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侠形象”一直是武侠小说中必备的人物之一,很多年轻人在初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剑侠”一样有着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的洒脱随性。
但是在古代“剑侠”一词出现的比较晚,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在史书上的相关记载也比较少,不过剑侠的故事却是家喻户晓,甚至在一些古代小说中也是常用的描写对象。
“剑侠形象”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在操劳生活后对侠客般洒脱仗剑走天涯的幻想,更是为今后的武侠文学小说开辟了新的小说类型。那么,现在让我们一同探究“剑侠形象”的历史与文化。
何谓"剑侠""剑侠"一词在唐代以前的文献中并没有准确的出现过,而后对其的解释也有颇多,第一种是将血气方刚、习武之人统称为剑侠,这种方式十分笼统。第二种是将英勇之人,以及各类有志之士统归于剑侠一派。还有一种是现在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精于剑术的、行侠仗义的人。
所以在古代对剑侠的定义十分广泛,并没有明文规定哪一类人是属于剑侠。
"剑侠"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在《真龙虎九仙经》中写道:有一位道士因为一把宝剑而使他的功力倍增,终修道成仙,后称这位道士为"剑侠"。
在此之后"剑侠"称谓并没有流行起来,真正流行是在北宋时期,世人正式将其记入文献,有些诗人还为"剑侠形象"赋诗。
到了明清时期"剑侠"的称谓更加风行于世,剑侠小说也是在这个时候走上了古代文学历史的巅峰。
在唐代之前虽然没有出现"剑侠"的称谓,但是剑文化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
从东晋的《拾遗记》记载:剑如同龙虎之吟,再到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形容剑气如云、状如龙蛇等等,古人都喜欢把剑比作龙蛇,作为一种文化信仰,希望人们手中的剑可以与龙相融合,一起去探索未知的超自然力量,体现出了当时人们对未知的渴望。这样的文化信仰不免为剑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纵观"剑"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可见古人们认为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武功出神入化、惩恶扬善、保卫正义的人都统称为"剑侠"。
虽然在"剑"与"侠"出现之时不是一个褒义形象,而是以"武者"的形象出现,然而侠客的"见义勇为"正是民间社会中那些弱小百姓所渴望的。在这样一个时代需要背景下,"剑侠"形象慢慢形成了美名嘉誉并且深入人心。
"剑侠"与"刺客"的关系影视剧或者剑侠小说是当代人最直面了解剑侠形象的方式,其中的剑侠一派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正义的形象,而刺客大多是反派忤逆角色,因此剑侠的锄奸扶弱与刺客的心狠手辣形成鲜明的对比。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在历史上,剑侠的产生与刺客还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
刺客是古代历史中一种特殊的职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专门的刺客出现,这些刺客行刺动机较为单纯,往往因感激委托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在秦朝以后的刺客行刺的动机多为金钱、名声、仇恨、政治等各类因素。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刺客这样,对自己的信仰狂热追求、对自己的立场偏执坚定。
司马迁的《刺客列传》中有大量的笔墨记录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刺客,这也说明刺客的身份较早出现在历史上,但是关于剑侠的正史记载就比较欠缺,只存在于一些野史之中。
在《剑侠传》中就有关于剑侠的正面记载,在明朝的《古今逸史·自序》中就有表明剑侠是刺客的继承者,剑侠重在一个侠字,要求自身要有侠义精神,而刺客更重在刺字,更具有攻击性和目的性。
我们在一些唐代的小说中可以看出,刺客对剑侠形象的影响还是很重要的。刺客起源于春秋战国,大多数是由于政治、仇恨等原因对目标人物进行刺*。
所以刺客一般都是作为达官显贵或侯门望族的门客,他们能够用最直接的方式为主人解决棘手的问题。历史中的刺客坚守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他们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侠义之名,使自己英名万古流芳。
唐代剑侠小说与历史上的刺客也有相同的行事做派和性格特点,如《传奇》中的聂隐娘,她开始是作为一名刺客,奉命去刺*刘昌裔,在任务中被刘的气度所折服而转投刘的门下,聂隐娘对刘有感激之恩又助其化解精精儿、空空儿两次刺*,成为一代传奇的女侠。可见,刺客与剑侠有许多的相同之处,但在文学中的剑侠大多数是代表正义一派。
从社会背景来看,当时的唐朝国势强大,民风开放,市井文化为剑侠之风的盛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继起,唐世中衰,加以外患日极,上层社会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势力开始豢养大量的刺客。
可见这个时期的刺客更像是一种谋权工具,且效果十分显著,上层人物的利益需求更加驱使刺客的产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神秘的剑侠蔚成风气,为剑侠小说提供了直接的素材。
到了五代及宋以后,剑侠小说中的主角不再是单一的刺*形象,增添了许多锄奸扶弱、见义勇为的新题材,这个时期的剑侠们仍然蒙上一层武功高强的面纱却撇去了唐代剑侠为政治、金钱服务的特征转而宣扬"忠孝仁义、礼义廉耻"的文化价值观。
明清时期的剑侠形象彻底抛弃了唐代剑侠小说中嗜血如命的特点,在此期间由于理学的传播,剑侠的形象更加趋于理性化,小说中的剑侠形象的行为更符合实际生活,民间的剑侠们在注重"剑术"的修炼时也注重个人的修养,一改前朝神秘面纱,贴上了济世救人的标签。
剑侠中的宗教文化在古代的剑侠小说中最让人痴迷的莫过于主人公变幻莫测的剑术和人剑合一的至高境界。我们会发现这些剑术有些派别属于佛教又有些派别属于道教。那么文学中的剑侠形象与宗教有什么关联呢?
佛教在剑侠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三世纪之前佛教传入中国并未取得显著的效果,经过几个世纪的战争纷乱,宣称要将一切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才正式成为中国的重要宗教。
这种重视心灵和身体的和谐,正与剑侠中习剑之人让意识去协调身体的反应能力相契合,加上剑法修行的神秘色彩,更是激发了小说作家无限想象力。
在《法苑珠林》卷五六《七宝部》中记载道:"第一剑宝者,轮王所用,国内若有违王命者,彼宝剑即从空飞往"。因此,在剑侠小说中的剑侠形象往往有佛教的意味,侠客们通过身心合一,达到剑法的神秘境界,化腐朽为神奇,将剑术功力发挥无敌的效果。
与佛教相比,道教的宗教信仰在剑侠小说的创作中起到更有力的影响。在明清时期的剑侠小说表现出了世人对神仙的向往,对生命形态的"道性"阐述,以及剑侠的隐居山林、修炼剑术、游戏人间、救世济民等内容,甚至某些情节模式的形成都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道教的宗教精神,理论和修炼方法被融于剑术文化之中,成为剑侠习剑之道的技术指导和理论。
实际上,在很多影视艺术上我们都可以看到道士随身都会佩戴宝剑,一方面,在修道人士的眼里,剑是高功法师行法时所用的重要法器之一,道经《抱朴子·遐览篇》中记载:"符剑可以驱鬼辟邪而已",在道士行法的时候常与法剑配合使用。
另一个方面是,道教认为剑能够斩断心魔,修炼之人重视内心的清静,要坚定道心,能够断却烦恼、色欲、贪嗔等内心杂念。
还有一方面就是道教中的剑术文化讲求性命双修为本,更是把道教中的行气、服气等幻化成剑侠御剑之术,将宝剑与道教文化中的修真养道联系在一起,体现了道教"内练为本"的理论思想。
结 语在剑侠小说中的侠客们多数是武艺高强之人,在14世纪后的剑侠形象除了武艺高强外添加了替天行道、乐于四处帮助他人的性格特征。
这与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传播有很大的渊源,如道教的忠义理念、人体内部"精气神"的修炼,这些都是影响剑侠形象成长的最直接因素。
剑侠形象的存在使得民间社会的正义力量得到保证,上层社会也能够从中提出为民请命的思想觉悟,是一种具有积极合理因素的民族文化精神。
文献参考:
《台静农论文集》
《拾遗记》
《古代小说中剑侠形象的历史与文化探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