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严酷的世界观、紧张刺激的剧情、惊悚悬疑的氛围、角色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与羁绊,以及不断颠覆想象的反转等等等等……《梦幻岛》用这些反复地冲击着观众的心脏,挑动着他们的感官。在观众肾上腺素爆发的那一刻,致以他们灵魂的扣问。”
“伟大”这个词语并不是经典作品的专利。
有些作品,也许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洗礼,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显露出名著的影子。
而《约定的梦幻岛》(以下简称《梦幻岛》)就是其中之一。
B站播放超3000万,豆瓣斩获9.3分,即使在“神仙打架”的一月里也是上乘之作。
这部番剧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幽暗严酷的世界观、紧张刺激的剧情、惊悚悬疑的氛围、角色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与羁绊,以及不断颠覆想象的反转等等等等,《梦幻岛》用这些反复地冲击着观众的心脏,挑动着他们的感官。在观众肾上腺素爆发的那一刻,致以他们灵魂的扣问。这些,正是《梦幻岛》的魅力所在。
逃离梦幻,走向真实
《梦幻岛》的英文译名是“The Promised Neverland”,熟悉英文的读者可以看出,这里化用了两个意蕴独特的典故——“The Promised Land”和“Neverland”。
“The Promised Land”出自《圣经》,是上帝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流着奶与蜜的理想乡;“Neverland”出自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巴里的《彼得·潘》,是远离尘嚣的世界,孩子在此度过无忧的时光,梁实秋译为“永无乡”。
(《圣经·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前往“应许之地”)
但现实是残酷的。
以色列人来到“应许之地”时,发现这里并无奶与蜜,凡有水草处皆有敌人盘踞,生存便须战斗;孩子们虽然能在“永无乡”欢快度日,但还是要回家、要成人,只剩彼得·潘在此游荡,永远无法长大。
(《彼得·潘》中只属于孩子的“永无乡”)
《梦幻岛》的世界观和剧情架构,正是围绕这两个典故进行的。
孤儿院是只属于孩子们的乐土,他们在此无忧无虑地生活,不及成年便被“收养”,他们好似“永无乡”的彼得·潘,永远没有机会长大。在一个奇迹般的机遇下,少年雷被启示了关键的秘密,终与艾玛、诺曼等伙伴一道,聚集力量,越过边疆,走向墙外的“应许之地”,迎接新的斗争。
正如评论者们所指出的,《梦幻岛》是典型的邪道风格——“收养”是残忍的死亡,日常之后满是诡计、欺骗、妥协与绝望,一切前景都是虚妄,每次揭开的真相都让人崩溃,连生存都成了奢侈。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少年王道热血故事。
剧中最能体现这种绝望感的是,第8话修女克洛涅被*的情节。
《梦幻岛》将这段与孩子们用午餐的场景以蒙太奇手法呈现,孩子们享用食物,克洛涅则被当作食物;
有个天真的孩子用叉子将香肠送入口中,而克洛涅在鬼爪下挣扎,其中还穿插克洛涅成长至今的回忆,渲染她的痛苦、绝望和不甘;
克洛涅命丧鬼手时,接上孩子们说“多谢款待”的场景更是令人毛骨悚然。
生存从未成为如此迫在眉睫的危机,没有可以仰赖的超能力或者英雄,没有一个无所不能组织,没有值得完全信任的盟友,“永无乡”之外不知道是否存在“应许之地”…
有的只是一群未长成的孩子和随时有人牺牲的恐怖,大人们只给了两条路:合作,
或灭亡…
王道热血与生存游戏
众所周知,《周刊少年JUMP》的作品素来倡导王道热血——少年少女们怀着实现自我价值、匡正世界秩序的远大理想,不断遭遇挫折、修炼自身,最终突破自我之局限,达成非凡成就。
《梦幻岛》却是其中一个异数,它提出的不是任何值得追求的价值,这里的孩子们首先要面对的,是莎士比亚式的终极问题:“生存还是毁灭?”
甚至,连这个问题的意义也面临着挑战:选择怀着人的尊严而死,于人于己于世事都毫无意义,鬼和大人能找到无数的替代品;而为生存选择妥协,亲手将婴孩养大作为商品送入虎口,虽然活着,却也已失去了人之为人的资格。所以到头来,无论如何都是有死无生。
也许妈妈们中不乏觉醒者,她们也曾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反抗,却因为理想的彻底幻灭甘心成为恶鬼的爪牙,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打压、规训一批又一批成长起来的少年少女。
聪明的读者也许已经明白了,这样的世界是不是似曾相识?
知名漫评人、知乎专栏《动画考察》的作者郭文放曾在其《从碇真治到夜神月的想象力变迁——从家里蹲的心理主义到生存游戏中的决断主义》一文中指出,受到90年代末至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日本社会的心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往的“大故事”在不景气下失去了意义,格差社会的现实使得“生存游戏”的意象深入人心。
郭认为,首次在动画领域开拓这种新想象力的是《死亡笔记》。巧合的是,《死亡笔记》也是当年《周刊少年JUMP》的台柱。主人公夜神月捡到了死神丢下的笔记,凡记名者即死,他就开始用它匡正社会,然而他渐渐发现,持有笔记的竟不只一人,这是一场有无数玩家参与的生存游戏,谁先暴露谁就出局。
《梦幻岛》的背景与之一致,世界的崩溃不再是危机,而是既成事实,一旦认识到这点就无法视而不见,就算是为了片刻的生存也必须及时做出决断。
可以说,《梦幻岛》中最不缺的就是“决断”,无论是哪一方,对自己想要的、想做的都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们或许有过恐惧、害怕或轻敌,但该下手或决定牺牲时从来不曾迟疑。在这样残酷的生存游戏中,王道犹在,热血犹在,但是大家都在对抗中收起了温情,让心变得越来越刚硬。
不知该说这是幸,还是更深刻的不幸……
从新世纪伊始的《死亡笔记》,到后来大热的《fate》系列,到近年引起热议的《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教室》,再到如今的《梦幻岛》,乱战式的生存游戏在动画中表现得越来越露骨,偏偏这些作品又都很受欢迎,看来观众也越来越能接受这样的路数了。
在生存游戏中,虽然没有一个玩家是纯粹的弱者,可或许,每一个玩家都只是命运这张棋盘上的棋子,无论是否情愿都不得不入局。
谁能飞跃深渊,唯我意气少年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
虽说生存游戏般的现实世界是残酷无比的,但是年轻人依旧代表着希望。
对此,《梦幻岛》表明了它自己的态度:光是有觉醒的年轻人还远远不够,如果他们各自为战,像曾经的伊莎贝拉,必定难以成事;
要达成目的,必须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人,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
暂时搁下不必要的包袱,
打破敌人设下的思维定式,
必要时甚至要有牺牲的觉悟。
惟其如此,才能搏得一线生机!
在剧中,第一次出现“Promise”这个概念是在艾玛将威廉·密涅瓦的信息介绍给诺曼和雷之时,这个渺茫的应许给了绝境中的艾玛等人一丝曙光,他们至少知道外面的世界并非彻底荒芜,也让剧中的大人们难得地展现了其光明的一面。
(密涅瓦的猫头鹰,黑格尔形容哲学的一个梗,哲学就像在夜晚起飞的猫头鹰,在一切落幕时登场)
但即便没有,为了抵抗和生存,艾玛等人也依然会做同样的抉择。
原作漫画中,伊莎贝拉只是看到了孩子们离去的背影,而动画的结尾,安排了伊莎贝拉与即将离开的艾玛照面,艾玛对伊莎贝拉和此前孤儿院的人生道了声再见,义无反顾地飞向悬崖彼岸。
不得不说这是妙笔,一时间,极其复杂微妙的情绪包蕴在这几帧画面之中,伊莎贝拉见到艾玛时的惊疑、愤怒、冲突、绝望,
到看到艾玛离去时的失落,
回忆过去时的怅惘与悔恨,
最终是解开发髻后的释然,
默默地为孩子们善后,
为他们的未来献上祝福。
也正是这一段表现,让原本声望跌至谷底的伊莎贝拉重获观众的认可,真正把人物立了起来。
正如前文所说,这场游戏里,没有人是弱者,但更没有人是赢家,人各有其苦难,选择必然付出代价。我们所能做的,也如伊莎贝拉一样,为勇于踏上征程的年轻人献上祝福。
愿他们一直这样少年意气,愿他们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在公众号【情报姬】中回复如下关键词,即可查看更多热点资讯哦~
【Mea】靠荤段子、口嗨爆红的B站新“一姐”是个虚拟主播?
【音灵】B 站力荐,体育总局定为比赛项目的新游,在steam却评分*....
【fate电影】CCTV评fate电影:动画不只是孩子看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