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妙笔描绘“写意江南”

苏州妙笔描绘“写意江南”

首页角色扮演一梦江莫晚更新时间:2024-08-02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

作为我国江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苏省苏州市守正创新,自2021年开始,启动“江南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挖掘、研究、呈现、传播、推广江南文化,持续提升苏州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首位度和辐射力。

眼下,江南文脉绵延传承,江南味道浸润城乡,江南生活气韵万千,一幅“写意江南”新图景令人神往。

十月一日,游客在江苏苏州山塘街观光游览。当日是国庆假期第一天,人们以多种方式迎接长假,欢度佳节。新华社发(杭兴微摄)

文脉传承留住“江南味”

粉墙黛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傍人家。游走于姑苏区平江路,看河道中乌篷船过,听弄堂里评弹声声,常常让人产生穿越之感,不知今夕何年。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古城是全球少有的、在原址上不曾变迁的城市,时间跨度超过2500年。与宋代苏州《平江图》相对照,苏州古城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保持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江南风貌。

苏州古城,是江南文化的根脉所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保护理念,为苏州留住了呈现江南水乡风貌的物理空间,让文脉传承有了坚实的依托。但苏州人并未止步,“数字孪生古城”应用平台加紧建设,已更新电子地图、正射影像图、建筑白模、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等四类数字底图,并面向古城全貌开展数据治理,实现古城保护更新、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要素资源“上图”展示。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陈正宏最近忙得不亦乐乎,由他主持编撰的《苏州刻书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2022年底前出版发行。

古代苏州是我国刻书业的“摇篮”之一,在雕版印刷史上写有光辉一页。陈正宏认为,以刻书史回望江南,是苏州重新打量、体味、研究千年文脉的一扇窗口。

对江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不止一部刻书史。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环境整治、草鞋山遗址500平方米考古挖掘、《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苏州运河史》《苏州运河十景》等图书出版发行……苏州不断追溯与探寻“何以江南”之源头。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首推吴郡”,巧夺天工的苏作非遗同样诠释着江南味道。

在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上,一幅苏绣的鱼儿戏水图与现实中的流水、锦鲤虚实交错,美不胜收。这幅苏绣作品,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指导姚兰、姚卓等新一代绣娘特别绣制。

作为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州近年来深化苏绣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苏绣等非遗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姚建萍说:“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用针线勾勒江南灵秀、传递苏州祝福、展示姑苏绣娘风采。”

多元交融绵延“江南韵”

灯光渐暗,苏州交响乐团的乐手们屏息凝神,指挥陈燮阳舞动双臂,动人心魄的乐声激荡在剧场每一个角落。

8月30日,第四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别出心裁地选择交响乐音乐会作为开幕演出。苏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陈燮阳说,此次演奏的《泱泱国风》是演绎中国作品的音乐节目,旨在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广中国交响乐作品、传播江南文化品格。“用西洋乐器展示中国音乐,更显江南文化兼收并蓄的博大气韵。”

一曲出云霄,一梦入江南。守正有道,苏州致力探索江南文化多元交融和创新赓续。

8月15日晚,昆山当代昆剧院梁辰鱼剧场内座无虚席,潮剧《李商隐·断义》、祁剧《昭君出塞》、吕剧《钗头凤·沈园重逢》3台折子戏轮番登场。苏州潮汕商会常务副会长周德霖说:“能在苏州听到潮汕家乡戏,重温乡情乡音,是这座城市包容大气带给人们的亲切和美好。”

这是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展演期间的一幕。盛典迄今举办四届,促成全国348个剧种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实现“大团圆”,打造中国戏曲“百老汇”,为传承民族戏曲文化培根铸魂。

9月10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拉开第二届苏州湾歌剧舞剧节帷幕。本届歌剧舞剧节散发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大型原创芭蕾舞剧《敦煌》以芭蕾艺术“复活”千年敦煌文化。观演市民张梓欣说,期待不同文化元素碰撞交融,激发别样精彩。

苏州,不仅是传统的巅峰,亦是潮流的前沿。

华灯初上,拙政园、虎丘、耦园深处,光影渐起;十全街网红店铺人流涌动,时尚达人们自拍的闪光灯此起彼伏;文艺青年们躲进“江南小剧场”,看一场话剧、听一段昆曲,品一方世界;夜更深些,潮人们流连在五光十色的酒吧不肯散去,为静卧的古城平添生趣。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张亮说,滋养世代苏州人的江南文化在多元融合中展现全新气韵,赋能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近年来,喜马拉雅城市文化长三角区域总部、阿里大文娱苏州中心·周庄数字梦工厂、腾讯(苏州)数字产业基地、网易苏州数字文化创新中心等数字文化项目落地苏州,2021年苏州数字及互联网文化行业单位营业收入达806.47亿元,占规上文化企业总营收的24.6%,文化创意、动漫电竞、沉浸式文化消费等新业态、新产业欣欣向荣。

苏式生活尽显“江南魂”

城市,本质在于塑造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苏州江南文化逐渐外化于柴米油盐中,成为城市跃动的烟火。

清晨,水汽氤氲中的一碗头汤面是不少苏州人的心头好。“一碗好面,不仅填饱肚子,更代表着一种江南生活的符号。”老苏州周阿坤说。中午时分,穿过古朴幽静的叶家弄,从传统农贸市场转变成文艺打卡地的双塔市集跃然眼前。这里除满足市民日常采买外,还有小食档、小酒馆、鲜花店等。“一口咖啡、一曲国粹。”小资韩丽说,近距离观察每一杯“特调”的制作过程,这份有条不紊的忙碌仿佛一场精妙的表演。

京杭大运河浒墅关大码头蚕里街区,民国时期保留建筑风韵犹存,新建建筑别具一格。创办于1926年的大有蚕种场原址被改造成蚕里展示中心,一个个老物件、一份份旧资料,彰显当地曾经辉煌的蚕桑生产史和丝绸文明。

码头,是江南文化一道不可取代的风景。大运河背后的江河湖海,承载着水墨江南的灵动与洒脱,成为城市魅力的蕴积与弘扬之地。

苏式生活魅力绽放,固然得千年文脉之浸润,亦关乎后天引导与培育。

《柳毅传书·龙女牧羊》《红楼梦·葬花》《白蛇传·合钵》……在近日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西津桥社区“连心桥戏曲艺术团”演出中,11名表演者嗓音婉转、动作优雅,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枫桥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演员均为退休居民,他们利用休闲时间排练、表演,希望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街道还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由纪工委组织“香远益清濯清廉”中式插花、“廉洁于行、情满中秋”等群众性廉洁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崇廉尚廉之风。

始建于20世纪初的姑苏区32号街坊近期焕然一新。苏州市文保单位陶氏宅园(桃园)、市控保建筑曹沧洲祠等修缮一新。多年居住在此的花甲老人荣幼竹说:“改造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和文化沉淀,还延续了‘低头抬眼即见江南’的文化精神。”

苏州力促江南文化与民众生活精准对接。首批33家江南小剧场、59个公益性小剧场、60家江南小书场打造完毕,“转角遇到戏”艺术风潮乍起。建有博物馆、美术馆151家,公共图书馆858家,实现全市202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江南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说:“君到姑苏见,此处最江南。苏州有自信、有底气、有能力,推动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报记者 刘巍巍)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