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片段特写聚焦:揭秘分析韩信的机遇、项羽的命运、刘邦的性格

历史片段特写聚焦:揭秘分析韩信的机遇、项羽的命运、刘邦的性格

首页角色扮演项羽传之楚汉战神更新时间:2024-06-05

韩信(未知-前196年),淮阴人氏,平民出身,疑为没落贵族的后代。

(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前208年)项梁项羽军团经过淮阴,二十二岁左右的韩信遂仗剑从军,却寂寂无名。

(前206年)因怀才不遇,韩信离楚归汉,放弃项羽投奔刘邦。后经萧何力荐,刘邦筑拜将坛,以隆重之礼,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的人生便开始走向转折,从此东征西战,横扫诸国,而后邀功求封齐王,权势地位盛极一时。

(前203年)楚汉战争后期,刘邦项羽争霸,两雄僵持不下。而韩信平步青云,手握重兵,成为左右天下大局的关键。武涉,蒯通都劝说韩信拥兵自立,三分天下,被韩信拒绝。

(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自*,刘邦称帝分封诸侯,齐王韩信被改封为楚王。

(前201年)楚王韩信被人告发谋反,随后被刘邦擒获,再被贬为淮阴侯。

(前196年)韩信再次被人告发参与谋反,被吕后与萧何合谋诛*于长乐宫。

【作者题记】


机遇是转瞬即逝的,并且总是和制造时势的英雄人物相伴左右。秦朝末年,这样的机遇已经陪伴过这些英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因为这样的机遇不可捉摸,这样的英雄也同样难以捉摸。所以,这样的机遇总是青睐于这样的英雄人物。

有时候,出于意外,尽管这在任何时代都极为罕见,不可捉摸的机遇也会出人意料地降临到一个无所作为者身上。英雄们争夺天下的风起云涌也会把那些无所作为者卷进来。这时候,这是历史上最令人意外的时刻,不可捉摸的机遇之门瞬间为一个无所作为者打开。而面对这不可捉摸的机遇,他们通常都是犹豫彷徨的,最终让机遇从自己的脚下滑走。机遇来的太突然了,与其说令他们感到庆幸,毋宁说他们更感到胆怯。一个无所作为者能抓住机遇使自己飞黄腾达是很难得的。因为伟大的事业降临到无所作为者身上,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谁错过了这一瞬间,不可捉摸的机遇绝不会再恩赐第二次。

机遇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璀璨,唯有那些敢于制造时势的英雄方能与之共舞,而对于那些无所作为者不过是一场梦幻泡影。

(一)项羽的恐惧

楚汉战争已经进行到第三年。在巴蜀关中、在中原荥阳、在赵代魏齐和遍地烽烟之中,犹如一把大火一样传来这样的消息:韩信在潍水之战中大胜龙且。紧接着,更多的消息烧进了荥阳前线项羽的军营,信使不断地飞马报告战况:韩信水淹了楚军,斩*了大将龙且,汉军的部队正在乘胜四处追击,韩信挥师平定齐地,俘虏了齐王田广,项羽的二十万楚军正在被彻底击溃,而这支正在被击溃的楚军,是目前战争中,项羽军团最后的一次分兵。现在,项羽再也拿不出兵力去进行两线作战,他所能做的,只剩下对这场战争的无可奈何了。

项羽仿佛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了胸口,方才还在担心军粮,现在立刻就担心起整体的战局来,正面一支军队,后方一支军队,侧翼一支军队,这几支军队形成了一个包围圈,随时会围剿自己的楚军:战争的局势已经改变了。刘邦在正面的荥阳和他对峙,从他的后方,彭越的军队还在继续袭扰着他的粮道,而侧翼的韩信,下一步就是备战,会从刚刚结束的胜利之中整装待发,准备对他发起新的攻势。

项羽立刻就看到了战略上的致命危险。他知道在听到龙且全军覆没的消息时,自己感受到恐惧了,恐惧的是远处那场战役的失败,使得眼下楚汉相争的局面,一下子明朗了起来,形成了一边倒的形势。他失去了灭汉的能力,陷入了完全被动的防守状态,在这些汉军集结成群之前绝不能束手坐视,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他必须寻求联盟重视韩信了,派人去拉拢他共同对付刘邦,或者游说他保持中立两不相帮,否则自己可能就会输掉这场战争。

他必须准备退路,并带领这支已经和汉军对峙许久的队伍回故乡了。或许要改变战略,不得不考虑是否答应与刘邦的议合了,毕竟面对楚军粮草匮乏、士兵军心涣散的困境,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一现实。

他必须重整军队提振士气,哪怕迅速和正面的刘邦决战也好,把希望放在最惨烈的战场上,甚至,手里还有刘邦的父亲,妻子两个人质,也是希望。

恐惧不安的压力,使得项羽必须行动起来,才能有更多的安全感。恼人的彭越又攻占了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道。于是项羽带兵向东进发,平定梁地,并将彭越击退。这是这位战神战绩史上的再一次出击,这一击再次胜利,但并不能算是完胜。因为,彭越被击退而并未被消灭,只是北逃,然后继续不断地游动出兵*扰楚军。

在离开荥阳之际,项羽将留守楚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大司马曹咎。然而,彼时的项羽并没有想到,这个决定将会进一步加剧他的恐惧。

曹咎,一个秦朝县狱的官员,当他任蕲县狱掾时,曾经救过项羽的叔父项梁。就这点特殊的恩德,并没有什么战功,但却能受到项氏的信任,被项羽重用,官至西楚大司马,受封为海春侯。然而他也仅仅是一位监狱官员而已。他既没有龙且那样的勇猛,也没有钟离眜那样的智谋,更缺乏英布那般善战。他不是经历战争获得了军衔,而是龙且的战死、钟离眜的被猜忌、英布的反叛、这才为他腾出了位置。

项羽其实对曹咎也不放心。因为项羽知道,曹咎既不是攻城略地的将军,也不是运筹帷幄的谋士,他只不过是一个忠诚可靠的部下。但是项羽自己的大将,有的已在黄泉路上,有的因战功卓著却未得封赏而对项羽心生不满,传言他们正计划与刘邦联手瓜分楚国。所以,项羽是出于无奈才对这个无名之辈委以重任。

项羽的放心不下,表现在明确命令之中:当项羽自己去打击彭越时,曹咎只需要率领他统领的楚军对刘邦的汉军进行防守,如果汉军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等待十五日之内,项羽打败彭越,再回来跟曹咎汇合。

这看似是一次简单的防守任务,既不复杂也不艰巨。然而即便是一个平庸之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吧!因为汉军的反复辱骂,接连五六天,默默无闻的曹咎将项羽的命令抛诸脑后,自己走进了历史的短暂瞬间。这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瞬间啊,出击的楚军被汉军打败,物资被夺走,曹咎兵败自*,都发生在这一瞬之间。

关于曹咎,没有南征北战的传说,也不知晓他的战绩,也没有他作为能征善战将军的任何记载。在项羽的英雄传奇中,曹咎没有因辉煌的战功使自己赢得荣誉和地位。使他闻名于世的,仅仅是项羽的这个任命,还有这个任命带给他的失败和自*。

因为曹咎的失败,英雄的项羽不得不再次出发了,楚军的战马在飞快地往回赶,朝着十几天前出兵的方向进军。他总是单枪匹马,只有在战场上看到对手,他的内心才会安定。此外,他似乎也感觉上天对他不够眷顾,自己总是取得胜利,而手下的将军们总是失败。总之,只需要快速赶回战场,只要有他在,就会让汉军害怕。项羽不允许自己松懈,更不想让对手有喘息之机,他最渴望的就是和对手决战,这个天才的英雄并不怕把血流干。

项羽率军迅速赶回时,汉军正在围攻楚将钟离眜。然而,项羽的威名一到,汉军马上便闻风而逃,项羽不战而胜。尽管如此,这样的胜利并未给项羽带来丝毫喜悦。因为此时他正为军粮断绝而忧虑,同样糟糕的是,楚军士卒因四处奔袭,早已疲惫不堪。而与此同时,汉军兵卒则士气正盛,粮草充足。

项羽渴望战场,只有战场才能缓解他的焦虑,可是刘邦派出的是议和的使者,这让项羽无法接受。只有战场的胜利才能点燃项羽的雄心,才能使项羽如醉若狂,但是刘邦却再次派来了议和的使者。为了使自己身后的楚军不再继续流血,项羽订立了与刘邦的约定,率领楚军罢兵东归。

回家的路,是没有恐惧和忧虑的。而项羽走上的,却是英雄末路的开始。

(二)韩信的求封

韩信用兵克敌制胜,潍水之战结束了。

决开堤坝奔泄的洪流分割了楚军,渡河的小部分楚军被消灭,没能渡过河的大部分楚军,看见自己的主帅被*,军心大乱,四散奔逃,潍水岸边的土地被战败者的鲜血染红。

韩信派遣骑将曹参、灌婴追击逃亡的残兵败将。而韩信自己,以隆重的礼仪,安葬了他的手下败将龙且。战场就是这样,除了胜败,就是新添的坟冢,鲜血和尸体。

战场上不光斗勇,也要斗智,韩信在战争中已经连战连胜:声东击西平定魏国,背水一战打败赵国,降燕国,伐齐国,他的军事生涯已经战功赫赫。他还不知道凭着这些战功,刘邦会给他怎样的封赏。

胜利的功劳终于向大人物伸出了手,这是韩信一直期盼的。多年来他不甘心只做一个小人物。曾经,不被重用,他选择了出走;到了下一站,依然不被重用,他再次选择了出走。直到,被追回;直到,被重用。因为他觉得他迟早会成为大人物。

韩信一直记得,在当年布衣受辱的日子里,他没有解下过佩剑;他还对有一饭之恩的漂母承诺过:“必有重报”。现在他可以来回踱步,一边计算着敌军的惨重损失,一边打着封赏邀功的腹稿了。

韩信回到了他那胜利的大本营,看着这片曾经属于齐王的封地,如今齐国已经被平定了,已经尽归他做主,自己成为了这里新的主人。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他的眼神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那是胜利者的光芒,也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凝望。韩信遥望着远处的地平线,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将齐国尽收眼底,这个问题让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也变得深沉起来,以便做出下一步的决定。

战场的硝烟消散了,韩信难以下决心的心中云雾也消散了。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往荥阳的汉营,向刘邦报信,希望刘邦能封自己为“假齐王”。韩信的使者带着这个重要的任务,迅速向荥阳飞驰而去,马蹄声渐行渐远。此时的韩信,开始了期望的等待。

(三)刘邦的忧虑

鸿沟横亘,黄河九曲环绕。刘邦军队在荥阳会战的煎熬中艰苦对峙,时间长达三年,城池两度丢失;一直遭受围困,一直被动挨打,士兵疲惫不堪,军情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当初是一路惨败退守到这里,现在是守着城池能撑一刻是一刻。

正在这个时候,韩信的使者来到,带来了韩信刚刚大败龙且的捷报,同时带来了一封韩信求封‘假齐王’的上书。韩信在上书中写道,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且南部紧邻楚国,若不设立代理齐王以镇抚,则局势难以稳定。目前我权轻势微,难以安定齐地,故请求自立为代理齐王。

刘邦看到韩信邀功求封的上书大发雷霆,他把韩信从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人拜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又派韩信北伐建功,正是自己独具慧眼,信任并重用了韩信,才使他建功立业的理想能够如愿以偿。现在楚军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刘邦日夜盼望着韩信来辅助,期待着他去创造更多的胜利。然而韩信刚刚平定齐地,便立即派出信使要自立为王。韩信打败龙且的消息,在荥阳的楚汉前线正传得沸沸扬扬,而他想封齐王的要求却击中了刘邦的心坎。

刘邦忐忑不安,尽管为了笼络部下,争取支持,孤立和打败项羽,他已经陆续封了几个诸侯王,但是韩信请求封王,令刘邦忧虑,心神不定。

刘邦怒骂使者,责怪韩信此时不积极救援,反而着急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见状,在后面暗中踩了一下刘邦的脚,更急切地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正处在不利的形势,怎么能够禁止韩信自己称王呢?不如就此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镇守齐国,否则可能会引发反叛。刘邦在瞬间的恼恨过后,假装继续斥骂使者: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应该做一个真齐王,何必只做个代理齐王。于是,韩信的齐王之位虽然得到,但似乎已失去原有的意义,不过是刘邦的顺水推舟而已,甚至更像是不确定的权宜之计罢了。

刘邦就这样应对着真真假假,模模糊糊,感受着心底的忧虑在渐渐扩大:来自项羽的压力刚小了一点,来自韩信的关系却不能得罪。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韩信那边的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了,可是韩信的大军却把他给忘掉了,他们夜以继日地守候,仿佛被遗忘在韩信视线之外的朦胧之地。

然而,对面的敌人项羽却是十分清楚的,楚汉两军胜负未决。荥阳的持久战让刘邦焦灼,稍微能安慰到这份焦灼的,就是萧何的支持。留守关中的萧何一直在征发士卒补充缺额,并调配大量物资运送到荥阳,保证了兵源和后方的稳定。可是前方的战事,却还像心中的迷雾一般,看不见什么时候才能到头,派使者议和又被项羽拒绝了,自己只好紧绷着神经,无法放松。

刘邦自己的情况也不好。他刚刚受伤的身体虽然在慢慢康复,但胸口的箭伤仍是隐隐作痛,让他只能强作精神。自从在彭城被项羽大败以后,盟友们多方背叛重新归楚,父亲太公和妻子吕氏也沦为阶下囚,而他自己则不得不逃进荥阳,在众叛亲离中勉强布置起一条防线。春去冬来,从此便做起了艰难的战略防守。这几年陪伴他的,除了这条被攻破了几次薄弱的防线,还有就是长期的围困。危机和磨难是无尽的,而身上的伤口却是新添的。

刘邦巡行军队,慰劳士兵,军士都因为可以看到他而军心安定。但是回到军营以后,他的内心却还不能安定,他因箭伤病倒的身体需要休息,被俘的家人问题也亟待解决。在为韩信称王的事情短暂忧虑过以后,此刻他又成了一个堂堂的汉王,几乎像一位英雄,敢于直面迫近的危险。他立即召集使者,他需要再次和谈,继续与项羽议和罢兵。

恰恰在这一次和谈之后,项羽答应了罢兵,并且双方定约,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项羽立即放回了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带上队伍罢兵东归了。汉军官兵都庆祝高呼,此刻的刘邦,在考虑的是要不要也撤兵西归。没有敌军和他对阵了,战争已经停止了,战场一下子变得寂静无声,令人不习惯的宁静,一种恐怖阴森死一般的静默。他觉得千军万马的喧嚣声甚至比这令人沉默不安的安静状态要好一些。

当刘邦考虑撤退西归时,张良、陈平进谏说:“汉军已经拥有了天下大半的土地,并且诸侯都归附于汉王。现在楚军疲惫不堪,粮食也已经耗尽,这正是上天要灭亡楚军的时机,我们应该趁此机会一举攻取它。如果现在放走了项羽,这就叫做‘养虎自遗患’啊!

在听从了他们的劝说之后,刘邦显示出,恰逢其时地显示出他的全部胸怀和魄力。在他恢复了自信,而不再忧虑的这一刻,他的远大抱负、精明、狡猾和奸诈、所有这些性格的特点,全都清楚地展现出来。尽管他实力不如项羽,尽管他总是被项羽打败,但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他坚韧不拔的把握命运,期待胜利的强烈渴望。

刘邦率领部队追击项羽。战争让大地再次颤抖起来,无论失败过多少次,最终的胜利只需要一次就足够了,只有英勇无畏者才能够走到最后。

(四)武涉的到来

韩信称齐王,集结军队阅兵,在凛冽的寒风中展露着新星崛起的头角。这里不是进退两难的荥阳前线,这里是另一个新胜的战场,军戈闪烁着锐利的光芒,军士呼喊着必胜的口号,军队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开始一场大战。韩信巡视军队,他喜欢看战旗列列,他喜欢听战鼓声声,在韩信的军事生涯中,军队一次比一次更强盛,他喜欢带领军队,多多益善。

现在这里才是真正的战场,远处的荥阳会战,刘项军队除了疲惫,双方什么也得不到,双方统帅都在考虑这里的韩信。刘项两人都明白,谁先获得增援,胜利的天平就将倾向谁。刘邦盼着韩信支援,没有为难他,应允了他做齐王的请求,而不可一世的项羽,终于肯低下高傲的头颅,主动的派出武涉前来劝说他。

武涉的到来,带来了一场高明的劝说。他劝说韩信,这里的形势是举足轻重的,眼前的处境是进退自如的。一会儿分析韩信以后替刘邦尽力恐怕自身难保,一会儿劝说韩信现在与楚联合三分天下才是安全。无论从语言还是逻辑看,也无论从局面还是趋势看,武涉的劝说都是那么的扣人心弦,仿佛一部精心编织的艺术作品,其中既有灭顶之灾的惊心动魄,又有功成名就的辉煌壮丽,二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反复交替的画面。

可是武涉铺陈的画面,韩信看不见。武涉从项羽军营中到来,从见到武涉的那一刻起,韩信脑海里的画面,浮现出自己在项羽军中的种种回忆:一个默默无闻卑微的士兵,每天重复着站岗放哨的任务,自己的那些谋划和建议,项羽都是言不听计不从。韩信神经质的脑海中,还一再出现刘邦的画面:登坛拜将授予他上将军印,并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他穿,把好菜好饭让给他吃。如果继续辅佐刘邦,终将助其一统天下,让刘邦的光辉照耀整个华夏。

韩信用自己的画面拒绝了武涉的劝说。武涉的到来,什么也没能改变。

(五)蒯通的离去

尽管武涉的劝说遭到了韩信的拒绝,但是韩信遇到的劝说,却并没有停止。新一轮的劝说立即就开始了,这次,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加强了游说,并且改变了劝说的方式。

蒯通的劝说从一个卜卦的话题引入。他说,从韩信的面相来看,至多只能封侯,还可能面临危险。但是,如果韩信转过身来,那么情况则完全不同,预示着贵不可言。

蒯通让韩信仔细回忆一下历史:自从亡秦起义,楚汉争霸,风起云涌的都是天下英雄,受苦受难的都是平民百姓。如今这样的灾祸,已到了急需贤圣来拯救的局面,而韩信就是这时候的英雄,自当听从贤圣的召唤。这是天命给与的时机,如果把握不住,反而深受其害。

韩信听着蒯通的劝说,回忆着和刘邦共度的时光:坐着刘邦所赐的车,身着刘邦所赐之衣,吃着刘邦馈赠的佳肴,满心想的都是以后怎么回报刘邦的情义。

蒯通的劝说逐渐转变为和韩信的辩论。他先是举例眼前刎颈之交相恶相*的场面仍历历在目,又举了历史上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警示是前车之鉴。接着,蒯通还列举了韩信所立下的攻略,换句话说,这些非凡的攻略,已经让韩信没有了选择,只能自己去主宰命运。

韩信的回答是:先说到这吧,让我考虑一下。

过了几天,蒯通再次劝说韩信。

韩信这次不再有回答,代替回答的只有一个表示:他的犹豫。

蒯通的劝说,对韩信依然是无效的。表面上,蒯通只好装疯卖傻,而实际上,他的心里清楚明白着一句话:忘记历史者,必重蹈覆辙!

(六)转折的瞬间

这一天已经是汉五年了。追击,这一次的追击决定了刘邦的命运,决定了楚汉相争英雄们的命运。向东进攻,现在是汉军追项王,不再是楚骑追汉王的时代了。此时的刘邦已经苦尽甘来,父子相聚、夫妻团圆,尽管白发红颜,岁月又让他苍老一岁。时光不待人,时机更不等人,刘邦果断的振臂一呼,并约韩信、彭越中途会师,一起发兵追击项羽。相当勇敢的刘邦一直追赶着项羽,一路等待着韩信、彭越两军到来。

韩信、彭越违抗刘邦的命令,没有听从合兵的召唤而来。来的更快得是对面的楚军,项羽恼恨刘邦的负约无信,发起猛烈的攻击,刘邦被打得大败,汉军狼狈的逃回营垒坚守。彭城败退、败守荥阳、一次次的失败,提醒着刘邦,太渴望着一场胜利了。刘邦已经越等越不耐烦了,他渴望胜利的心情日益急迫,却没有等到援军的任何消息。

等待还在继续,只是,显然刘邦如果要胜利,就必须要改变方向。韩信、彭越也在等待着刘邦的消息,刘邦满足了他们的心愿,立即给他们分封了地盘。于是,韩信、彭越发兵的消息迅速传来,有了几路大军的壮胆,刘邦的心里越来越有把握。信使报告,获胜的项羽楚军似乎不想久留,正在步步为营依次退去。

决战吧!命运把所有人都引向了那个属于他们归宿的地方:垓下。

(七)垓下的决战

无论贵族、流氓、平民,无论联盟、背叛,胜败,共赴垓下。关于这次战役,已有过无数的描述。然而,人们似乎从不厌倦。垓下之战,文学的、史学的鸿篇巨著记载的惊心动魄,文艺的、民俗的各种作品演绎的扣人心弦。

刘邦组织了汉军及诸侯兵联盟,韩信统领这几路兵马,将全军分作十队,分头埋伏和接应,项羽的楚军在垓下扎下营寨,汉军把他们团团包围。在好几层的包围圈里,项羽还是那么的勇猛,十面埋伏也挡不住他所向无敌。他*开一重又一重的伏兵,*出一条血路驰回大营。然而,这样的战斗胜利已经毫无意义,刘邦和韩信就在附近,等待着最终战局的揭晓,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雷鸣般的战鼓声在楚汉两军阵地上轰响。战场上响彻着戈矛的撞击声、千军万马的呐喊声,士兵们激战的厮*声。然而,在白天各种声音交汇的战场过后,到了寂静的夜晚,却有一片歌声响起,那是如泣如诉的楚歌声,在楚营旁四面唱和。白天楚军已经在做最后的抵抗,夜晚却再也抵挡不住阵阵响起的四面楚歌。这歌声是出自由汉军的口中,但却递进了楚兵的心里,怀年家乡的楚兵疲惫劳累,陆续散去。

天色还没有破晓,楚军逃散的只剩下八百人了。项羽埋葬了自刎的虞姬美人,为香消玉殒而大哭一场之后,冒死突围。楚军的溃败终于来了,汉军穷追不舍,如今只需数千兵马,急追,冲击,步步紧逼,项羽便会陷入绝境,而汉军则有望踏上胜利之路。

通往故乡的道路现在变得那么崎岖,以至于在歧路口,项羽竟迷了路。他的部骑也一再丧失,从一二百人减少到只剩二十八骑了。四面的呐喊声仍然此起彼伏,汉军势如破竹的往山上围攻过来。不败,是项羽起兵以来的荣耀,没有敌人可以打败项羽,项羽的性命,除非是天意欲亡或者自我了断,无人能夺。善战的项羽在山岗上摆成圆阵,纵马快战,*透突围,最终走到了乌江边,而对岸江东的方向,正是他心心念念的故乡。

决定胜负的最后一个回合终于到来了。这场战役是真正的悲剧绝唱,因为人们更多的是对英雄绝路的无奈与哀婉表示同情,项羽的失败伴随着他的乌骓马、虞美人,壮志未酬,霸王卸甲,在垓下悲歌中演绎了悲壮与豪情的一幕。他的霸业,他的时代,他的人生只用了八年就走向了谢幕:一个英雄盖世的西楚霸王叱咤风云的传奇生平。宛如璀璨的流星划破天际,瞬间闪耀,而后归于沉寂。后世的人们,把项羽的名字和垓下、乌江,默认地关联起来,人们有时还谈论那个渡船的乌江亭长,那个获得项羽头颅的故人吕马童。只是,没有人再关注韩信的机遇和刘邦的胜利。

此时此刻的项羽,在后人吟咏的诗词里永生。

(八)落定的尘埃

战场上只有项羽被击败的消息,没有刘邦和韩信的消息,不知道在战争的硝烟飘散了以后,他们是否向战场上投过一眼。项羽已亡,他的命运已然落下帷幕,他虽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死,但可以在死亡时展现自己的尊严。

下一步,命运来到了刘邦和韩信的面前。

可是,韩信并没有想主宰自己的命运,更别提主宰刘邦和项羽的命运了。对于武涉、蒯通曾经劝说他背叛刘邦,他最终心有不忍。武涉曾警告他,如果项羽被消灭,那么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但不知韩信是否真正感受到了这种危险。蒯通曾举例子告诫他,猛虎不行动不如黄蜂蝎子、好马来回走动不前进比不上劣马、即便是虞舜、夏禹的才能,如果他们选择沉默,其用处也不如聋哑人通过打手势来表达自己。尽管如此,韩信还是遵循惯性行事,把命运寄托到刘邦身上,把目标锁定在自己的功劳和王位之上。现在的韩信,已拥有齐王的封号,统治着齐国的封地,并且还有着显赫的新战绩。

楚地既已平定,项羽安葬以后,刘邦便立即回师,策马直驱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刘邦已经不是第一次急入韩信营中收缴印信兵符了,上一次,韩信的兵权也是如此这般的被剥夺。似乎同样的事情引不起韩信的联想力。但刘邦习惯于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他知道时机难以把握而容易丢失,所有的事业都很难成功但容易失败,所以做事坚决果断,而且根本不会让别人选择自己,而是让别人没有选择的余地。

成败在哪里?命运在哪里?难以捉摸的机遇在神经质的喃喃自语。尽管如此,其实机遇在任何人的生命中都非常稀有。机遇会以一种昙花一现的姿势,伸出手去迎接那个被选中的人,这是人生中最奇异的刹那——命运纽带掌握在他们手里的倏然之际。而这时,获得机遇的天选之子所要面临的选择,有的人感到惶恐、感到胆怯,他们几乎总是战战兢兢与临时归顺他们的机遇失之交臂。然而,有的人感到幸运,不会迟疑,果断地投向降临在他身上的机遇。机遇的得失关联着成败的命运。

比机遇更罕见的,是能够抓住机遇而青云之上的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