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围绕心理创伤的分类、影响因素、处理方式展开描述,语言浅显易懂,可帮助初入门的读者短时间内获取应对创伤的方式。
作者徐凯文是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该书结合他讲授的《心理创伤课》和《危机干预课》内容展开,穿插有以往他治疗过的案例故事。于我而言,书中大部分知识以往已有涉猎,因此新奇和新鲜度较为一般。但对于心理创伤和心理咨询两者的区分,有更为明晰的呈现,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受伤了,我们该怎么办?只要人类存活,就会遭遇不同类型的伤害与攻击。其中,天灾(泥石流、地震、飓风等)、性创伤、躯体忽视、替代性创伤、依恋性创伤、历史性创伤等创伤带给人的影响最为常见和严重。
引发创伤的源头往往源于关系中的冲击与伤害,即使以天灾这类外源性因素导致的情况,也源自于灾害发生后人们对于环境控制、心爱之物、惯常之物的丧失所带来的。由此,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时刻处于创伤的影响之下。
日常,大部分人能够带“伤”前行,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行为的并不是我们清晰记得的经历过的事情,有些事情也许通过我们的否认、遗忘、压抑和理智化等方式,已经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了。但某一天,它们还是会通过情绪记忆和躯体记忆来影响我们,通过情感崩溃和身体不适来让我们意识到它们实际上是存在的。
创伤出现时,个体往往会出现侵入性闪回/再体验、回避、过度唤醒、解离等症状。回想过往,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是新伤与旧痛同时出现。最严重是大二下学期,分手、学业压力、家庭冲突同时出现,当时的我并没有妥当处理事情、安抚自己的能力,因此有长达几周都是以泪洗面、无法安眠,大脑沉溺于伤感和愤怒的状态(过度唤醒)。而解离则让我“魂不附体”,真实的世界分解在恍惚、遗忘中,黑夜与白天的边界不再明晰,我游荡在校园的角落,常常一走就是几小时,这种状态暂时帮我熬过、心灵的痛苦。
此处忍不住想对自己说一声感谢,“谢谢,阿娇”。当人们跌落在创伤的崖底时,可能会持续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此时伤者的心理时间会停滞不前。但是别怕,一定会走出来!
创伤的处理有时候不一定需要迎难而上,有些创伤当下的我们还无法很好处理,是可以将其暂时搁置的。我记得有一次心理咨询师问我三十岁的自己会对当时受伤的自己说什么,其实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内心还没有力量去解决和面对。所以当我结束咨询后,我的感觉更糟糕了。
后面我更换了咨询方式。不再直接去处理创伤本身,而是先让自己稳定下来。首先是生理的稳定性,我开始跑步、喝水、晒太阳、吃新鲜的水果,尽量保障自己的睡眠。其次,那段时间我加强与身边朋友的交流,朋友们带我出去逛街、吃饭、去操场散步。有了他人的关心,我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随后,我的咨询师张老师陪伴我回顾过往经历,通过提问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我去思考自己负面的评价和认知。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这些问题,并试着通过阅读找到答案。当时,在读到《曾国藩传》时,我被曾国藩的经历深深打动,他和我是一样的普通人,多年来用打磨石头的方式打磨自我,看到他因白天下棋荒废学业而自责时,我感到一种连接感,即“我们是一样的”。所以,当后续看到他曾三次尝试自尽时,我留了很多眼泪。此时,曾公已不再是历史人物,而是我心里活生生的朋友了,我也更好理解了“人生无常”这句话的含义。
在阅读和思考中,我开始真正的回望过去,对过去重新赋予新的叙事角度和意义。试着去理解曾经关系中的施暴者,那些年绵延不绝的无助、愤怒、无望感渐渐消失,我找回了曾经失去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随着对阳明心学的肤浅学习,我意识到世间万物一体两面的事实。而这也意味着我开始重建生命的意义,对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一个新的升华和认识,我从创伤中获得了成长。
以上的经历,正好印证了徐凯文老师提到的:创伤治疗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1)稳定化;(2)创伤暴露;(3)重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在遭遇创伤后,首先,不是直接去处理创伤事件本身,而是要使自己或来访者更有力量去自我帮助和耐受接下来的创伤暴露所带来的痛苦。第二、是生理稳定化,即个体的身体是安全的,不会受到攻击、威胁和伤害;第三、是社会稳定化,即个体的社会关系是稳定的,个体能够拥有或保持比较好的社会功能;最后是心理稳定化,即个体能够自我调节情绪。
随着对创伤系统的治疗后,我们因创伤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会被消解,会明显感觉到躯体记忆被修复。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境时,我们不再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唤起,或强烈的身体疼痛反应,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
心理创伤,不一定根除,能够减轻缓解,正常的生活就是胜利,就有机会!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