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鲜为人知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等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早已鲜为人知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等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首页角色扮演原始传奇官网版更新时间:2024-06-06

古蜀,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字面意思是葵蚕国,蜀地文明自岷江上游冉族和羌族兴起,从原始氏族部落开始,后来发展起来的土著冉族取代了羌族在蜀地的优势统治,兼并了数个其他部落。多族经过长期的部族融合,变为蜀族,并转型成奴隶制国家。蜀国由蜀族人蜀望帝杜宇建立第一个蜀国(鱼凫氏)开始,到蜀王杜芦(开明氏)瓦解,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后人称作古蜀国。

巴蜀之地

蜀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尽管有本民族巴蜀图语这样的文字,但是基本没有破译。“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周武王伐商纣的牧野之战时,蜀人曾经相助。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较早见于蜀汉时期扬雄的《蜀王本纪》,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较详细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在四川盆地长期存在的古国,曾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发展出的文化包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后于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根据越南史*载,其王子后于古代岭南地区创立瓯雒国,但最终被南越国灭亡。

岷江上游

古代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代羌人(语言学上属於藏缅语族)的一个分支。四川西北部茂县的营盘山遗址年代约在前3500年到前3000年。出现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密集的房屋基址及多座人祭坑。

岷江上游岷山山区及其附近区域的史前遗址分布图

宝墩文化

约在前2500年至前1700年的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古蜀文明的古城古国时期,也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时期。

遗址主要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由1996年后发现的新津宝墩村(最大的一个,60万平方米左右,建立的城墙有卵石覆盖)、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等8座史前遗址群组成,相当于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期。

三星堆遗址

建筑城的面积10—60万平方米不等,这些城址大多选择在河流台地上,并沿河流方向平行修筑,各个城址都有高耸的土筑城墙,有的还有宽大的壕沟,城址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也可能与治水有关。房屋建筑以长方形的木(竹)骨泥墙方式修建,有的城址内还发现了大型礼仪性建筑,可能已形成拥有宗教和政治中心的中心聚落。生活生产工具主要使用通体磨制的小型石器,切割和钻孔技术也已被熟练地掌握。陶器以泥条盘筑加慢轮修整,器形富有变化,生产技术已十分先进,人们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

巴蜀图语,又称巴蜀符号巴蜀图形文字,是在四川盆地巴蜀地区出土的文物上发现的一些图形符号。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前后延续长达800年之久。巴蜀图语“就是”古彝文。到目前为止仍没能寻到文字。

巴蜀图形文字

巴蜀符号

按照文献的说法,确实没有文字记载。此前有一种说法,一个名叫尸子的人曾在蜀国著书立说,如果当时没有文字的话就不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并非没有文字,殷墟甲骨文是最好的证明。”

图案

商代晚期,四川流传着一种“巴蜀符号”,但这种符号究竟是不是文字,现还没有定论。

黄金权杖

三星堆出土了世界最早的金杖,基本上学界已经认可其为“权杖”,但上面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到底是文字还是图画,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凿的说法。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文字说”一派的专家已在试图破译,“图画说”一派的专家认为这些单个存在的图案不具文字的特征和研究价值。

祭祀文化——三星堆文化

前1700—前1200年左右成都平原进入三星堆文化时期。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达的青铜文化。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鱼凫朝时期。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蜀国作为长江上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阶段中的强盛时期。

汉砖上的大禹形象

遗址三星堆文化主要体现为三星堆遗址的第二和第三期,位于360万平方米的三星堆古城内。建筑发现了密集的房屋遗迹,众多的祭祀坑、灰坑、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墓地等遗迹现象。生活三星堆遗址已经是一个具有大量财富,有着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娴熟的玉石器加工技术,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文明古国。出土了大量让世人震惊的金器、青铜器、玉石器及象牙等精美器物。这些器物造型奇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个性。

青铜大立人像

代表古蜀文明的三星堆遗址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立人像连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祭祀坑的年代约当商末周初,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诸自然神祗的遗迹。

宝鸡出土铜人像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十二桥文化约在前1200—前600年,三星堆在前1000年左右被废弃,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成都平原的中心,是四川盆地青铜时代中期的一个考古学文化。十二桥文化承袭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着许多新的文化因素,文化范围分布非常广泛。其中金沙遗址是三星堆遗址消亡以后,成都平原上新崛起的一个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是古蜀王国另一个都邑所在,十二桥文化是古蜀文明发展阶段中的又一个辉煌。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杜宇时期。

十二桥文化

遗址十二桥文化以2001年初发现的金沙遗址规模最大,遗存最为丰富,出土文物等级最高,延续的时间最长。现已探明金沙遗址的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主体文化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

建筑华夏族记载中的古蜀第四个时期,杜宇时期的城市有都城郫邑(四川省郫县县城北约二里处,即民间传说中的杜鹃古城)和瞿上两座。金沙遗址内现已发现了大型的建筑基址区、大型的祭祀活动区、一般居住址、墓地等重要遗存。此时期的房屋建筑有干栏式木构建筑和木(竹)骨泥墙建筑两种形式。生活石质生产工具仍然以通体磨制的小型斧、锛、凿为主;盛行尖底陶器;卜甲的多见是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特征。祭祀区内出土了大量与宗教祭祀活动相关的礼仪用器,其面貌与三星堆文化相同或相似。

太阳神鸟金箔饰

金沙·十二桥文化是三星堆文化过渡后的一个时期,和三星堆相比,金沙也曾作为古蜀国的王都繁荣一时。金沙遗址祭祀区分布在摸底河南岸,是一处规模宏大、延续使用了近千年的滨河祭祀场所。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了14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成功地搭建起金沙文明的祭祀体系。同三星堆相比,金沙所出土的祭祀品并没有那么大,似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小范围祭祀活动。器物堆积得虽然拥挤,但并非杂乱无章,像是按照某种次序所排列的。

青铜神树

由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太阳轮(太阳型器)和青铜神树,以及金沙遗址出土的凤凰金箔,表现了古蜀国人民对太阳的崇拜。现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中建有模拟古祭坛。

称谓

古蜀人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土著部落。蜀地文明分为几个时期: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蜀部落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部落。“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

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晚期蜀文化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16年,即开明朝时期,相当于中原春秋时期至秦国占领巴蜀前,是古蜀文明发展中的最后一个高峰——晚期蜀文化时期。建筑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下辖县双流县)。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通道。生活精美的漆木器,巨大的船形棺,极具地域特点的巴蜀式铜兵器,还有至今不能识读的“巴蜀图语”都成为此时期文明发展的代表。商周春秋时期,古蜀王国的疆域北达汉中,南至南中,东至鄂西清江。战国时期,蜀国向北保有汉中,向南深入西南夷,向东据有嘉陵江以东地区,成为中国西南的大国。

巴蜀图语

关于杜宇王朝的疆域,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 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汉中地区自鱼凫王朝以来一直是古蜀王国的北疆,到古蜀杜宇王朝和开明王朝时期依然如此,《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说:“汉中郡,本附庸国,属蜀”,《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说:“周显王之世(公元前368-前321年在位),蜀王有褒、汉之地”,还记载:“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均说明了这个事实。

杜宇王朝疆域

开明王朝的国力比杜宇时期大大增强。《太平寰宇记》卷八六“阆中”下记载:“仙穴山在县东北十里。”《周地图记》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帝登此,因名灵山。”《舆地纪胜》卷一八五亦载:“灵山一名仙穴,在阆中之东十余里宋江上,有古丛帝开明氏鳖令庙存焉。”阆中位于嘉陵江上游、大巴山南侧。《蜀王本纪》则说:“蜀王据有巴蜀之地。”可见开明王朝的东界已越过嘉陵江。在长江一线,开明王曾于公元前377年伐楚,取楚之兹方 (今湖北松滋县),势力远达鄂西清江流域,清江之名即为蜀人所取。

古蜀都国

开明三世时期,蜀王西征青衣羌地。《华阳国志·蜀志》:“(保子)帝攻青衣”。青衣,今四川雅安芦山一带。《舆地纪胜》卷一四七“芦山县”下记其地有“开明王城”,又引旧经说此城是“开明王所筑”,当为保子帝亲征青衣时在当地所设宿卫行帐以及班师后留驻军队的镇所。《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六引《华阳国志》说:“蜀王开明以灵关为前门。”说明保子帝攻略青衣后,今芦山一带成为古蜀王国的西方门户。开明三世国力强盛,又大举向南兴兵,沿岷江南下,征服僚、僰之地。《华阳国志·蜀志》载保子帝“雄张僚、僰”,表明僚、僰之地这时已为古蜀王国所控制,成为蜀之附庸。 僚指夜郎,地当今贵州安顺地区至黔西地区;僰指僰道,地当今四川宜宾到云南昭通地区。据此,蜀疆北达汉中,南抵今四川青神县,西有今四川芦山、天全,东越嘉陵江,而以岷山和南中(今凉山州、宜宾以及云南、贵州)为附庸。由于历代开明王的开疆拓土,到战国时代,古蜀王国疆域“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 ,成为中国西南的强国。

蜀山氏

蜀山氏是一支古老的部族,生活于岷山之中,又称岷山氏。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黄帝之子昌意取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禹会诸侯于涂山,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夏桀十四年,命扁帅师伐岷山氏,岷山氏献二女琬、琰于桀,导致桀不在宠爱妹喜。

蚕丛氏

蚕丛是古蜀国第一位王,《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传说蚕丛是第一个将驯养家蚕的人,蚕丛生活的年代应当远早于周朝,为商代早期蜀部落的首领,蚕丛死后蜀人为其建造石棺椁。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极有可能是蚕丛的形象。

“青铜纵目人面像”

柏灌氏

蚕丛氏的统治长达数百年,取而代之的是柏灌氏,史书中对其记载较少。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由此可知柏灌氏的统治亦维持数百年。

鱼凫氏

继柏灌氏之后,鱼凫氏统治蜀国,《华阳国志》记载鱼凫王田于湔山,古蜀国在鱼凫时期已经进入农耕社会。在三星堆出土的黄金权杖上有鱼鸟图案,颇似鱼凫氏的象征,三星堆古城营建于早商时代,规模如此庞大,极有可能鱼凫王统一蜀地之后所建。三星堆遗址出土了的大量精美青铜器、海贝、象牙。表明此时的古蜀国正处于鼎盛时期,神巫色彩浓厚,且与其他地域文明有着广泛的交流,甲骨文中也多次提到蜀(尚不明确是否指代古蜀国)。商朝晚期,鱼凫氏被来自南方的杜宇氏取代。

鱼凫时期

杜宇王朝

传说杜宇从天而降,其妻名利从江源井中冒出,杜宇带着族人以武力推翻渔凫氏的统治,自立为蜀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庸、蜀、羌等西土八国伐商,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 ,周武王被推举为天子,周朝建立。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册封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于是蜀王率领蜀人从茂汶盆地东迁至广汉平原,在今温江区万春镇报恩建鱼凫城成立蜀国。古蜀国由原始氏族公社制进入封建制社会,鱼凫是封建古蜀国的第一位君王,是为蜀望帝。

杜宇王朝

他年老时把君主位让给同姓族人杜灵。唐代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相传望帝原名杜宇,立荆州一个传说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丞相。当时洪水泛滥,而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长江。隔几年,望帝因他功高,传位于他,自己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

开明王朝

开明氏蜀王杜灵(蜀丛帝)东周春秋时期,古蜀国境内爆发洪水,杜宇任同姓族人杜灵为相,治理洪水。杜灵因出色完成了任务,被部人唤做“鳖灵”。望帝因此在年老时禅位给鳖灵。杜灵成了新的古蜀王,建都郫邑(即今成都郫都区),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

战国水路攻战纹青铜壶(四川博物馆)

剑门关

丛帝之子名万通,号卢帝,卢帝攻打秦国至雍城。卢帝之子称(褒)保子帝,褒子帝西征青衣羌、又向南征服獠人、棘人,使得蜀国的疆域大大扩展,超过了杜宇时代 。公元前451年,秦国进攻古蜀国,夺取战略要地南郑。10年之后,古蜀国又将南郑夺回。公元前387年,秦国再次夺取南郑,同年南郑反复归蜀。公元前377年,蜀伐楚至兹方,楚国修筑扞关来抵御蜀国。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蜀王杜尚(开明九世)派大军灭昔阝、平周二国,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国都位于今昭化区石盘村,辖管原昔阝、平周二国领地),划沔中(汉水上游)与葭萌地为苴国,宣布苴国成立。次年,为方便与藩属国苴国的联系,蜀国迁都成都。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继位,蜀王遣使致贺。

前316年,秦灭蜀吞苴。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战国时期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巴、苴两国苟合,蜀国先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得势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蜀王杜芦(开明十二世)令“五丁力士”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苴侯求救于秦,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收了二国的礼物后,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本蜀论》记载惠文王用计灭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秦惠王任蜀太子为蜀侯,张若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国灭亡。

秦置蜀侯国

前316年10月,秦军灭亡蜀国,贬蜀国为蜀侯国,任命陈庄出任蜀国相国。秦国吞并蜀国以后,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蜀相陈庄*死蜀侯。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甘茂诛*陈庄。

蜀侯国

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秦国公子嬴恽因难以管教,被流放蜀国任蜀地郡守,秦昭王令:“三年不得返秦! ”同年,公子辉在蜀地起兵叛秦,秦将司马错奉命讨伐叛军。诛*嬴辉及其党羽二十七人,平定了蜀地叛乱。蜀国号被废除,正式划入秦郡县制体系。

秦灭古蜀

秦灭蜀后,开明氏蜀国仅存的一位王子杜泮(蜀泮)率部众南逃到交趾(今越南北部),灭掉了文郎国,建立起瓯雒国,自称安阳王朝,持续了一百年后被秦末将领赵佗所灭。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石牛道成为了秦军粮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灭古蜀

古蜀文明主要遗址有三星堆遗址,其位于四川广汉,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时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后期有金沙遗址。其他还包括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回龙洞遗址,瞿上遗址等。

建筑

有学者研究古蜀国的地中意识,认为先秦华夏族文献中所谓"建木"就是古蜀国地中位置的标志。所谓"都广"指的是古蜀国的明堂建筑。地中标志是与古蜀国的明堂位置相关的。从三星堆遗址出土发掘的神坛形象中找到明堂的具体形式,结合位于金沙遗址北面的羊子山土台造型,复原出古蜀明堂。

建木

文学中的蜀国

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此字亦有作:始或乃)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鸟头勺把

李商隐在《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相传望帝原名杜宇,立荆州一个传说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丞相。当时洪水泛滥,而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长江。隔几年,望帝因鳖灵功高,禅位于鳖灵,自己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一说望帝政权被鳖灵所篡,望帝幽愤而死,化作杜鹃鸟。)

蜀秦争锋

秦初居西陲,距蜀较远,文献中未见两国发生交往的记载,至春秋初年秦文公时,始见两国发生经济文化往来。 春秋早期,蜀王开明二世攻秦至雍,这是蜀、秦构兵的最早记录。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开明立,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 。保应作褒,即殷卜辞中的“缶”,地在汉中褒城。保子帝即以褒为名,可见陕南汉中盆地一带,已全部入于蜀的北部版图。

蜀秦争锋

蜀、秦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始于公元前451年,围绕南郑展开长期争夺。

《史记·六国年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左庶长城南郑”,《秦本纪》集解引徐广曰:“一本二十六年城南郑也。”秦以左庶长城南郑,表明秦于此年初取蜀之南郑,并按秦国习俗构筑城池,以防蜀师反攻。秦初取南郑,经营十年,至秦躁公二年(公元前441年),蜀师反攻,收复南郑。《史记·秦本纪》及《六国年表·秦表》均记载此年“南郑反”,表明秦复失南郑于蜀。此后数十年间,由于秦与三晋再开战端,加之秦内部有乱,故与蜀无大战事。

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再度出师,“伐蜀,取南郑” 。蜀师迅速组织反攻,于当年一举再复南郑。《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

褒汉之地

蜀、秦南郑之役,历时65年,终以古蜀王国胜利而告终。此役的胜利,还对稍后(公元前361年)楚国占领汉中以东并企图进一步攻略汉中西部起到遏制作用,使楚不得不由汉中以东折而向南,兵锋指向巴、黔中。这说明,公元前4世纪前半叶蜀对南郑的固守,对于巴、蜀、楚、秦之间战争局势的变化起到了明显的影响。

蜀苴两国的恩怨

苴国跟蜀国更有渊源,大部分史料都记载,开明氏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由此苴国君主也姓杜,对蜀国称臣,为苴侯。后来蜀苴关系恶化也未曾称王,因为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代管苴国。

在当时有自己的一块国土,苴侯还是很高兴赴任的。而且不负所望,领土有所扩张。

蜀苴两国恩怨

开明十一世时,时任苴侯要求被纳的贡和税日益频繁,苴侯觉得做的这汉中侯窝囊,于是在巴国的拉拢下多次联合抗蜀,交到蜀国的贡和税也少了,这下子惹恼了蜀国,但碍于苴国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苴侯是同宗族人,蜀王十一世只是派人回应了句“往后若有秦兵至,自退之”(就是说“以后要是有秦军来攻打苴国,你自己想法子退兵”)。自此,苴侯一度中断了与同宗蜀国的来往。

巴蜀之战

川东长江一线原为蜀国的势力范围,《史记·六国年表·楚表》载:“蜀伐我兹方”。《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滋方,于是楚为捍关以拒之”。正义引《古今地名》云:“荆州松滋县,古鸠兹地,即楚兹方是也”。松滋,今县,在今湖北宜都东南,距之楚之郢都的直线距离不过百余公里。“捍关”,集解云:“李熊说公孙述曰:东守巴郡,距捍关之口。”索隐亦云:“《郡国志》巴郡鱼复县有捍关。”据此,此捍关在今重庆市以东奉节县。楚肃王四年,时值吴起变法失败以后,蜀于是挥师东下长驱直入楚腹地,蜀大军能出三峡,进军清江口之东,说明在川东长江之地可以畅通无阻。《太平寰宇记》在清江下载:“磨嵯山本在黔州界,极高,蛮依为巢穴,颇为边患。蜀王击之,屡获神助,故所在祀之。”徐中舒先生在《论巴蜀文化》中说此虽出自传说,但清江原为蜀地,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清江”之名,就是蜀人给其命名的,因此,巴在巫夔以西的五郡,战国前必然也是蜀的旧壤。

汉水流域

春秋末战国初巴国从汉水流域进入长江上游地区后,西与蜀国为邻,先后在长江和嘉陵江一线建了五座都城,即有名的巴子五都, 由此引致“巴蜀世战争” 。

蜀王杜芦(开明十二世)时,巴国被楚国的侵略弄得很头疼,于是把移居目标定在了西邻的蜀国,蜀巴两国的交战很频繁,蜀国由于开明十一世起国力渐衰,十二世蜀王杜芦准备集中力量打败巴国以振奋蜀国人心,于是有了巴蜀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苴国在这次战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国一边,不过为了不与蜀国撕破脸皮,只派了一队为巴国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芦早得到苴巴合流的消息,于是秘密差由蜀军差老弱兵做诱饵,引巴军主力深入,然后顷巢围剿,战役以蜀大获全胜,斩敌大将告终。

秦国张仪的石牛计

秦惠王垂涎蜀国富饶,欲派兵攻打,但秦将对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张仪出谋制作五头石牛,将黄金镶在牛尾下,由其子张若护送给苴国,苴侯高兴的承诺愿助秦国借道伐蜀,张若又到苴蜀边界向人们大肆宣传说”秦惠王愿与苴国结秦晋之好,送给苴国了五头石牛。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这是秦国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还有灵性,晚上会偷偷的吃草,吃饱了也会拉屎,但它们拉的屎是黄金“。

石牛计

蜀王杜芦是一位在年轻气盛的君王,但有时候气盛太过了也未免是好事,击退巴国来犯军队的他,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几辈为什么要建苴国,他更忘了上一辈为什么对苴侯忍气不发,他没有思考,或许没想去思考,也没想听廷上百官对他的进谏,他令五组劳工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另外要夺来秦惠王送给苴侯的五头能拉黄金屎的石牛。

苴国连累了蜀与巴

张若在苴国关注着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修拓进展,终于等到蜀王杜芦亲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组劳工)引路攻打苴国,这条路就是后来的蜀道。苴侯急忙请张若回秦国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还是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攻打蜀国。苴侯为表诚意大开城门,秦兵蜂拥而入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

蜀、苴二国同年灭亡。苴侯或许不记得春秋时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

假道伐虢

就这样,刚吃了蜀国败仗而元气未复的巴国被秦军势力包围,秦惠王嬴驷采纳司马错“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的建议,同年时隔两月后灭亡巴国。之后屯兵江州城(今重庆),一步步向东蚕食楚国。由此我们也大概可看出中原六国为何全被灭国的原因了。正如所言,多年后中原六国也是这样相互残*共同衰弱,秦国独做大。
考古发现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在距今约4500年~37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宝墩文化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在大约800年中,宝墩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一块富饶之地,重建家园。“如果不是特别紧迫与特殊的原因,或许宝墩人将会继续着他们平静的日子。然而,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考古证实,一股外力冲破了这种沉寂,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距今3200年左右,盛极一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其衰落的原因困扰着考古学界。

器皿

“新的历史时期”,始于约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进入成都平原。这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发生巨变,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1986年夏天,震惊世界的两个埋藏坑被发现,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种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对于两个坑的年代与性质尚存争议,然而,文物所折射出来的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

商代晚期

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繁荣数百载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时化为废墟。“考古发现,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用龟甲占卜的习俗也是三星堆没有的现象。

三星堆都城被废弃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三星堆都城为何被废弃?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外族入侵,还是政局变化?

尖底杯等曾在商代早、中期大量流行于鄂西地区,是早期巴人所使用的典型陶器,而用龟甲占卜也是巴人的习俗。

三星堆博物

三星堆文化最强盛时,东达鄂(湖北)西地区,不过中心仍然在成都平原,川东长江沿岸和鄂西地区的势力很弱。此时的鄂西,一支以使用尖底杯和圜底釜为代表的文化发展壮大,他们盛行占卜,这就是早期的巴人。渐渐地,巴人将三星堆的势力挤出了鄂西地区。在三星堆文化末期,不知何故,巴人突然放弃了鄂西这块生长已久的故土,沿长江举族西迁,占据了川东……

“金沙林遗址”的发现

三星堆后,古蜀国都邑迁往何方?“金沙林遗址”的发现,使得答案浮出水面。三星堆都城废弃后,古蜀国的都邑到底迁至何处?

2001年2月8日,玉琮、玉璧、玉璋、玉戈、石人、金箔、青铜器和大量的牙等文物的发现令考古人员激动不已。

金沙林遗址

“这绝对不是一般性的聚落。从已经出土的大量用于祭祀的礼器分析,只有古蜀的都邑才配得上”,并将这一遗址命名为“金沙村遗址”,并对其开展了慎重的调查。历时2年多的艰苦发掘,大量的前所未有的文物、遗迹被揭露出来。遗址的规模更是超出人们的想象,目前能确认的就已超过4平方公里。在这4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不相连属的居住区、墓地以及中心的宗教祭祀活动区。商代晚期至西周的古蜀都邑下落终于浮出水面。

船棺葬

船棺葬,是战国时期巴人和蜀人特有的葬俗。揭开船棺葬,蜀国王室成员大多夭亡……

经历了三星堆、金沙的辉煌,历史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最具有特征的葬具是船棺。所谓船棺,即将整木先锯去约三分之一,然后雕凿成独木舟形,作为葬具,尸体及随葬品均装殓其中。这种船棺一般都是竖穴土坑中单棺或双棺,长度多在5米左右。

1954年,这种独特的船棺最早被发现。而后,在四川陆陆续续发现了大量这样的墓葬。这是战国时期巴人和蜀人特有的一种葬俗。

船棺葬遗址

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规模的船棺葬是于2000年7月意外发现的,这是战国早期蜀王家族的墓葬,墓坑有30.5米长,20.3米宽,在同一墓坑内放着30多具用楠木做成的棺木。最长的一具有18.8米,大的船棺是用直径达1.5米左右,生长了上千年的楠木制成。船棺墓中,共出土了30余个个体的人骨,据初步鉴定,有男有女。然而,让考古人员深感困惑的是,“墓主人年龄普遍偏小,除了2位女性约35岁,2位男性在30岁左右外,其余大多在15~20岁之间,还有未成年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