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天
石梁飞瀑
天台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天台山更是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誉海内外。
这次的天台山之行,最初计划是三天,一天石梁和华顶,一天琼台仙谷和赤城山,最后一天感受国清寺和济公故居。奈何天气原因,阵雨频繁,趁着雨后的凉意,竟然一天之内把山都给征服了。
久仰石梁飞瀑的大名,从景点入口一路前进,说是登山,其实坡度并不高,一路山水潺潺,与各种形态各异的岩石交集在一起,发出悦耳的声音,把夏天的炎热冲淡了很多。
山路蜿蜒,一边是山,一边是水,抬头即是绿树参天,不是传来各种鸟鸣,身在其间,分外惬意。
路过一块坐落在溪流中的大印,查资料得知其:4米见方,印体长约6米,石重约3800吨,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最重的大印,被誉为“天下第一印”。“印面上刻了‘法华晨光’4个字,‘法华’指佛教‘妙法莲华经’,是大乘教义的大成之作;“晨光”指最早受到大乘佛光的照耀,成为天台宗的发祥地。”
中途会经过一股小瀑布,如铜壶注水,瀑布前巨石上刻着“小铜壶”三个大字,想来就是其名吧。小铜壶左边有小道,往里走便是茶室。如果不想休息,可以沿右边小道继续前进。
漫步山水间,因为有树遮荫,感觉并不热,当然,如果步履匆匆,还是会大汗淋漓的。
辗转几个弯道,经历数座小桥,终于到达目的地了。
两丈左右的巨大石梁,横跨在崖与崖之间,那微微拱起的梁面,像一条匍伏的巨蟒。
石梁飞瀑的美在于浪花万朵,似堆雪撒珠,终年不绝,故有“冰雪三千尺,风雷十二时”之说法。
金溪和大兴坑两条溪水,左右而来,汇合于此。
而早在唐玄藏去西天取经的200年前,有一个名叫“法显”的高僧也从印度取经归来,写了一部《西域记》,书里曾这样描述:佛说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大阿罗汉居焉。意思就是佛祖说,天台山方广寺是五百罗汉的应真之地。
方广寺分上中下三座,因为给自已安排的行程很满,竟然都没有进去看个究竟,现在想起来好可惜啊。
从中方广寺沿山径可达下方广寺。此时再回望瀑布,又是不一样的景色。
前几天台风,而当天又时雨时晴,山里的昆虫也不甘寂寞了,在寻找玩伴。
侠剑泉,看到这条瀑布,也意味着离上出口不远了。但是这段路,也是最难走的,虽然距离只有百米,但比较陡峭。
交通:
个人体验下来,济公故居,国清寺,赤城山其实在一条线上,5路车可以轻松搞定。
石梁和华顶,琼台则可以到游客中心坐景交车直达,基本上是三十分钟一班,也相当方便。
江浙一带去天台山还是大巴稍方便一些,从客运中心坐公交车到游客中心很方便,打的也不贵,16元左右。
自驾指南:
1、杭州:杭甬高速(“沽渚”出口)---上三线高速---天台出口(车程2小时)
2、上海:沪杭高速---杭甬高速(“沽渚”出口)---上三线高速---天台出口(车程3.5小时)
3、江苏、无锡、常区域:苏嘉杭高速---杭甬高速(沽渚)?上三线高速?天台出口(车程4.5小时)
4、南京:宁杭高速---杭甬高速(沽渚)---上三线高速---天台出口(车程4.5小时)
5、温州方向:甬台温高速(“三门”出口)---上三线高速---天台出口(车程1.5小时)
7、金华方向:义乌---东阳---嵊州---新昌---天台(省道)(车程2.5小时)
另外,因为夏天多雨,最好备伞出行,如果没带,也不用着急买,游客中心可以借伞(需押金)。
华顶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天台山主峰上(海拔1098米)。园内植物资源异常丰富。
华顶云锦杜鹃是一片占地三百亩树龄百年的原始杜鹃林。每年5月开花,因为我来的时间不对,阵雨不断,于是没有看成,有点遗憾。
华顶寺
华顶讲寺是佛教在我国唯一的起源于本土的天台宗的圣地。
兴许是因为过了杜鹃的花期,此时游客极少。在寺内佛像前,连小狗似乎也沾染了佛性,围着我转了几圈,然后安静地坐下,一动不动了。
自唐朝以来,高丽三国和日本佛教徒都慕名来朝拜天台山,登上华顶峰,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早在陈末隋初,高丽沙门波若来江南参学,后入天台山,在华顶晓夜行道,影不出山,计十六年。
喜欢人文历史又对佛宗道源感兴趣的话,趁着游客少,真应该去好好寻迹一番,收获必然良多。
狮子口驿站
在狮子口观景台,领略了一下天台山风光。望远镜很好用,远方的树,远方的鸟,远方的城市,清晰可见。
狮子口驿站
琼台仙谷
琼台仙谷以“雄、奇、秀、幽”著称于世,是典型的花岗岩峡谷景区,素有小黄山之誉。
早在四百多年前明代尚书王思任经实地考察后,将琼台列为天台山百景之首,历代无数文人雅士钟情此景。孙绰、王羲之、李白、杜甫、白居易、 孟浩然、颜正卿、苏轼、米芾、陆游、朱喜、徐霞客、唐寅、文征明、康有为、郁达夫等都在此留有墨宝和诗文。李白的《琼台》诗“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流传至今。
琼台仙谷有上下两个入口,我选择从上而下,省力很多。
据道*载,人文始祖黄帝曾在此受金液神丹。
灵溪为该景区的主景线。沿溪北行,两旁山壁对峙,山势峥嵘峻峭,奇峰纷呈,怪石错列,且愈入愈奇。著名的有“李白题诗岩”、“仙人聚会”、“双女峰”、“元宝石”、“佛手峰”等景。
从这里下去,背个包还是挺不方便的,建议组队。
小小的三角亭隐于山林间,看着很近,其实真想走过去看看。可惜想到“望山跑死马”的道理,就自觉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诗仙李白在《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古风中极写其绝景:百丈素崖裂,四周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
打住,因为前两天台风,水质明显混浊了。此时此刻,可以在我脑门一侧画上三条黑线。当然,天气不同,风景也会大大不同,实际并不影响大家出门游玩的兴致,对吗?
传说吕洞宾等八仙常在此聚会度凡,留给世间多少故事。
其实我也很想去检验一下,这些石头是怎么站上去的。
远处又立着两道身影,像在互诉衷肠,又似在答辩法理。
来到下出口,用航拍展示不一样的视角。
摩崖石刻 “琼台仙谷”(46.3×12.1米),气势雄伟。
第 2 天
国清寺
淋着断断续续的雨,走进免门票的国清寺,宁静,湿润,安详。
寺庙离入口还有点路,景区也有电瓶车接送,两元一位,凑够人数即可出发。但个人更喜欢徒步,可以欣赏路边风景。
饱经风雨的国清寺隋塔,经历千年而依旧巍然屹立。究其原因,《国清寺志》概括为三条:一是塔基选择在岩层坚硬的祥云峰麓;二是塔砖烧制技艺高超,坚硬异常,虽风侵雨蚀而不腐;三是塔砖之间的粘合材料,系粘土和糯米捣拌而成。
路边的田地,喜人的一片片绿色。
有僧人正在打理菜地。
经常有写生的画家或者学生,隐惹在景区的角角落落。
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岂页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现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闻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楚可辨。
其实对于国清寺,更让我好奇的是其斋饭。两元吃饱,在现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
十点左右,在住宿登记处已经有人开始排队,聊天得知,有不少还是熟人。除了居士,也有附近居民。窗口内的老先生把关甚严,基本上能做到一人一票,即使是有人说带着家人小孩,想买多,也会出门看清人数,严谨之风让队伍中的我钦佩不已。
真的只用两元,就买到这张餐券,因为之前也在网上搜索过,似乎只有米饭加一个菜,或者直接炒菜饭。对于吃饱已然深信不疑,至于吃好么,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结果,即使是全素,也有四种菜式可挑选,因为本来胃口就小,再三叮咛分菜的阿姨每样来一点儿尝尝,量小点。结果还是这样一盘,冬瓜,面筋,白菜,茭白为主,点缀的有花生,辣椒和几种菌菇。饭堂中间有干饭和稀饭供选择,我选了后者。我的天,如果不是个人对面筋本身就有点排斥,这是相当完美的一餐,感激。
吃好,学着前面人的样子,洗涮干净,放回取碗处。想起杭州有些寺庙的斋饭,突然有点想落泪,同样是佛陀,处世的区别还是有一些的,阿弥陀佛。
济公故居
济公李氏祖居为南宋浙东“三进九明堂”形制建筑,是济公出生之地、成长之所,故居内有厅堂、卧室、书房、佛堂、祖堂,内部摆设陈列的古家俱、画像、图片以及有关济公的生平、研究资料,再现了南宋时济公李府的生活形态,使人们加深对历史上真实济公的了解。
陇西园是济公李府私家花园,内有水池、水榭、钓月亭、醉仙楼、游廊和济公药铺。园内的济公佛殿,奉济公玉石立像,背屏为五百罗汉楠木群雕,为民众朝拜之所。
住宿:
这方面更建议景点周边的民宿,一般在150左右,去看过两家,都挺整洁的。
因为个人安排的行程非常紧凑,如果不赶时间,最好能以三五天为宜,一个景点一天,才可以悠然寻迹,漫步山岩之间;鸟语蝉鸣,沿着碧水与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