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说道猴王出世,千里迢迢拜师学艺,得须菩提祖师赐名孙悟空,由此也揭开了金丹修行的序幕。也正是从《西游记》第二回开始,仙师开始切入到具体修行的环节讲解中来。
且说孙悟空拜师入门,第一件事,便是祖师让师兄弟们教他“学语言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这就是我们之前谈过的,学道先要学做人,先修人道,后修天道。除此之外,空闲的时候干嘛呢?“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也就是干杂活,这一干干了多久?“在洞中不觉六七年”。这一段其实很重要,但是容易被忽略。这段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就是学仙先学人,前文也讲过了;第二层是学道要先养性,培养自己的耐心,这其实就叫磨炼性子,各位想想,猴子是很难静下来的,但是孙悟空能干这些杂活一干就是六七年,这就是性子磨好了;第三层往往不容易解读,那就是你要学会伺候师父。当代龙门派道人张至顺老道长(已故)在采访时就说过,你凭啥要师父教你东西?你有什么功德?张道爷拜师之后,给师父做了三年饭,才得师父传授开始学道。现在的徒弟,第一天拜师恨不得第二天就出师,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挑水砍柴也是修行,就这么六七年过去了。祖师总算开坛讲法,这里又有一首词赋,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慢摇塵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前面几句,还是宣扬三教合一的理念,也是描述须菩提祖师道法精微,突出来的是一个“理”字,学道先明理。“三家配合本如然”这一句,很多人往往也理解为三教合一,这就错误了。“三家”这两个词是非常重要的,整本《西游记》都在讲“三家配合”,在丹道里面练来练去就是练“三家配合”。三家指的是五行中的金、木、土,对应丹道中的婴儿(铅)、姹女(汞)、黄婆(刀圭),在《西游记》里面,指的就是孙悟空(金),猪悟能(木)和沙悟净(土)。所以我们后面会经常在回目标题中看到金公(孙悟空)、木母(猪悟能)和黄婆(沙悟净)的描述,这些都是明明白白写在文字上的,要不从丹道上去解读,院长想请问那些阴谋论的朋友,你们用阴谋论怎么去解读金公、木母和黄婆?怕你们都不知道这是个啥吧。
再说祖师讲课,孙悟空听得很兴奋,手舞足蹈的,就被祖师发现了。祖师就问你这猴子不好好听课,刷抖音呢,刷的全身都在抖?悟空就回答说师父讲的太好了,听得我情不自禁的想跳舞。这里突出的是悟空的悟性,祖师上大课,听懂的就悟空一个人,其他人都在懵逼呢。所以祖师很满意,就对悟空说“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为啥要问来了多久?其实就是因为孙悟空通过了祖师的两次考验(关于考验的事情,后文详解),祖师准备教他东西了。
悟空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多少年了,只是发现后面有座桃山,自己在哪里吃桃子吃到饱,次数有七次了。祖师说“那山唤名烂桃花,你既吃了七次,想是七年了。”这里又要解释下,桃子代表的是心(各位看看桃子的形状是不是心),烂代表熟,“烂桃山”比喻一颗成熟的心,也就是磨炼心性已经成熟,“想是七年了”是《易经》里面的“七日来复”,是复卦。复卦是“一阳来复”之意,真阳初生,这是丹道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后面中也会反复遇到。《黄庭遁甲缘身经·心藏图》中也写道“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也就是俗称的“七窍玲珑心”,证明悟空已经智慧全开,可以修行了。
所以接下来祖师就问悟空,你跟我这么久了想学什么高科技呀?
悟空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师父说了算,只要是道术都行。
祖师就开始介绍业务,说“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哪一门哩?”
这是祖师又在挖坑,正门的一个没说,先说了旁门左道三百六十个让悟空选。悟空也不傻,说师父你介绍我听听。接下来祖师开始介绍各种旁门左道,因为这一段介绍很重要,院长就先录原文,再进行解读。
祖师先介绍“术”字门,“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用现代话来说就叫“算命”,属于封建迷信。这些属于俗人特别喜欢的俗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趋吉避凶是为了让自己生存的更好。可惜这都属于入世法,相对比后面要讲的三个门,这个是连长生门都没有摸到的,所以当悟空问学这玩意能长生不能的时候,祖师连个比喻都没有,直接回答“不能!”猴子也干脆,那就“不学!”
接下来是“流”字门,“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这里面的“流”字,是针对“源流”二字来立的,诸子百家,固然可以磨炼心性,但是都没有找到根本的问题所在,所以没有“源头”,只能放到“流”字门中去。这里有个细节,那就是仙师对诸子百家和三大宗教是分的清楚滴,现代人往往佛法和佛教分不清楚,道家和道教搞不明白,还是因为学识不够。仙师心里面可是门清,且看上半句“儒家、释家、道家……”这其实讲的是诸子百家,后面“看经、念佛、朝真”分别对应的就是儒教、佛教和道教。悟空问这些能长生吗?祖师做了一个比喻“壁里安柱”,什么意思呢?“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虽然想法是好的,要想房屋坚固,可惜这东西不靠谱的,不长久,所以猴子说“不学!”
接下来是“静”字门,“乃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这一类,基本就是大部分修仙的人*事情了,辟谷呀打坐呀练功呀闭关呀,各位想想现代人提起修仙修行,是不是第一时间想的就是这些套路。悟空老规矩问了一句长生不?祖师也老规矩做了一个比喻“窑头土坯”,啥意思呢?“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锻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这些套路不错,已经有点修仙的模样了,可惜还是缺了火候,不是正道。所以不能长生,那猴子肯定也“不学!”
最后是“动”字门,“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要说“静”字门的属于外行人的修仙方法,那“动”字门就属于内行人的求仙手段了。无论是采补也罢、烧炼外丹也罢、还是童女炼药也罢,都是内行人干出来的事情,也就是大部分的修仙人士认为正确的手段。那么这些方法祖师怎么看呢?能长生吗?祖师打一个比喻“水中捞月”,虾米意思呢?“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虽然你已经看到了月亮(修仙),但是方法没对,方向错误(月亮在上面,你往下面捞),看得见摸不着,还是空谈。这玩意能长生吗?当然不能,自然也是“不学!”
以上这些套路方法,其实是仙师借祖师之口,把当时市面上那些个流行的修行手段都批了一个遍,也是尊尊告诫读者,要想求仙,上面都是白搭,还得修金丹大道才行。上面的这些个说法套路,也是从钟离祖师和纯阳祖师的歌词中化用过来的。各位同学如果有兴趣,不妨去看看钟离祖师写的《破迷正道歌》和纯阳祖师写的《窑头坯歌》,便知道院长所言非虚。
这里不妨又岔开说一些题外话。古代拜师学艺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师父和徒弟要互相考察三年,才能确定师徒名分。师父考察徒弟,考察的是心性、悟性、诚意、态度、眼力等等,院长一般都称之为驱动力,也就是你为什么要来拜师学艺,你能不能坚持学下去,学成之后会不会忘本等等都归属到驱动力上。徒弟考察师父,看的是师父有没有真本事、是善还是恶,会不会坑徒弟、愿不愿意真心教授等等。在这里须菩提祖师自然是明师,是不用我们去考察的。那么剩下的就是对孙悟空的考验。行文到此,其实祖师对悟空(也是对其他的弟子)设置了三重考验,而悟空一一通过。哪三重考验?第一重就是日常干杂活,啥都不教(此时师父也未必注意到你),一干就是六七年,考的是心性;第二重是祖师开坛讲法,敷衍妙理,这考的是悟性,全部徒弟里面,只有孙悟空通过了考试;第三重就是祖师介绍业务,讲诉的是旁门三百六十行,说的天花乱坠,这考的就是眼力。第三重考验至关重要,当然同学们也可能不容易理解。这心性也罢,悟性也罢,都好理解,这考眼力又是怎么回事呢?师父愿不愿意把真家伙传给徒弟,就要看徒弟有没有眼力认出这是不是好东西。祖师不厌其烦的介绍业务,就是不停地挖坑,去诱惑悟空,“旁门皆有正果”这句,坑就挖的大了,你要认为正果就等于长生,你就掉坑了。所幸悟空目标明确,就是要学长生,看破了祖师的考验,认得这些套路都是假货,都不是好东西,顺利通过了第三重考验。
那么你以为三重考验过了,孙悟空就能得到真传了么,真是图样图森破,最大的考验马上就到来了。一般再聪明的人儿,遇到这种考验,都往往通不过,导致功亏一篑。要知道这接下来的考验到底是什么?孙悟空又到底能能否通过这次的考验?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