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晤3N3N
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中,有一种汉代前后特别流行的“柿蒂纹”。虽是在汉代成为装饰时尚,其实它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因为形如柿蒂,而今学术界有柿蒂纹的俗称。李零先生十年前撰有一文,依一古镜上的铭文称之为“方华”(李零:《“方华蔓长,名此曰昌”——为“柿蒂纹”正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7期)。他说战国到西汉的这类纹饰,其本来名称叫“方华”,即是方花,方花的意思是标志方向的花。
“方华蔓长 名此曰昌”铭战国铜镜
(民间收藏)
李零先生说,铭文方华即方花,又可读为“芳华”,指芬芳的花,且是一语双关。柿蒂纹应正名为方华纹或方花纹,甚至可以把它的各种变形纹饰统称为方花纹。李零先生还说,柿蒂纹“有四个大花瓣,中间有时还夹着四个小花瓣,或尖或圆,小花瓣指四正,大花瓣指四隅。说是四瓣花可以,叫八瓣花也可以。八瓣花是从四瓣花衍生,用以标志八位”。标示方位之花,所以可直称方花。
古代文物上这类纹样本来一定不是柿蒂纹,李零先生将它定名为方花,而且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是值得赞许的。当然还缺乏对方花纹来源的探讨,本文对于这个问题准备提出初步推论。
观察柿蒂,真的就是一个四瓣花的样式。汉画中的柿蒂纹,确实比较接近真实的柿蒂。四片叶花瓣分指四方,因为常见于墓顶正中,被认为是汉代宇宙观念的表征。这种又曾称作四叶草、四叶花的四瓣式方花纹,以往也有人指出战汉时代流行用它标志四方。
柿子上柿蒂
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证据,来自重庆巫山出土的一件汉代四瓣花形鎏金铜棺饰,四个花瓣分别装饰有龙、虎、朱雀和玄武,四神分别对应四方,方花的意义一目了然。
汉代棺饰线图(重庆巫山)
研究彩陶的张朋川先生认为,类似四叶纹是古人建构的宇宙模型,他将四叶纹称为“天穹之花”和“华盖纹”。(张朋川:《宇宙图式中的天穹之花——柿蒂纹辨》,《装饰》2002年12期)。柿蒂纹多用于伞盖中心的装饰,华盖之说名副其实。
战国时期的方花纹,在铜镜上、瓦当上和鼓面上,也都是布置在器物的中心位置。
战国铜镜陶范线图
(山西侯马)
战国楚漆虎座凤鸟鼓纹饰
(湖北江陵)
秦瓦当拓本(陕西咸阳宫)
汉画上人面蛇身的女娲捧着或举着方花样的物件,我曾认作是玉琮的图形,方花与玉琮之间似乎也存在特定的联系。
汉画女娲顶琮(方花)拓本
(河南永城)
在有的汉画上见到交尾的人面蛇身伏羲女娲之间,出现了一个方花图形。还有大方花边上出现人面鸟身神像,都表明了方花含义的神圣属性。这样看来,方花形非是一般的图形,它是与创世神话关联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图形。
汉画日月间的方花拓本
东汉许安国祠堂墓石拓本
(山东嘉祥宋山)
方花之于战汉之际人的思想与艺术如此重要,那它更早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为探索方花源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谈晟广博士以《苍穹之华:四叶花纹饰中的古代东西文明交流密码》为题,于2022年9月17日作了一次线上科普讲座,讲座“通过大量的图像证据,剖析以四叶花纹为主的花瓣纹在欧亚大陆及北非的起源、传播及其可能的象征意义之流变,从而揭示隐藏在纹饰中罕为人知的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密码”。证据非常充分,让我们知道四叶花的分布与传播范围十分广泛。
对于本土方花图形的源起,由战国时代往前追索,并无明确的形迹可寻。不过如果往前追到史前,追到彩陶时代,那就很有眉目了。我们知道在庙底沟文化彩陶上,流行一种四瓣花的花瓣纹,它的结构,就是方花形。
仰韶文化彩陶
(陕西华县西关堡)
大溪文化彩陶
(湖北枝江关庙山)
四瓣式花瓣纹比较
四瓣式花瓣纹的两种结构
一式二读的四瓣式花瓣纹
四瓣花式的方花彩陶分布很广,在仰韶、大汶口和大溪文化中都有发现,我曾以为它是由双花瓣扩展演变而成,而双花瓣又是由单花瓣变化的结果,单花瓣与鱼鸟纹相关,而鱼和鸟在仰韶人的心目中又都是神性动物,这样看来彩陶又与战汉时代的艺术思维存在紧密联系,值得深入探讨。
天上神游,人间方花,同辉日月,同乐人心。末了我们再看一幅河南新野汉画牛虎斗图,画面上争斗激烈的牛虎下方,出现了两个方花图形。
汉画牛虎图与方花
(河南新野)
牛虎相斗,是显示力度的用意,在这样的场景中有方花显现,那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