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山│桃花源人文之魂

桃花山│桃花源人文之魂

首页角色扮演仙隐国度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4-24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关于桃花山,有很多美的景色

也有很多美的传说

桃花山,是桃花源人文之魂

时光在这里浮现

被篆刻成永恒

桃花山牌坊

追寻桃源梦的“朝圣地”

桃花山牌坊始建于民国三十二年,后来倾塌,1973年按原貌修复。牌坊正上方题有“桃花源”三个遒劲大字,两旁还有一副对联写道:“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这幅对联被列入全国百副名联之一。

桃花山牌坊相传为人间和理想国度的接界处,在这里可遥闻仙境内的鸡犬之声,牌坊外为人间,跨进牌坊即到了桃花灼灼,流水青青的世外桃源。

渊明祠/菊圃

诗酒人生淡如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桃花源人民为纪念陶渊明,特辟菊圃一处。菊圃建筑采用江南园林风格建设,将自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精致、典雅。

从门口进来后,中间是一座古老的小石桥,名叫穷林桥。小桥横跨池塘,两边绕以回廊,廊壁上刻的是历代文人描绘和赞颂桃花源景致的诗词。桥头左右有两棵一百多年树龄的丹桂,这两棵丹桂非常奇特,别的桂花树一年只开花一次,而这两棵树却是每年秋季连着开花两次,真的是八月桂花,香动桃花源。

在菊圃正中间有一方碑刻,正面是我国著名画家陈白一创作的《渊明爱菊图》,线条简练,神采飘逸,远远看过去,画中的渊明先生好像有微风轻轻吹动他的衣摆。石碑背面刻的是陶渊明的《饮酒诗》, 代表着陶渊明一生最大的爱好:喝酒、写诗、赏菊。

菊圃里面这座庄重典雅的建筑便是“渊明祠”,进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巨大的渊明像,高有3.3米,重达两吨,是用沅江里面打捞出来的乌木雕刻而成,人物气质恬淡,栩栩如生。

在渊明像右边的墙壁上刻着体现陶渊明隐士形象的《五柳先生传》,紧接着的是三十幅木版连环画,刻画了陶渊明从他出生、成长、入仕,到辞官归隐以及病终的全过程,并详细介绍了他五次为官、五次辞官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奇故事。

在渊明像的左边墙壁上全都是刻的历代文人称赞陶渊明的诗词文章,其中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朱熹、辛弃疾、龚自珍、梁启超、鲁迅等大家都用诗文表达了对陶渊明的高度赞赏和对极高的评价。*在《登庐山》七律诗中的最后也感慨“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不到渊明祠,就不算真正了解过这位一生高洁脱俗,大隐于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

碑廊

桃花源的文化史诗

在流光溢彩的华夏文明中,碑刻一直是人们喜爱的记录方式。中国人喜刻碑文,将一段段文字刻在石碑之上,就好似永恒地刻在时光里,代代传承。

桃花山存放了自唐代以来有关桃花源记忆的18方古碑刻,包括王维、王昌龄、杜牧、袁宏道等诗人描写桃花源的诗词。其中有三方是唐代的碑刻,分别是杜牧、胡曾、李群玉的诗碑。还有一方民国时期由桃源知事杨瑞鱣立的昭示碑。这18方碑刻,是桃花源珍藏的文物,刻录着桃花源的文化史诗。

方竹亭

明代古亭胜天工

方竹亭原叫“桃川八方亭”,现为桃花源中最古老的一座建筑,建于明代,亭身八面八角、三门四窗,亭身洁白,亭顶为绿色琉璃瓦覆盖,为砖石结构,全亭无柱,亭林墙厚过一米,内顶为半球形,亭内立古碑数块。当你置身亭内轻语,会发出嗡嗡的和声。

方竹林

明代古亭胜天工

方竹亭侧是一片竹林,漪漪滴翠,远看是圆竹,伸手去摸竹身却是方形,更为神奇的是整个桃花源就只有方竹亭身后的这一小片土地生长方竹。方竹生长极慢,多年来不过长成这一方小小天地。竹林间芝兰丛生,馨香袭人,一旁是溪涧流水,淙淙悦耳。置身其间,神清气爽,深吸一口气,满眼的绿尽纳胸中,令人忘却烦恼及忧愁。清人唐子木曾惊呼:“方竹亭前万竿竹,夜来时听隔林钟”。

集贤祠

渔樵仙隐纷纷,唐宋元明济济

集贤祠,顾名思义,这里是聚集贤德之士的地方。大门上方悬桃源知事杨瑞鳣所题“清风亮节”匾额,正中是渊明木刻像,四周刊刻了李白、刘禹锡、孟浩然、王昌龄、张旭、李群玉、陆游、黄庭坚、姜夔、朱熹、王守仁、袁宏道12位历代先贤的雕像和诗文。这些文人名士都曾经来到桃花源游历,并且留下许多题咏桃花源风景的诗文,从而充分印证了这里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定为是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原型地了。

遇仙桥

聆听山林间的天籁之声

桃花山,是寻仙之地;遇仙桥,则是武陵渔郎寻得仙缘的地方。

桃花山郁郁葱葱,入眼都是青翠欲滴的色彩,桃花溪流自山上徐徐落下。而遇仙桥,原本是横卧在桃花溪之上的一块天然大石头,年久自然风化,到了明朝天启年间,由桃源主簿孙廷蕙在此修桥,之后又修建了一座风雨桥亭。哪怕是炎炎夏日,在遇仙桥上仍然有凉风徐徐吹来,让人心旷神怡。

站在遇仙桥,聆听来自山林间的天籁之声,一种深居山林的静谧感油然而生。高山流水,苍松翠竹,何必寻仙问道,不如就在这桃花山里,过闲云野鹤般的日子吧。

桥头一方回文石碑,上面刻有一首《题遇仙桥》,但是这是一个小小的文字游戏,这首诗既不能横着读,也不能竖着读,更不能斜着或者倒着读,整首诗看上去是七七四十九个字,但是想要完整的读出来,非得读出七八五十六个字才行。

水源亭

水到源头自然小,而今几个来寻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沿着石梯一级级走下来,就到了水源亭。水源亭坐落在一片云雾缭绕之中,始建于元代,原为单层石柱木顶六角凉亭,后自然倒塌。明朝嘉靖年间,常德知府林应亮在此重建,并在对面的岩壁上题下一方“洞口长春”的石碑。

所谓洞口,就是水源亭旁边石壁上一个小小的水源洞,根据《桃花源记》中“临近水源”而命名。洞不是很长,只有七八米,但是洞口极低,需要弯着腰才能通过。驻足水源亭内听泉声,观山色,使人忘却宠辱繁华,返璞归真。

水源亭旁这方小小的水潭叫做灵龟潭,住着桃花源三宝之一的黄灵龟。古书有云“洞水中有龟,钩吻如鹦鹉,背有鳍,四足与尾比它龟独长”。相传黄灵龟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以前每逢天干大旱时,山上的老百姓只要在这里燃纸焚香,诚心祈祷便能天降甘霖,可惜后来有位贪心的财主想把它捉为己有,惹怒了黄灵龟,从此就难见其踪迹。

桃花观

山林深处,祈福问仙

武陵何处访仙乡,古观云根路已荒。

细草拥坛人迹绝,落花沈涧水流香。

山深有雨寒犹在,松老无风韵亦长。

全觉此身离俗境,玄机亦可照迷方。

桃花观始建于唐代,是湖南省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明代万历年间重建,改名大士阁。民国三年,由桃源县知事杨瑞鱣全面修复并恢复原名桃花观。整座建筑群分为山门、前厅、正厅三部分。观外两旁有题着“秦时明月,洞口桃花”的对联,观内悬挂着历代名人题匾和近世名家书画,分外古雅,耐人寻味。正堂内立有一块桃花石“福寿”屏风,相传能测人生祸福。正堂两侧,各有罗汉松一株,古色天然,堪称珍品。主体建筑两翼各有一座小亭,分别以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诗而得名玩月亭,以陶渊明《桃花源诗》中“愿言蹑清风”之句而名为蹑风亭。

马季陈列馆

诙谐人生,笑星天地

1976年2月23日,马季先生第一次来桃花源深入生活进行创作。从此,他就深深地爱上了这块土地,决心把桃花源作为自已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基地。30年来,他共16次来到桃花源。每次多则数月,少则10天。他在桃花源进行创作主要是住在桃花源秦人宅,而且还在山上过了一次春节。他的《新桃花源记》、《五官争功》以及其他十几个段子和《马季相声选》、《马季相声艺术漫谈》等书,基本上都是在秦人宅完成的。

1995-1998年,他三次参加桃花源游园会,担任组委会副主任,亲自率弟子演出,分文不取,为游园会做出极大贡献。他认为,在桃花源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难忘、最开心的时刻。

为了纪念马季先生与桃花源这段美好情缘,2021年3月,桃花源旅游管理区重新修葺改造马季先生生前在桃花源创作之所--秦人宅,设“马季与桃花源陈列馆”,以籍永久怀念!

白云轩

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

白云轩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因门外悬挂楹联“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而得名,正中匾额“别有洞天”,为民国时期桃源知事杨瑞鱣所题,已有百余年历史。在此可品尝到桃花源三道茶中第一道:清苦之茶,是由主人在堂屋里给客人冲泡手工自制的炒青绿茶。冲茶讲究“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此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解渴为目的,以小口品饮,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凉清香为趣。清苦之茶,寓“想立业,先吃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攀登和奋斗过程中的苦境。

三然亭

人生几多然,三然合自然

眼前的这三座亭子形态端庄,结构精巧,成品字形排列,以从陶渊明诗文中撷取出的“欣然”、“豁然”、“怡然”三词分别命名,并组合而成“三然亭”,寓意游览桃花山过程中产生的情景和心境的不断升华。

欣然亭

豁然亭

怡然亭

御碑亭/御碑池

四季景色如诗如画,红树青山倒影中

御碑池原名千丘池,相传清代乾隆皇帝虽未到过桃花源,却因读《桃花源记》而对这里十分向往,于是在圆明园内修建了仿桃花源景致的“武陵春色”,并题诗二首,寄托自己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后来桃花源当地的官员便把这两首诗刻成石碑放在了这里,并修建了一个亭子保护诗碑,取名“御碑亭”,把亭下方的水潭命名为御碑池。

临仙馆

骨冷魂清眠不得,竹风萧瑟满庭秋

临仙馆修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因为临近世外桃源秦人村而得名。在此可品尝到桃花源三道茶中第二道:甘甜之茶。寓意苦尽甘来,细品生活甜美。此道茶用高海拔山区所出产的茶叶制作而成,“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据传指的就是雪峰、武陵交汇,沅资两水交汇的桃南山地。此道茶甜而香,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个够。

高举阁/寻契馆

举杯临胜境,高阁聚良朋

高举阁位于桃花山最高顶“归鹤圆峰”,取陶渊明《桃花源诗》“高举寻吾契”句命名。相传当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成仙之前曾经在这里隐居,并在山顶养了一群仙鹤与他为伴,每日修道练剑,在他得道成仙之后,这群仙鹤一直在山顶徘徊,此峰因而得名归鹤圆峰。唐代曾于此建高举阁,后不知毁于何时,光绪十八年,于此重建三层楼阁。登阁四顾,有高举凌云、飘然欲仙之感。

高举阁自唐代始就有铸钟立于此地,大家来到这里也都可以撞钟祈福,祈福需撞钟三响,分别代表福、禄、寿,以祈身体健康、福禄呈祥,只要诚心诚意,您心中所寄托的美好祝愿一定会随着这悠扬的钟声传递到所祝福的人。高举阁有联曰:“高阁聚良朋,借仙源觅句,古洞寻芳,思与高人数晨夕;举杯临胜境,看春水浮蓝,秋山泼黛,乐从野老话桑麻。”

寻契馆修建于光绪十八年。取陶渊明《桃花源诗》“高举寻吾契”句命名,与高举阁相呼应。在此可品尝到桃花源三道茶中的第三道:回味之茶。这道茶采用湖南精制黑茶与桃花山泉煎煮而成,茶汤醇厚而回甘,代表了人生经历的回味和收获。闲坐桃花云深处,手捧香茗悟此生,传递了平实质朴的生活哲学。三道茶,集中了苦、甜、回味,反映人生不同阶段的体会与态度。寻契馆有联曰:“高山流水寻吾契,绿竹苍松是我师。”

摩顶松

柏庭去后无消息,只许清风明月过

从高举阁下来,沿着林荫小道就能看到前面一棵非常珍贵的古树“摩顶松”,相传为秦人手植,是桃花源古内八景之一,清代有人写诗《摩顶松》:“百尺干霄顶欲摩,山中甲子历偏多,柏庭去后无消息,只许清风明月过。”诗文中写道的柏庭全名叫瞿柏庭,是唐朝时桃花观的一个小道童,他自幼在桃花观出家修道,十五岁就得道成仙,并且就是踩着摩顶松羽化登仙的,眼前的大树上还有几个脚印似的痕迹,相传就是当年瞿童升仙时留下的。

秦街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从桃花山步行下来,就进入了秦街。秦街位于五柳湖岸边,又名“石头巷”。入口有座石牌坊,上面刻有“世外桃源”四个大字。秦街是以地方建筑风貌为基础用石头打造的一条民俗商业街。街上有民俗文化作坊、商业店铺、餐饮等。沿阶上下,走在秦街的石板路上,感觉着两侧的石头房子日复一日经历的风晒雨淋,历史的慢镜头一幕幕拉到眼前,一股凝重、古朴的气息自会袭涌心头。

古往今来

多少文人*客,在这里驻足寻觅

多少风流韵事,在这里抒写成章

桃花山上古建云集,人文篆刻誉满天下

曲径通幽处,悠悠桃花香

翠林深处,一涧溪水潺潺流淌

桃花逐水,流入古今,流进人们的心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