百千米,号称有七十二峰,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禀五座最有名。传说祝融峰是祝融游息之地。祝融是神话传说中的火神。
南岳衡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包括南岳岩体(东部)和白石峰岩体(西部)两大岩体,呈岩基产出,属燕山早期(侏罗纪-白垩纪之交)侵入,侵入于元古代浅变质岩和晚古生代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中,后覆盖白垩系和第三系红层沉积,且白石峰岩体侵入于南岳岩体中。
东部南岳岩体第一次侵入体,同位素年龄173Ma,岩性主要为斑状二长花岗岩;西部白石峰岩体为第三次侵入体,同位素年龄147Ma,岩性主要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属硅酸过饱和和过碱性岩石,西部为典型的混合岩带。
五岳起源 文化传承
大汶口考古发掘中,出现了日、月、山三合一的符号,说明新石器时代,大山和日、月是黄河流域的中国先民最崇拜的自然形象。在舜帝的时候,就已经对山岳进行祭祀,“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尚书》)。
在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很多带有大山祭祀的图案。其中一件玉璋上的图案是对大山进行祭祀,专家将其命名为“祭山图”。而类似带有大山祭祀的玉璋,共40余件,说明祭祀大山的活动在古蜀国十分重要。《周礼》也记载“璋邸射,以祀山川”。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山川祭祀的记载。商人认为山神有兴云致雨的能力,所以将其当做雨神进行祭祀。甲骨文中,上两座、下三座共五座小山包代指岳。这些被称为“岳”的至高之山,古人崇拜至极。生活着奇禽猛兽的大山,对他们而言充满神秘感,他们认为山中有神灵居住,是连接天上的天梯。所以古人对“岳”的祭祀更加重视,形成了《史记》所说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的局面。
随着山川崇拜的盛行,早期国家对大山十分重视。相传大禹治水的原则是“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同时大禹还为华夏九州的山川命名,即“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到后来产生了“国必依山川”的观念,西周封邦建国,分封之地必须要有山川作为建国的基础。这种做法进一步产生了山川与国运紧密联系的观念。《国语》中记载周人“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的观念。大山崩塌、河水枯竭本是自然变化,但古人却认为这是阴阳失序导致山川变动,山川变动则水土不为百姓所用,进而天下大乱。
在对自然科学了解不多的古代,先民们认为山是孕育万物的地方,具有兴云布雨的神奇功能,山顶天立地,是沟通天地的圣地,山里面都住着相应的神仙。遇到旱涝雨雪等自然灾难,人们都会祭祀山神。
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祭拜山神的记载,中间也提到了“岳”字。“岳”在东周春秋前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尧时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就叫“岳”。后来把主管方岳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起来了,便出现了代表四方大山的“据《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黄帝远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图不出中原黄河流域,黄帝是否封岳无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现了四岳是无可置疑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慎到所著《慎子外篇》:“(舜)遂南巡,五月至于南岳;又西巡,八月至于西岳;又北巡,十有一月至于北岳。其礼皆如宗。归,反舍于外,次三日斋,亲告于祖祢,用特。命有司告郡庙、社稷及折内名山大川,而后听朝”,此处指出东岳、南岳、西岳、北岳并立,是帝王巡狩的对象。此时的“四岳”是按“帝”所在国中的东、南、西、北的方位所区分划定的。《诗话》曾说:“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后期出现的“五岳”之说当是在这“东、南、西、北四岳”基础上加了一个中间的方位一一中岳。尽管后期有如“五色”、“五行”之说等诸多解释“五岳”之“五”的由来,这“五方”之说却可以认为是其肇始或主因。《周礼·大宗伯·大司乐》始言五岳,而不言为何山。
“四岳”或“五岳”之岳,其义在今人字典中释为“高峻的大山”,在古人词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岳:东仿、南霍、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此处“岳”特指“五岳”,除明确“五岳”之具体所指外,还告诉我们“岳”是王者“巡狩所至”,即巡狩的对象。在孔颖达的《春秋正义》的《释山》篇中云:“河南华、河东泰、河北恒、江南衡。”李巡日:“华,西岳华山也;泰、东岳泰山也;恒,北岳恒山也;衡,南岳衡山也。”《释例土地名》云:“东岳,泰山,奉高县泰山也;南岳,长沙湘南山也;西岳,弘农华阴县西南华山也;北岳,中山曲阳县西北恒山也。”郭扑注:“恒山名常山,辟汉文帝讳耳。”
《尔雅》于《释山》发首言此四山,明其即是四岳,故注者皆以岳解之,且诸书、史、传、纤讳,皆以泰、衡、华、恒为四岳,四岳必是此四山也。《释山》又云:“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衡霍二文不同者,此二岳者皆一山而二名也。”由上可知,古人之“岳”,即是“山”,且是有特指的、分布于国土之四方的名山。“岳”是古之帝王巡狩的位于国土之内的东、南、西、北四方或是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山”。
《说文》云:“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也。”与今人之“岳”释为“高峻的大山”同义。又有应邵《风俗通》云:“岳者,桷考功德点涉也。然则四方方有一大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桷考诸侯功德而点涉之,故谓之岳。”《白虎通》中见:“岳者何。桷也,桷考功德也。”又在《尚书正义》中见:“岳者,四方之大山,今王朝大臣皆号称四岳,是与羲、和所掌其事为一。”以此知四岳即上羲、和之四子也。又解谓之岳者,以其分掌四岳之诸侯,故称焉,云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是四方诸侯分属四岳也。由此可见,“岳”或可指掌四方之官,或可指在四方之岳对诸侯进行考核点涉之事,然都是由四方大山引申而来。
在毛传中对《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的解释是:“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沿用了这一说法,并加上了中岳嵩山。至此,“五岳”的概念基本确定。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封泰并刻石,开启了中国帝王的封禅之旅。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对名山大川较翔实可靠地总结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变过程:“因为夏、商、周的国都都在黄河与洛水之间,所以嵩山为中岳,其他四岳各随其方,四渎都在山东。至秦称帝,建都咸阳时则五岳、四渎均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后,才有了明确规定:自河南省崤山以东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大川二,即济水和淮河。”《史记·封禅书》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西汉中期汉元帝下诏祭祀五岳,使封禅成为一种国家制度,并对形式进行了统一和规范。汉宣帝正式颁发诏书,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今安徽省境内)为南岳,大茂山(今河北省唐县)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后隋文帝杨坚,定湖南湘江之滨的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清顺治年间,正式移祀北岳于浑源恒山。
中国历代皇帝都对五岳不断加封:唐代把五岳封为王,宋代加封为帝,元代继续加封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为神。五岳,在中国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始终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现在去五岳,到处都能看到“岳庙”,这些岳庙都是当年帝王封禅时留下来的。祭拜五岳是一种儒释道相融合的文化活动。五岳中都有一些古寺、古庙、古书院等,代表着相应的宗教文化和学术交流。比如中岳嵩山,既有代表释家的少林寺,又有代表儒家的嵩阳书院,在少林寺的地藏殿更供奉着道教的十大阎罗王神位,还有一尊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圣的合体像。北岳恒山下的悬空寺里,有一个三教殿,里面就供奉着佛祖、孔子和老子。这些都体现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释道各种文化通过五岳这个载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是闻名全世界的风景。人们这样形容五岳:“恒山如行,华山如立,泰山如坐,衡山如飞, 嵩山如卧”。
千百年来,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客也喜欢在这里赋诗作画,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文人墨客登五岳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慨叹。
五岳文化 渊源流长
东岳泰山,坐落在山东省中部,为中国五岳之首,古称“岱宗”,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高度居五岳第三位,但它却被历代称为“五岳独尊”,原因首先是泰山平地拔起,山势雄伟,更重要的是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它是历朝统治者祭天的场所,山上有古寺庙22处、古遗址97处、历代碑碣819块、摩崖石刻1018处。泰山山麓的岱庙为泰山第一名胜,天贶殿是岱庙主殿,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画有《泰山神出巡图》。岱庙内陈列的沉香狮子、温凉玉、黄蓝釉瓷葫芦瓶誉为泰山镇山“三宝”。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市城南。海拔2160.5米,以险峻著称。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华山五峰为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玉女、北峰云台。峰上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擦耳崖、苍龙岭为出名的极险之道。华山脚下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的神庙,创建于西汉,仍保存着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因其形制与北京故宫相似,有“陕西故宫”之称。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中部衡山等县境内,海拔1300.2米。南岳古木参天,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郁香,以风景秀丽著称。南岳庙是衡山最大殿宇。祝融峰之高、藏经楼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称为衡山四绝。后又开辟了麻姑仙境、穿岩诗林新景点。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东,海拔2016.8米。相传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见此山势雄伟,遂封北岳。恒山分东西两峰,双峰对峙,浑水中流。山上怪石争奇,苍松翠柏之间散布着楼台殿宇,以幽静著称。恒山景观之最为悬空寺,建于恒山金龙口西崖峭壁上。据恒山志记载,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6世纪),全寺有殿琮楼阁40间,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风景优美。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海拔1492米,以峻闻名。嵩顶有峻极峰,是嵩山最高峰。嵩山东端中岳庙,是中国最早的道教庙宇。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嵩阳书院是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山西部北麓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也是中国少林拳的发源地。
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祇。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国人论风光必曰三山五岳。“三山”者,“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是苏东坡所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山出没空明中”的“仙迹”;而“五岳”则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他们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五岳为天下名山。论景观,五岳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奥。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东周文人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西岳华山,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叹。
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宝,“悬空寺”便隐匿其中。中岳嵩山雄险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在中岳嵩山留下了覆盖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奥精深的“天地之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佛、道、儒”三教荟萃,“天、地、人”竞相生辉,“山、寺、貌”互补争艳。“五岳”被誉为中国的“五大奇观”,乃中国群山中最为尊贵的五座山。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