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雪月风花大理诗
罗云川 文/图
古代没有航拍,人若想看得更远更广,只能“更上一层楼”或“会当凌绝顶”。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登上云南鸡足山山顶,东观日出,南见彩云,北眺玉龙雪山,西望“晴光西洱摇金镜”,洱海尽收眼底,“万壑同归一壑沤,银河遥点九天秋。沧桑下界何须问,直已乘槎到斗牛”。
“叶榆置县初由汉,蒙诏封王却是唐。世祖北来还宥段,天兵南下便除梁”,明代法天《朝京》诗中两联,概括了大理的历史变迁。“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这一据说是改编自清代林则徐作品的对联,赞颂了大理美丽的风光。这位以“虎门销烟”闻名的人物曾到大理,留下了“洱海长虹天半山,斑山初月林梢上”等诗句。看来,苍山、洱海予人印象深刻,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正如元代李京《苍洱临眺》所写:“水绕青山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鸟从云母屏中过,鱼在鲛人镜里行。翡翠罘罳笼海气,旃檀楼阁殷秋声。虎头妙墨龙眠手,百帧生绡画不成。”
我出生在大理下关,小时候家住山坡上,能望见洱海。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历史上有那么多人来过大理,有那么多诗和大理有关。我五岁时迁居昆明,长大后离开云南,后来定居北京,其间数次重返大理。回过头来看,发现大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要历史有历史,要文化有文化,于我而言,更有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 大理古城
“云气开成银色界,天工斫出点苍山”(明代杨慎)。苍山,亦称点苍山、玷苍山、熊苍山、大理山等。明代童轩题咏:“点苍山色何奇哉,芙蓉朵朵天边开。嶙峋直上九千仞,俯视群岫皆蓓蕾……”连清代嘉庆皇帝也为之点赞:“滇南岭千重,点苍冠列岫。郁然云气连,高峻立宇宙。群峰十九排,苍翠结奇秀……”苍山时常“云气结连看不见”(明代杨士云),“白云如带岭腰横”(明代高可观),恍若仙境,使人作“乘风归去”之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苍山“下有百尺松,上有千年雪”(明代逯昶,一说明代董难),令人神往。明代李元阳写道:“日丽苍山雪,瑶台十九重。白圭呈众崿,玉镜出圆峰。涧口羊蹲石,枝头鹤压松。九州多杂染,太素此提封。”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清代袁嘉谷诗咏:“ 一白千年久,山灵冻不支。层楼高写韵,几辈冷吟诗。溪睡龙何懒,春回雪未知。朝阳升洱海,欲夺点苍奇。”
有一回,我和几个人爬苍山,上感通寺、寂照庵,访清碧溪,沿着玉带路走,迂回曲折,最后从中和寺那边下来。回去查看地图,苍山十九峰,我们经过了七峰。苍山又有十八溪,流泻出山,灌溉大理坝子,最后注入洱海。其中,清碧溪是一处著名的景观。“其水捣峡泻石间,石色光腻,文理灿然,颇饶烟云之致。”徐霞客曾详细记载了游览清碧溪的情景,包括经历的险情,“遂蹑峰槽,与水争道,为石滑足,与水俱下,倾注潭中,水及其项”,他“亟跃而出,踞石绞衣……亟解湿衣曝石上,就流濯足,就日曝背,冷堪涤烦,暖若挟纩”,一派乐观之情。现代画家徐悲鸿“乞食妙香国,销魂清碧溪”,赋诗:“云冷幽岩里,花香太素心。蚌开浮错彩,石破见空青。思欲启龙女,商量召洛神。果然一洗髓,自觉梦魂清。”
“阴崖古雪结贞珉,素质苍文各有神”(清代李孔惠),苍山大理石驰名于世。唐时南诏清平官(相当于宰相)杨奇鲲写有《岩嵌绿玉》:“天孙昔谪下天绿,雾鬓风鬟依草木。一朝骑凤上丹霄,翠翘花钿留空谷。”这首诗中有一个关于大理石的神话传说:天女降临人间,后被迫骑凤返回天宫,她的佩饰融入苍山,化为五色斑斓的大理石。“何处裁山骨,飞来十九峰。非干人泼墨,别有笔藏锋”,清代张汉对大理石屏大加赞誉。“何期大理点苍山,石画天生出蛮洞。黑云日影分五层,雨意相含补其空”, 清道光年间任云贵总督的阮元喜爱大理石,采购颇多,分赠师友,捐之名胜。当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也曾为大理石题词:“云山变化,天人合一,大理奇景也。”以前我去大理,一般会买几件大理石工艺品,笔筒、笔山、镇纸之类,留作纪念。现在在办公室和家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它们当中的几个就在电脑旁静静地陪伴我。
相较于“苍山雪”,写“洱海月”的诗不多。引人注意的有明代何蔚文的《洱海月》:“相传有常期,天上原无月。不知洱海中,月从何处发?疑是明月珠,蛟龙不敢捽。姮娥没行踪,空湿凌波袜。”写“下关风”的,有清代朱庭珍的《榆城旅夜大风》:“万籁助风威,惊沙搅夕晖。云崩天欲坼,海立水能飞……”
“叶榆城在碧江涯,城里园林爱种花”(明代李元阳),“砌有长春草,窗开四季花”(明代章曰慎),“芳菲百卉争先发,花福榆城占得多”(清代张辅受),大理花盛,和“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昆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风花雪月”之中,“上关花”声名远播。《徐霞客游记》记载:“其花黄白色,大如莲,亦有十二瓣,按月而闰增一瓣……但开时香闻远甚,土人谓之十里香……” 不过他并没有目睹花开,“花自正月抵二月终乃谢,时已无余瓣,不能闻香见色,惟抚其本辨其叶而已”。明代艾自修有诗《和山花》:“琼树依斜谷,花开十二幅。逢闰瓣加之,香来十里馥。幽藏榆北边,色让牡丹霞……”“和山花”在上关和山,花以地名。清代艾濂《和山花怀古》序曰:“榆郡有风花雪月四景,此居其一,详载郡志,今已枯死。”“上关花”到底是指什么花,后人亦有争议,使之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明初感通寺僧法天到南京朝觐,向明太祖朱元璋进献白马、龙女花等。感通寺有龙女花,“传闻此花本龙女,化身婷婷艳如许。伽罗道士飞剑来,入地变作众花侣”(清代袁嘉谷)。清代胡蔚笔录:“滇西记取无双树,写韵楼边见一株。”清代阮元在感通寺写韵楼“折得一枝龙女花”,作诗自注:“龙女花惟此地有之。高数丈。花似单瓣白茶花,稍大,而韵胜之。皮色亦相似,惟叶长而不脆。或山茶之别种欤?”
“无双”的龙女花自然珍贵,其他花也不差。有“生长天宝初,认得阁罗凤”(清代徐崇岳)的唐梅,有“严冬开遍野桃花”(元代乔坚)的异景,令人惊叹;“满城开遍杜鹃花”(清代师范),“街头花卖四时鲜”(清代王发越),“几样茶花赛艳华,一钱便得一枝花”(清代张辅受),心生欢喜。清代桂霖《元旦兰》诗原注说:“大理产兰最盛,四时所植,名品各殊。其最佳者为元旦兰,叶细如韮,花白如玉,洵异品也。得一盆供养案头,宠之以诗。”
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五华楼、三塔寺、金梭岛等,诗人吟咏不绝。如蝴蝶泉,“明代第一才子”杨慎《蝴蝶戏珍珠》写道:“漆园仙梦到绡宫,栩栩轻烟袅袅风。九曲金针穿不得,瑶华光碎月明中。”清代沙琛赞叹:“迷离蝶树千蝴蝶,衔尾如缨拂翠湉。不到蝶泉谁肯信,幢幢幡盖蝶庄严。”
文人*客对大理风土人情、生产生活多有描绘,留下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诗作。
“额尖新样姑姑帽,五月羊皮带汗穿”(明代施武),“螺髻层层辫发旋,黄金耳坠一窝圆。孽龙枉羡丰姿美,新制盘云哈哒毡”(清代吴应枚),白族女子的穿着打扮是不是浮现眼前?
“栽罢田头脱笠蓑,浊醪辛苦味偏多。醉余濯足盈归路,争唱田家踏踏歌”(明代杨士云),“十九峰流十八溪,插秧人护小平堤。神前祷得连朝雨,布谷声中绿已齐”(清代桂馥),“稻香风里响连枷,打鼓咚咚陌上哗。闲*老翁扪虱坐,沙瓶浓煮感通茶”(清代吴振棫),旧时银苍玉洱间的农事图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
清代师范的《月街吟八韵》,描写了大理赶街的盛况:“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有一首是:“归途相送影纤纤,饱饮琼浆解郁炎。微闻伞畔喁喁语,多着沙糖味更甜。”此处的“琼浆”有点特别,它不是指酒,是指月街上卖的雪。正如明代客居大理的日本诗僧天祥所写:“六月街头叫雪卖,行人错认是琼浆。”这雪从哪里来?当然是“千年老雪消不尽”(明代童轩)的苍山啦。
元代文章甫《大理星回节》写道:“……烈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上,一天星斗下人间……”星回节后与火把节合而为一。“剁生盘冷佐椒馨,佳节星回味荐腥。醉爇松明照田畔,要凭炎火逐蝗螟”(清代吴应枚),这一天要“切烧猪肉杂椒姜食之”。过节嘛,总要吃好点,“每遇岁时欢喜宴,火烧猪肉脍盘中”(清代尹鸣盛)。平时呢,“春酒秋菘寄兴多,嘉蔬别种有高河。顿教几日加餐饭,沁我心脾遣病魔”(清代周榛)。高河菜是苍山产的野菜,相传有神物护之。清代师范尝食西洱河弓鱼,赞其“嫩腹合琼膏,圆脊媚清酒”。清代王发越《叶榆十韵》中“珍味烹来海上螺。佳酿初开康浪酒,细鳞网得快如何”,有鱼有酒,其乐何如!这组诗中还有“铺毹别有松针代,疗目偏宜菜叶糊”一联,上句是说用松针铺地作毯,下句是说贴菜叶治疗眼疾,是不是很有意思?
“观音市罢佛场开,士女喧阗夹道来。梵刹三千游不尽,绕过山麓又林隈”(清代马恩溥),“金钱鼓子霸王鞭,双手推敲臂转旋。最是小姑歌僰调,声声唱入有情天”(清代段位),“淡抹浓装分外艳,游行手执霸王鞭。咚咚更有金钱鼓,且舞且歌亦飘然”(清代赵甲南)……白族有“绕三灵”的习俗,活动内容包括祭拜祈祷、歌舞表演、游艺竞技等。那时没有照相机,没有手机拍摄,有心人只能用诗词、用文字记录这一切。所幸它们被保留了下来,让今天的我们能够“去有风的地方”。
02
寻踏苏轼海南遗迹
莫小山
1097年,北宋的大文豪苏轼被贬谪海南。在海南的3年,是苏轼政治生涯的最低潮时期,却是他登顶自己思想文化境界的3年。苏轼一生创作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各种文章4500篇,其中,在海南完成200多篇,特别是完成其重要的思想文献“三书”(《易传》《书传》《论语说》)。同时,苏轼犹如一颗闪亮的“文曲星”,坠落在当时的蛮荒之地琼涯,加速了海南文化发展。现海南海口、儋州、澄迈等多地有纪念苏轼的祠堂,各地还有其文物遗迹。自宋以后,海南的历代读书人在赶考前都要去苏公祠或纪念苏公的其他场所拜一拜,期望苏公保佑。直到今天,许多地方的学生在高考的前几天,都有拜苏公的习俗。
2023年2月,海南举行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弘扬东坡文化,展现苏东坡的家国情怀、豁达人生、为民意识和文学成就,再次掀起海南人民纪念苏公的高潮。
不久前,秋高气爽,我和友人开车上路,开启了一段寻踏苏轼在海南遗迹之旅。
1097年,当时尚谪居惠州的苏轼,被再次贬谪到“海外”——海南岛。宦海沉浮,历尽沧桑,曾经写出《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豪迈豁达作品的苏东坡,此时心灰意冷到极点。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东坡之家风也。”
苏轼被贬的地方在海南岛昌化军,军所在今天儋州市中和镇。苏轼登陆后,在前往儋州之前,他先到琼州府(今天的海口市琼山区府城)报到并暂住数日。
在府城期间,苏轼看到当地居民饮混浊的城河水,于是组织居民依地势打井,喜获双泉。据史*载,两泉一清一浊,味甘而色异。其中一泉已湮灭,现仅存浮粟泉。苏轼被赦北返时再次路过此地,受邀请为亭子命名“泂酌亭”并题诗《泂酌亭诗并引》。其诗云:“泂酌彼两泉,挹彼注兹。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以瀹以烹,众喊莫齐。自江徂海,浩然无私。岂弟君子,江海是仪。既味我泉,亦哜我诗。”诗的意思是,双泉相近而味远,如同处一瓶,从江里来,往海里去,坦荡无私。苏轼以泉喻己,托物言志。
抵达儋州后,苏轼对生活在这个蛮荒之地起初还是没有信心。他在《与程秀才》中写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苏轼初到儋州时居官舍,但不久遭驱逐。于是在当地友人的帮助下,苏轼建起五间房屋,命名为“桄榔庵”。他作《桄榔庵铭》《新居》诗,以记其事。《新居》诗云:“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苏轼在桄榔庵完成了“三书”和“和陶诗”等作品。
桄榔庵建筑现已湮灭,只留下遗址,甚为遗憾。我们抵达时,只看到儋州市政府在旁边立的历史文物告示,遗址正在考古挖掘中。
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苏轼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他也很快融入当地人民,并喜欢上这里的百姓和山川美景。
他在《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中写道:“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再次恢复了豁达、轻松的心情。
在儋州,苏轼的主要活动是讲学,传播中原文化。但是,讲学却缺乏学堂。一日,苏轼与军使张中同访黎子云(当地名人)。“坐客欲为醵钱作屋”,苏东坡欣然赞同。于是当地人民在黎子云家园建起此屋,苏轼以《汉书·扬雄传》的“载酒问字”典故命名为“载酒堂”,供讲学之用。
苏轼培养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苏东坡离开海南后,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据《海南岛古代简史》记载,从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举人767人,进士96人。《琼台纪事录》记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后人为纪念东坡,将“载酒堂”扩建为“东坡书院”。
▲ 东坡书院 邓 弟 摄
苏东坡发现当地人不重视农业生产,都以贸香为业,多荒田,以打猎为生。苏东坡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劝说他们重视种麦种稷,发展农业生产,还热情洋溢地写下《劝农诗》。其诗云:“天祸尔土,不麦不稷。民无用物,珍怪是直。播厥熏木,腐余是穑。贪夫污吏,鹰挚狼食。”
苏轼有感于当地百姓习惯于饮用河塘水,常生病,便带领群众在居所旁边挖了一口井。此井被百姓称为“东坡井”,自建至今一直供当地人民使用。
此外,在海南,苏轼还移风易俗,为百姓治病,教黎民耕种,教人制作墨汁,主张民族团结,劝黎汉和谐相处。苏东坡看见黎族人民“病不饮药,但*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时非常着急,便教黎族人民用中药,并写下《书柳子厚〈牛赋〉》谴责这种陋习。
当苏轼离开海南时,非常留恋。他在《别海南黎民表》中写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最后,他把自己当作“海南民”,一方面是由于他对海南的付出,一方面是由于海南人民对他的尊敬、关怀和帮助。
寻迹归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纪念苏东坡、广泛地宣传苏东坡的事迹和诗文?
这不仅是因为苏东坡的才华盖世、文章流传千古,对中国文学、书法和对海南等地教育文化事业的贡献,更是因为,在苏东坡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不论是作为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作为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的理想人格榜样。
03
唐宫感怀
秦 毅 文/图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而长安城是公元7世纪至8世纪时期世界上最为壮阔宏大的城市。1000多年前,当唐诗与长安相会,并且经由一位位诗人的妙笔生花,便永久地将无数佳作名篇镶嵌在历史烟云变幻的长安城中。纵然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但在21世纪的今天,唐诗依然是纵观拥有1300年建都史的西安的一把钥匙,是畅游长安的一座文化桥梁。
面对浩瀚的唐诗以及同样浩瀚的长安,我们在此不妨把视域浓缩在曾经的皇家禁地,借助诗人的步履及诗篇,跨越千年,一起“走进”如今位于西安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华清宫景区、兴庆宫公园的前世……
▲ 华清宫景区
743年早春某日,自云“酒中仙”的翰林待诏李白,因连日间寄情于酒肆之中而酒晕尚存。此时,有人手持皇帝馈赠,叫他赶紧进宫,为《清平调》三章写词。此宫,便是兴庆宫。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诗作赞了贵妃的倾国容颜,赞了花的美丽,又不过于逢迎,新意迭出。这三首应酬之作,让李白诗名大涨。而后人也透过诗句,了解到清平乐的美妙、兴庆宫的美景、盛唐宫廷的浮华。
兴庆宫原为唐玄宗作藩王时期的府邸,位于长安城隆庆坊。玄宗即位之初,原是住在大明宫里的,但他认为大明宫的生活不如原来的府邸那么顺畅自在,于是令人扩建。建成之后,兴庆宫成为唐长安城三大宫殿群之一,拥有兴庆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建筑物,是玄宗会见大臣的地方,成为开元、天宝年间的政治中心所在。现在的兴庆宫公园,在兴庆宫遗址上修建而成,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尤其是每年踏青赏花时节,游人如织,最为热闹,而沉香亭畔的牡丹依然繁盛浓香。
758年早春的一天,天光微露,刚刚复官的王维等候在大明宫外。在激动而又耐心地等待中,宫里传来了报晓声,那是专司报时的鸡人的工作。宫门开启后,王维与官员、使臣一起步入皇宫。彼时,安史之乱初定,肃宗还朝,大赦天下,改元乾元。中书舍人贾至作七言律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以为庆贺。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全诗对仗精工,措辞富丽,把皇宫豪华的气派以及百官早朝时严肃而隆重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尾联以感恩效忠的话作结,虽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乱新定后,心内涌动的建功报国的热忱。此诗之后,王维写出了有名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该作从鸡人报晓,到万国来朝,尽显大唐王朝的华贵气象,在一众和诗中脱颖而出。尤其是一句“九天阊阖开宫殿”,打开了人们对大明宫的想象空间。
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北侧的龙首原上,由声名显赫的大画家阎立本担任设计,包括含元殿、宣政殿、紫辰殿三大殿,工程浩大,面积相当于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耗费了巨额资金,却也奠定了中国宫殿的建筑制度,成为当时全世界最为辉煌壮丽的宫殿群,赢得了“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的美誉。自唐高宗以来,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这里处理朝政,历时200余年。然而,这一大唐王朝奢华与荣耀的见证者,在唐昭宗年间毁于战火。2010年10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开放,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站在遗址之上,打开历史的画卷,畅游千年。
806年,正在盩厔县(今西安周至)任县尉的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出婉转动人、缠绵悱恻,堪称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其中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这就是“贵妃出浴”的名场面。
几十年后的一天,杜牧路过华清宫,带着晚唐的惆怅和对兴替的感怀,写下了《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曰: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以朴素自然、不事雕琢的笔墨,写出了含蓄有力的诗句,勾画出“汤泉宫”温润背后的冷峻。
华清宫位于长安城东的骊山脚下,周、秦、汉、隋、唐等朝代的历代帝王多在此建有离宫别苑,而因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更让这里闻名于世。每到农历十月,玄宗便带着贵妃前来华清宫“避寒”,一直游幸到来年才回。玄宗每来骊宫游幸,场面极其盛大,有诗云:“千乘万骑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
华清宫成就了杨贵妃,也在千年之后成就了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作。华清宫景区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霜殿、万寿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依然矗立其中。而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蓝本创作的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已经在华清宫九龙湖畔书写了连续演出18个年头、演出超5000场、接待人次约1000万的辉煌演艺史,成为陕西旅游的金名片。
责编:武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