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一篇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其段落大意如下: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也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结尾深意:照应故事开头。太行、王屋二山被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愚公的愿望实现。虽是神助,但愚公之诚,不可磨灭;移山之功归属于愚公!
整个故事传达了“积势成才”的道理,阐述了“不达目的誓不休”的信念,成为了一则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
第一段:交代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的愿望终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