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明星胡歌的全程配音,与书籍有关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火了,各平台评分高到离谱。
短小精悍的五集纪录片没有讲经典名著,不做作家访谈,讲的也不是书籍的陈年往事,呈现的是当下穿梭在图书编校、翻译、装帧设计、收藏、售书等产业链条里最前沿的人和事儿。
对于资深文艺青年来说,从纪录片中总能找到与自身阅读爱好相契合的那么一丝气味和小心动。
纪录片瞄准的人,都是在资深文青中很受关注的人,比如《百年孤独》译者范晔,书籍设计师宁成春、何浩、薄英,绘本画家蔡皋、熊亮、粲然,编辑兼作家朱岳,藏书人陈晓维,专业读书人杨早,古籍编辑俞国林,拍摄地铁读书人的图书编辑朱利伟等。
这些与书籍有关的人的快乐和烦恼,又是那么真实和立体。这才是纪录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像大多数人一样,这些书籍的幕后工作者,他们在自己的职业中获得的快乐往往是隐秘而短暂的,更多的是长久伴随的焦虑和枯燥,做着自己职业中永不停歇的匠人工作。
在小说中做荒诞不经的畅想者,在网络上做活跃的文艺青年,但在现实中,这些编辑、作家的生存状态可能是彻底的枯燥无味,上下班打卡,对着手稿一坐就是一天,面对卖不出去的好小说急得揪掉大把头发……
这种时不时出现的“反差萌”,呈现了做书人的可爱和真实。
认为“写小说是当上帝,做编辑是当杂役”的朱岳,无论小说写得多么天马行空、荒谬绝伦,在现实中一样靠“杂役”工作糊口,直到遇到真正喜欢的华语文学新锐作家群,才找到做书的理想状态。
但新锐作家很难在文学市场一下子就冒头,他做梦都在担忧销售数据的沮丧感中度过,只有变着花样、绞尽脑汁卖书。到现在,朱岳还做着发现一本《百年孤独》的梦想。
“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编辑俞国林,是将大家认为枯燥到底的工作,做出了趣味,做出了故事。
俞国林是陈寅恪、顾颉刚等大家文集的编辑,校编一套书就花去好多年,但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校编中通过文章脚注挖掘各种有学问、有趣的人,然后给其出书,比如他挖出了对研究西南联大校史很有帮助的学者郑天挺。
纪录片中呈现的郑天挺后人简朴的生活状态,以及郑天挺做西南联大总务长但工资不够花的君子固穷的理想状态,让很多观众泪目。
年事已高的书籍设计师宁成春,则呈现了他自身书籍设计生涯有趣的背后故事。
《陈寅恪的最后20年》的手稿曾被他放在自行车的后座而丢失,从那一刻起,他本就花白的头发彻底变得苍白。而手稿的失而复得,也让观众松了一口气。
纪录片呈现了图书出版这个被喊了多年“夕阳产业”的相关从业者丰盈的故事,有人在坚持把最好的文学送到读者面前,有人在坚持编辑好作品,因为好作品是对语言和文化劣质化的抵抗,有人在孜孜不倦地用各种手段和方式给大众提供阅读指南。
就像朱岳所说,他们或许是夕阳产业的弱势群体,但同时也是文化的守护者和创造者。《但是,还有书籍》是上个世纪的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一首诗。诗中写道:“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
很多观众为了明星胡歌而来,却被纪录片内容本身所吸引,哪怕十万个人里一个人真正爱上的读书,也要为胡歌点赞。
纪录片已成为一个小小的火石,照亮一些书,点燃一些人。跟随它去阅读,去找到书籍,才是最终的目的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