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看《剑王朝》,一剑一箫平生意,千古文人侠客梦,领域春秋战国时期侠客文化,与古代伦理道德思想一脉相承
近来,以历史背景为主的古装剧火爆荧屏,《大明风华》、《庆余年》、《剑王朝》,倾心于武侠小说的我,更钟情于《剑王朝》,这里有庙堂、有江湖、有市井、还有武林宗派等各种组织;此外,这里还有真情,有爱情,有友情,有忠义,有侠之大者的爱国情怀。
《剑王朝》以剑为核心道具,长孙浅雪复仇的九幽冥王剑,丁宁练功时期的末花残剑,夜策冷的秋水剑、赵四拥有的赤红火剑等等,几乎每集剧都有打斗的场面,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尚武精神”的体现,而尚武精神也正是侠义精神的体现;就是说这部影视剧中处处体现着侠义精神。
全剧主线就是第一集梁惊梦助元武变法,增强国力,又率巴山剑场助元武平定烈国、千国、惠国,他不仅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挽救蘅国,尽管几次被郑袖和蘅王背叛,但他仍然毫不犹豫地相信叶甄,相信蘅王,这是“忠”的表现;当事态不可挽回时,梁惊梦最后为巴山剑场的名誉奋战到底,献出了生命。
江湖的侠义情怀在夜策冷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她一生都忠于师傅,是为“忠”,死前为了不让陈玄受到牵连,还把陈玄摘了出去,这是情,这是义,她虽然不爱他,但对他还是有情义的。
少年丁宁,为报国耻家仇,历经磨难,逆境奋斗,以剑逆袭,在江山社稷危难之时,能够抛弃私仇选择大义,顾全大局。我们从丁宁与长孙浅雪复仇的过程可以看出,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仇,更是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替天行道,为民请命,除暴安良的正义感和使命感,这时,他们是以侠客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是“侠义”精神。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侠客呢?侠义精神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借助《剑王朝》这个话题,来探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客情怀,我们首先来了解下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客:
什么是侠客?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著名的侠客剑是侠客手中标志性的武器,“仗剑独行游”的传奇形象就是人们心中的侠客形象,剑在我国武术文化里具有浓厚的底蕴,而剑侠是尚武精神和急公好义的结合体,也可以说,剑文化与侠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他们都有尚武精神。
对于剑侠这个形象,我们现代人多是从武侠小说中了解到的,例如,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小说集;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就已经将“剑”与“侠”联系起来了。
《韩非子·五蠢》记载“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庄子·说剑》中提到“剑士”形象“形象不雅,举止怪诞,……镇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
韩非子认为侠客就是私养的剑士,《庄子》中提到的剑士与韩非子所说的群侠都属于游侠私剑一类的,他们大多都是诸侯上卿们私养的士人,这些游侠剑士与权贵倾心相交,为私养他的主人排忧解难;还有的是志同道合之人,侠肝义胆,不惜为知己者死。《史记·游侠列传》“楚田仲以侠闻,善剑”,这是最早的侠客传奇结合古剑奇美传世的故事。
剑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很快的发展,出现了众多武艺高超的剑术高手,例如《说苑·指武》中,记载的越女和鲁石公等。
《说苑·指武》“鲁石公剑,近则能应,感则能动,变无形象,……如影与响,……用兵之道,其犹然乎!当敌者也。”《庄子·剑道》中描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发之以至。”
由以上文献可知,鲁石公的剑法,变幻莫测,气壮山河,让人看的荡气回肠,可见当时剑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
《庄子·剑道》中所描述的是武术战略战术理论,斗剑高手交战时,要故意漏出破绽给对方,转移对方注意的,同时引诱敌人进攻,乘其不备,以速度之快抢先击倒对手。这也是中国武术理论中精华所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的完美阐述。
越女剑,越女被誉为女侠,是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武术家,她精通剑术,其武术理论精辟,对后世武术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吴越春秋》中记载,越女曰“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步形候气,与神俱往,查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越女的武术理论精辟地阐述了斗剑要动静结合,快慢结合,攻守平衡,虚实相倚,内外兼顾,呼吸协调等辩证性的内涵关系。同时文献也记载,越女是一位武功高强的剑术高手,她使出的剑,迅如光电,不可捉摸,威力无穷,以静制动,出奇制胜,已经达到了至高境界。越女将剑和人融为一体,进入无我状态,这也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至高境界。
由此可见,古代文献中,侠客的外部特征主要有,倚天把剑,武功卓越,独行江湖,并以侠义忠胆闻名于世,剑就是便于携带的短剑,这以便于这些飞檐走壁侠客携带。在春秋战国时期,仗剑行侠义之事,持剑独行江湖是一种很“时尚”的事,久而久之,侠客的精神特质与剑的文化内涵珠帘合璧,逐渐形成了“剑侠”一词。
侠客的武侠文化中国武侠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是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不既信,不倍信”的“信”,“士为知己者死”的“忠”字,即“义”、“信”、“忠”三字不仅成为侠客的人格精神,也是我国伦理文化的理想的人格模式。
史学家司马迁认为“侠客”思想有三个明显特征,讲信用,愿舍己救人,施恩于义而不求回报,这也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侠客思想的道德价值取向。武术家们讲究以德立武,德艺兼修,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习武的目的追求内在与外在的完美统一,侠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崇礼、尚武、重义气、有胆量等英雄气概。
侠客的“忠”
“忠”在我国道德体系中是一个非常厚重的道德修行,那么侠客中“忠”是什么样子呢?例如,豫让在行刺赵襄子失败时,并没有接受朋友劝其投奔赵襄子门下的建议,他在报智伯知遇之恩时,保持了自己忠义名节;而刺客聂政行刺成功后,为了保全事主和自己的家族,大义凛然地自裁,这种义举也是忠。
“忠”有很多内涵,对自己主人忠诚,一士不投二主,也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对自己的国家也要忠诚。在武术界,忠的人格思想历来被传承,侠客们一定要忠于自己的师傅,自己的门派,在师徒关系中,讲究的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侠客的“义”
梁启超认为中国民族武术,侠客所具有的侠义精神是侠客文化内核。义就是侠客人格精神特征的概括,侠义传统在中国民间具有独立而完整的精神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血性,有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代表对社会公正、公平最朴素的愿望;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深得人心,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民间社会道德系统所认同的;有超人的武艺,敢说敢为,言行如一的人格精神。
侠客这种公正、正义、敢说敢为、能够伸张正义的“义”举,在法纪薄弱的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能为下层遭受苦难的百姓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真正的侠客以“义”和“利他”为人生追求。这也是江湖上或者小说中武林社会所倡导的“义”,简而言之就是“济困扶危、抑恶扬善”。
侠客的“信”
“信”是侠客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也是侠客最基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信”在商业中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受雇于人”的侠客也一样,“信”是侠客最进步的行为准则。侠客把自己看成是“替天行道”的执行者,“重诺守信”始终贯穿于他们的人格理想和立身处世的核心。
《史记·游侠列传》记载“今游侠,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既已存亡生死矣,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司马迁把侠客“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信,看成是侠客人格理想最核心要素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最能代表侠客“信”的人是季布,“得黄金万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答应的事,一定办成。侠客把“信”看成比生命还要重要,答应别人的事,即使以生命的代价,也要坚定不移地完成。
在孔子的字典里,“信”被确立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信早就被诸子百家视为极其重要的道德规范。“信”的内涵同样对历代武术家影响深远。诸多的武术学派和历代武术学家都将信,作为处世原则以及人生价值的追求。在民间,真正的侠客往往是值得信赖的人,也是让人钦佩的人。
由此可见,侠客思想中的“忠”、“信”、“义”与我国古代文化道德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当侠客与武术文化交融时,碰撞出侠义精神,形成侠义文化时,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侠客与武术文化交融
侠客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与当时盛行的诸子百家思想、政治格局走向以及后世武侠文学等都发生了内在联系,侠文化和武术与其它优秀文化碰撞相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当人们不能满足理想中的“大侠情节”,却又钟情于侠文化时,武侠小说则应运而生;以武侠小说为代表的“侠义”文学,从历史传记到文学体裁,侠文化变得更加浪漫神奇;从侠客到武功高手,侠文学变得更加令人神往。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侠客盛行带有浓郁传奇色彩的侠客,给人们留下的是强烈的尚武精神,特别是在武侠文学被广泛传播的形势下,人们的崇侠意识被激起,于是侠客就成为被追捧的对象。那么春秋战国时期为何盛产侠客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笔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侠客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时代产物,也是我国历史上特殊的一个阶层,从春秋战国以后,我们几乎在每个朝代都能找到他们的踪迹;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产生侠客,礼崩乐坏,四分五裂的动荡社会是侠客产生的特殊背景。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春秋战国时期侠客与武术盛行。
尚武习俗促使侠客产生,春秋战国时代,是文化思想爆发的年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地域广阔的中原大地,诸侯国之间风俗千差万别,形成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风气,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习俗,那就是尚武习俗,例如齐国善技击、吴国越国善铸剑、秦国养剑客等等。
春秋战国,周室式微,周天子控制能力减弱,作为其支柱的宗法制、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此起彼伏,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里,武力成为最具说服力的工具。无论是开疆拓土也好,还是保家卫国也好,安身立命也好,这种远古留存下来的尚武风气,在各国蔚然成风,这为侠士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
养士之风促生侠客盛行,在春秋战国,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年代,一切都在变革,一切都在变化,社会结构也不例外,一些士人由于各种原因被历史所甩掉,成为一族漂泊不定的游人,他们没有地可耕种,没有职业,没有收入来源,只剩下高不成、低不就的豪情壮志。
而各诸侯国为了开疆拓土扩充实力,为了争夺霸权,他们招贤纳士,需要筹谋划策的文士,也需要有胆识有武艺的侠士来辅佐朝政,因此,各诸侯公卿们纷纷争养士,使得这些漂泊不定的侠客有了用武之地。最为著名的当属战国四公子的养士之举,养士在上层社会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养士可以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成为与权贵攀比的条件,也可以为己所用,帮自己排忧解难。这些公卿们所养的尚武之士,就是侠客。
养士之风的盛行,为侠客产生拉开序幕,为侠客产生注入了活力,也为侠客们提供实现自我价值额机会,最终使得侠客突破传统风俗约束,得到人们认可,使得侠客能够在各诸侯国之间自由流动。
好剑之风与侠客完美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好剑之风盛行,与侠客诞生结下不解之缘;对剑的崇拜往往能够转移到对侠客的崇拜,剑是当时最先进的防身武器,也是最精美的装饰器物,深受贵族和平民喜爱,这种剑崇拜心理,自然对好剑的侠客有着天然的好感,剑对侠客,侠客对剑双方都赋予对方更广泛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剑能代表侠客形象,侠客需要仗剑远游,剑与侠都具有尚武崇义的共同特性,使得剑侠在春秋战国时期,极受追捧和盛行。剑王朝这部热播剧正是给广大观众展现了一个有情、有意、有忠、有孝、的武侠情节的画卷。
参考文献:《韩非子》、《史记》、《古剑的历史与传说》、《中国游侠史话》、《中华武术》、《中国武侠史》、《中国之武士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