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身上流白水是因为蚕在新瘤病感染后,身体内的液体在受到聚合酶(一种病毒)的影响后,无法凝结,导致了白色液体的流出。
该病毒会感染到蚕的内脏等器官,影响蚕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从而导致整个蚕茧的质量下降,产量下降,使得整个产业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新瘤病是蚕产业中重要的病害之一,通过加强蚕的病害控制和病害预防,可以有效降低新瘤病的发病率和蚕茧的质量下降。
在一些蚕茧产业的发达国家,还采用了基因改良的策略,引入一些抗病基因,来提高蚕的免疫力和病害抵抗力,从而减少了新瘤病的发生和危害。
血液型脓病:
①传染途径:病源体经食下传染,创伤传染及野外昆虫的互相感染而引起蚕儿发病。从感染到病菌到发病约经过5—7天时间,小蚕期发病较快,大蚕期发病较慢,主要发生在3—4眠前后及大蚕将熟蚕时。
②症状:蚕体肿胀,体色乳白,行动狂噪,常在蚕座四周及窝边爬行,皮肤易破,爬行过的地方留有乳白脓液的痕迹,死亡后,蚕体腐烂发黑,由于发病时期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可分为:
不眠蚕:各龄眼前发病的蚕,皮肤紧张发亮,不晚桑叶,在蚕座中狂燥爬行不能入眠,最后皮肤破裂流脓而死。
高节蚕:在四、五龄盛食期前后发病的蚕儿、环节间膜高起,形状竹节。
起缩蚕:5龄饷食后不久发病的蚕儿,皮肤松驰,起节间膜后叠折成环状,体躯缩小,逐渐停食,多成环缩蚕。
脓蚕:5龄盛食期到催熟期发病,全身肿胀,体色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