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练拳时,老师或者大师兄会经常训斥我们:“压住气,别乱喘!……”,要不就是:“你喘气都喘不溜道,还练什么拳?”
有时候,大师兄们在议论别人的功夫高低时,也会说:“这个人连喘气都不会,还有什么功夫?……”。这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老师和大师兄们的话言犹在耳……。是啊,连喘气都不会的人怎么能练武术呢?
喘气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呼吸,传统武术讲究的就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如果这口气不会喘,那是练不下去的。无论什么拳种都是这样子。太极拳在呼吸方面似乎更是讲究,是一种必须的基础功夫。也可以说,太极拳又是一种高级的训练呼吸能力的拳术。有人称其为“呼吸操”也不为过。
古人早就言明:习武之人身上所俱有的“内气”只有两种:
一为柔软而有劲者是中气。在应用当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触碰而知……这是中气之用;而中气充沛,凡动皆合乎于阴阳之间,得其中正,这是中气之本。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二是只知刚硬相怼者为横气。平日里,貌似平和待人,拳场上一搭手,全是以硬碰硬。失去了太极拳阴阳平衡之意义。什么“以柔克刚,顺势而为”都已忘记;逞强好胜,咄咄逼人,与人相争寸步不让……此为横气。
如何使横气渐消,中气渐长?惟有去除杂念“心平气静”方可。为什么说“拳家手成横气自平”呢,其中的原因就在这里。中气也好,横气也罢……,这些毕竟是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而能够听得到,感觉的到,甚至能看到的则是“外气”,即喘气。也就是:呼吸!谓之“后天之气”。
只因习武人付出的运动时间要多;运动强度要大,要激烈……。五脏六腑所承受的压力自然就要大。因此不得不练,而且需要刻意地训练。
有些人或者有些拳谚,在讲述“拳与意与气”的关系时,大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大而空”话语。什么面带微笑,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了;什么任督二脉丹田怎么转了;甚至连历朝皇帝、洪荒之力都扯上了……等等,等等。雲山雾罩的啥都聊……。有那么复杂吗?
须知道内家拳所讲的“气”,实属人体之内的“先天之气”,此气只是在娘胎里活跃以供人生长;十月期滿随人出生而消失(据说匿藏于肾脏之间)。
人来到世界上,只能通过口鼻进行呼吸,即是所谓的“后天之气”。而习武之人,只需练好自己的拳,“喘溜道自己的气”,也就可以了。如果想增加“机缘巧合”的机会,来诱发和触动“先天之气”,那就需要刻意的训练;
当“先天之气”被诱发和触碰,就会跃跃欲出……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水火交融气满而溢……。此时习练太极拳的人,也就如同虎之添翼,“内劲”自然也会随“意之所到”而收发自如……。
上图示意:陈氏拳“掩手冲拳”前的预备式。此时,随着吸气,劲已经蓄满;只等“掩手冲拳”时,发劲一呼即出。
下面即是蹬右脚、转腰送胯……意在对方;劲由右脚、胯、腰脊、肩肘晼直达拳面……。
高水平的太极拳套路表演者,随便一张图片(截图亦是),就能看出选手的精气神和实力水平。(此图充满了动态感)
上图示意:陈氏拳的“掩手冲拳”完成式。意在对方,劲达拳面,气一吐而尽;趁旧劲未了新劲将生时;意回转而准备吸气,继续下一个动作……。
以上两张图片,清楚而简单的表达了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一致,同步协调。
在太极拳套路的演练中,随着动作的不断变化,呼吸自始至终地随着调整、配合,保持高度一致、合拍;只要专注于动作和呼吸的一致,攻防意识必在其中。久而久之,意识自会先行,并且会自然而然地“意之所到,气之所到;气之所到,力之所到”。此时,太极拳套路(盘架子)功夫成矣!
此时此刻才会明白:“一气贯通劲充沛,一股中气育浩然;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当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习武人的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身体健康体质增强,待人接物亦会“心平气和”;太极拳套路也是:“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必相承”,才能练一遍,有一遍的功夫,拳艺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在这个层面上,喘气自然顺溜,身体功能与耐力也必然会增长;呼吸必是与动作自然合拍;达到“身心合一”的内外俱修。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便会收到无法理解的巨大成就。
然而“此时劲非彼时劲”,若要出场实战,须千锤百炼,方能“淬火成钢”;“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动则养身,静则养心”,动静结合,形神合一,这正是太极拳术与众不同的地方。
无论是擂台上的比武格斗,还是街头巷尾的混混乱战……,如果一个人能够喘气顺畅,就不会因气短、气促而“血压升高手冰凉”;喘气顺畅必然会劲力顺畅,劲力顺畅就会战斗力倍增,胜卷在握。
还是用一位太极拳前辈在其所著的《太极拳之研究》的书中说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最为贴切:
“吾国古来相传之吐纳、导引诸术,皆呼吸运动也。太极拳实为正呼吸法,亦名深呼吸,动作与呼吸始终一致而不乱,为最高之原则,此种方法非他种方法所同具。”
…………END…………
,##『对武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一起分享和交流国内外的传武动态,以及人物的亲身体验和心路历程……。谢谢大家!』
「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转发。搬运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