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解析∶
《上帝之城》的剪辑极具特点,凌厉明快,大量运用特写,跳切,闪回,摇晃镜头把控影片节奏,紧张快速,给观众奇特的视觉冲击感,将上帝之城的暴力,血腥,动荡不安浓缩在镜头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上帝之城》采用非线性叙事中的环形叙事结构,所谓环形结构叙事就是影片中各个段落的不分首尾,互补结构,开头和结尾相连等等。现代电影运用非线性叙事冲破了对时间单一向度的理解。在后现代语境下,传统时间理念的消失并非意味着时间在当下已不复存在,反而使时间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体现"时间轮回"、"命运偶然性"和"罪恶暴力循环"的叙事隐喻,其表意功能具备宗教直觉的悟性和禅意的环形叙事便是其中之一。环形叙事通过对时空的重新组合,以新鲜的视角探视人和人的情感,探寻着人生的终极意义(引用)。而影片《上帝之城》就是通过这种环形叙事结构,体现罪恶暴力循环,来表现上帝之城里约热内卢的混乱与动荡。非线性叙事结构的使用可以让单线叙事的剧情化腐朽为神奇,相比同样使用非线性叙事的《低俗小说》看完给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畅快感(曹保平的《追凶者也》同样采用这种结构),《上帝之城》的非线性叙事显得更为高级,角色之多,时间跨度之长,情节散而不乱,刻意却不落俗套。导演用这种非线性叙事结构来突出表现上帝之城中罪恶的循环与轮回。影片同时采用纪实手法,影片中小霸王死了,影片结束了,但上帝之城的罪恶仍在上演。
在“上帝之城”这个失去原则与善恶的地方,小孩子们受到的真正伤害,并非贫困、黑帮,而是完全失去了建立正常价值观的机会。
真正造成上帝之城孩子们悲剧的,是整个社会扭曲的价值观。
上帝之城的成年市民在60年代即对“少年三重奏”的劫掠行为提供庇护,在70年代也积极参与到小乔的贩毒网络中,到80年代,则涌现出了直接参与黑帮的市民代表:奈德。
这个在一开始被当成市民正义代表的奈德,最终却死于狗咬狗的黑帮火并,也许我们对支持行侠仗义行为的市民还有一些钦佩,但奈德的堕落,则向我们展示了,黑帮与平民之间,其实不过一下扳机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