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位于鄂西南,是湖北省最西边的一个县。巫峡自边域溪、黄崖窝之下游地段隶属巴东县境。现代的巴东,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这里也是土家儿女长久聚居的地区。
蓄水后的巴东新城。2010年。
1、秋风亭:寇准的传说
巴东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时期,朝庭即在此设置县制,治理一方水土。掐指一算,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北宋名相寇准曾在巴东任县令,留下了一座秋风亭,还有上好的口碑。
秋风亭位于老城的样子。2003年。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19岁的寇准通过殿试而高中探花郎,他被委任为巴东县令。同年秋天,在三峡层林尽染的时节,寇准踌躇满志地来到了巴东这个偏僻而困顿的峡江小城。他一方面在此减免赋税劳役,一方面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引导乡民开垦种植,发展农桑。而寇准在从政取得稳定业绩的同时,没有丢掉自己的才情。他常常在巴东城东南的郊外吟诗作赋,用纸和笔书写着三峡的社会风物与百姓生活。巴东的百姓自发地捐资建起一座两层高的精致小亭,以供寇准在此驻游作诗。寇准知道后,主动承担了建亭的费用。他将这座巴东城郊的小亭命名为“秋风亭”,勉励自己要像三峡的秋风一样,明察秋毫,清正廉明。
到了南宋,诗人陆游乘船溯游三峡路过巴东时,闻到秋风亭的大名而特地两次泊舟登亭造访。陆游写下两道《秋风亭》诗。
“江水秋风宋玉悲,长官手自葺茅茨;人生穷达谁能料,蜡泪成堆又一时。”
“寇公壮岁落巴蛮,得意孤亭缥缈间;常依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遗民虽尽犹能说,老令初来亦爱闲;正使官清贫至骨,未防留客听潺潺。”
诗作感慨的人生、命运与仕途,对寇准赞赏有加。后来,陆游在那篇流传更广的《入蜀记》中再次写下了秋风亭:称赞巴东胜景“大胜秭归,有秋风亭,天下幽奇绝境”。
这八个字概括吟颂了寇公。2009年。
初听秋风之名,给人即有一种清凉、飘逸之感。不错,三峡蓄水前的秋风亭正好矗立在巴东旧县城西部边缘,木石结构,红柱碧瓦,上下两层,翘脊飞梁。亭内,小巧别致,雕龙画凤,古色古香。登上木阶,上得二楼,推开亭窗,刹时江风拂面,涛声踊跃,不请自来……
秋风亭,美丽景致岂只是在橙黄秋色中?
2003年三峡工程二期蓄水期间,秋风亭踞于海拔139米之上,安然无恙。登上亭中仄梯,细看长江对岸山木清晰可辩。院落外,传来阵阵楼房清除声,而秋风亭的四周方圆十米,芳草萋萋,虫鸣茑飞,一派生气盎然的田园景象……
2009年4月,沥沥细雨中,再见秋风亭。
这是复建的秋风亭,周围环境远比旧址空灵。亭的后山上,云雾缭绕,楼堂馆所时隐时现。而亭的正前方,已是波澜不惊的三峡平湖之水了,幽远静谧。
复建的秋风亭依然临着长江,面含秋风。2009年。
当我们漫步于秋风亭与寇公祠时,更多的是对于贤臣良相忧乐天下、济世济民情怀的仰视与怀想。
其实,秋风亭无论迁徙到何处,它永远都是巴东城的守望者。
2、神农溪:从裸体纤夫到彩色纤夫
神农溪是发源于神农架的一条长约60公里的溪流,原名为沿渡河,是长江进入香溪宽谷后在长江北岸的第一条支流。
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沿渡河只是巴东乡民眼中一条朴素的水道。乡民们采用了一种两头尖翘、体形狭长的小木船,在沿渡河上穿行。因为船体俏似一瓣豆荚,人们通常将其称为“碗豆角”。“豌豆角”长约10米,最宽处不过1.5米,船上没有发动机,上水必须人工拉纤行驶,下水则靠溪水的冲力行舟。沿渡河两岸最窄处不过五六米,而水浅处不足一米。而溪流中有险滩、长滩、弯滩、浅滩60多处,这船不拉不行。天长日久,沿渡河的纤夫们磨砺出一整套溯水行舟的经验。他们为了减少阻力,避免湿衣沾身、烂坏裆部,干脆脱了个赤条条,跳进清凉的溪流中,逆水拉舟。
蓄水期间,神农溪上游的纤夫。2003年。
“三尺白布,嗨哟!四两麻呀,嗬嗨!脚蹬石头,嗬嗨!手刨沙呀,嗨着!光着身子,嗨哟!往上爬哟,嗨着着……”
2003年6月,神农溪迎来了三峡工程二期蓄水。清浅的溪流骤然变得拥挤,上浮的江水吞没了龙昌峡下段的奇岩绝壁,回水一直涌到了绵竹峡附近。那些长浅不一的湾滩与危机四伏的礁石全部没了踪影,峡谷中空荡而平稳,告别了长滩急流与跌宕起伏的漂流。
应对蓄水后的旅游形势,巴东将神农溪的开发延伸到了上游的神农峡。
新的游区,但见两岸青峰依次展现开来。苍翠,褐黄,流泉,飞瀑。
纤夫们穿上了塑料雨衣,黄绿红蓝,在峡风中飞舞,柔柔的,那般飘逸优美……
逆水而上,目的地是神农峡。2009年。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长江流域,激流险要的深山峡谷河道令无数人望而生畏。自古以来,航船舵主都是一个单传。哥哥老大接过老舵主的舵把以后,也得到了巴茶姑娘的爱慕;弟弟老二却暗恋巴茶,镇上店铺老板的女儿对哥哥深情好感,老二内心极度痛苦。无奈之中,老二只身一个人冒险夜闯航道,获得了闯滩的秘诀,最后被族人处以火刑,未遂。多年以后,这里要建水库了,往事成为老二内心深处一辈子也无法忘却的回忆。
这是国产电影《男人河》的主要内容。
龙船河,《男人河》的主要外景地。1997年。
《男人河》改编自湖北作家叶梅的中篇小说《撒忧的龙船河》,导演郑克洪系从巴东走出而活跃于国内影视界的知名人物。更重要的是,《男人河》的故事取材于巴东神农溪纤夫,而影片的拍摄就以神农溪为外景地,并招募了大量群众演员,在龙船河上下上演出一台原风味的土家风俗大戏。
这一对歌手再次在巴东唱起他们的成名曲《纤夫的爱》。2009年。
男人河,正比喻了神农溪。神农溪是一条男人的河流,纤夫们在此栖息、劳动、婚娶、生活、传种、育子,令这条河流无时不刻地洋溢着血气与阳刚。男人河里,驾船的密诀就是“对我来”——驾长驾着碗豆角顺江飞流而下,正对着溪流中央那块突兀的巨石直冲过去,而在就要冲击到巨石的前几秒蓦地转向,引领船只断然调转航向,复顺水流平安过滩。“对我来”,既是男人河闯滩的绝秘,也是神农溪里纤夫们豪放智勇的精神原动。
老外迷上巴东三峡纤夫节。2009年。
3、谭邦武:三峡航运的活化石
谭邦武,巴东官渡口人。自8岁起被在峡江中闯荡的爷爷抱上船,从此,他的一生就与川江结缘。16岁,谭邦武少年英气,跳上木船驾舟闯滩,开始穿行于奉节至宜昌三峡全程峡江。风里来,雨中去,浪中行,历练出谭邦武过人的胆识与娴熟的驾船技术。经过上百次的峡江舟行,聪慧的他熟记住峡江中的每处滩阻,把握了川江在不同季节的水性特征,不仅借水行船,而且能辨别风声,借风助力,鼓着白帆,安然穿梭于峡江两岸。凭着过硬的水上功夫,谭邦武年轻时作了船的驾长。一木船好几十号人的性命,就这样交给了他。
这张照片拍的是谭邦武十年前在巫峡里的神气样,他时常展示给人来访者欣赏。2009年。
2008年4月,清明时节,谭邦武精神矍烁地来到官渡口新镇的江边。峡江氤氲,老人的眼神中却没有任何迷茫。已是四代同堂的他,坐在重孙女送来的木椅上悠然地抽上了叶子烟。这烟袋跟随谭邦武至少数十年,老人为了使用方便,常常将它插入到头上的黑布帕中。烟嘴儿露在脑袋上面,直挺挺的,看上去和谭老先生一般突出,煞有个性。
95岁的高龄,体现在谭邦武的身上,仅表现为脸上密细的皱纹。老人神智相当的清晰,眼神明利,举手投足有条不紊。而87年的水上生涯,在谭邦武的记忆中同样异常的清晰,老人用敏捷而准确的语言,叙述着当年驾舟闯荡峡江的传奇与智勇。
巴东港趸船上,面对长江的畅想……2003年。
面对生活了近百年的官渡口与千古峡江,任由风云际会,水涨水落,谭邦武眼观耳听,内心里早已波澜不惊。
2014年7月,三峡“活化石”谭邦武因病而逝,享年101岁。“大江龙王仙游四海,三峡骄子恸容八方”,巴东的乡亲们更愿相信谭邦武是驾船入水远行去了,只不过,这一次,谭邦武与他的白龙舟永远地化为了远影孤帆……
未完待续。
图文作者:陈文(109447999@qq.com)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