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武侠开山祖师胡金铨被世界影坛关注和认可的代表作,是1970年的《侠女》。
但它走上海外传播的历程纯属无奈。1970年和1971年,耗资2000万台币,拍了四年才*青的《侠女》被分拆为上下两部上映,却在商业上惨遭失利。
为挽救票房损失,1974年,在法国影评人休伯特·尼尔格瑞(Hubert Niogret)的经济支持下,胡金铨向联邦电影公司购得《侠女》的欧美版权并重新剪辑,将上下两部编为三小时时长的单部影片。
此后,武侠巨制《侠女》(英文名A Touch of Zen,意译为「一缕禅机」)进入1975年戛纳电影节的竞赛作品名单,最终斩获「高等技术委员会大奖」,引起世界影坛的广泛关注。
1978年,英国《国际电影指南》(International Film Guide)将胡金铨列入「世界五大导演」之一。1987年,胡金铨被《时代周刊》(Time)评为「国际最杰出五十位电影导演」之一。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侠女》。
然而,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对不了解故事文化背景的普通观众来说,《侠女》无论在剧情还是伦理观上,欣赏和理解的门槛都不低。
为什么男主顾省斋显得那么弱势?为什么侠女杨慧贞一直面瘫脸?他俩为什么猝不及防就玩野合?慧圆大师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肯直接帮忙?胡金铨的各种布景背后有什么寓意?儒者、侠女、佛家,三者对于本片构建的故事格局而言,各自是怎样的角色站位?
聊斋 明史《侠女》的故事框架改编自《聊斋志异》。
与大部分观众理解不同的是,聊斋里并不只有妖魔鬼怪唱主角的故事,其中也有不少人间侠义传奇。《侠女》是其中之一。
在原作里,侠女父亲官居司马,后遭仇人陷害被抄家业。侠女带着老母亲逃生,隐姓埋名。因为顾生对她有恩,她默默为顾生产下一子,又静悄悄地完成报仇雪恨,然后将孩子托给顾家,就如神仙般消失了。
蒲松龄对于侠义的崇拜是显而易见的。在《聊斋志异》里,不管是什么人鬼神妖仙怪,都会聚焦于其舍身取义的侠义情怀。
于是,这种兼具故事性和猎奇感,蕴含侠义内涵的故事,就成了极好的电影故事素材。
胡金铨这部《侠女》虽然故事框架改编自聊斋,却将剧情做了大幅重塑,给剧中人注入了各自身份和历史背景,让片中每个人物都有了更清晰的历史和形象坐标。
故事历史背景依然定格在了胡金铨导演最为热衷的明朝。天启年间,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被杖毙的左副都御史杨涟之女杨慧贞(徐枫饰),在传闻闹鬼的靖虏屯堡中躲居。
隔壁住着书生顾省斋(石隽饰)和其老母。顾生靠卖字鬻画维生,拒绝科举功名,以诸葛亮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自明心志。
东厂为赶尽*绝,四处寻找杨女和其同僚。顾省斋与杨慧贞有了一夜情缘后,顾生以智巧机关和鬼神传言,协助杨女击溃夜间来袭的东厂人马。
翌日,顾生见遍地尸野,杨慧贞已离此他去。顾生为情缘循迹追寻,杨女避见而托僧人交付一子,表明已决心遁入空门。
慧圆法师(乔宏饰)以其俗缘未尽,嘱其和同僚石问樵(石鹰饰)将军下山营救顾生父子,与东厂*手交锋对决。搏斗即将败落之际,慧圆赶到,让恶人伏法同时他也因此牺牲,圆寂入圣。
全片中,徐枫白鹰等四人竹林激战的场面最为经典。
据胡金铨介绍,在剪接影片时,他首创了以短镜头画面的快速衔接来推演剧情的手法,营造出在螺旋空间中飞跃的震撼视觉和临场感。
也因为这段戏,《侠女》拿下了戛纳「高等技术委员会大奖」。
三重叙事,寓情于景在《胡金铨电影的形式与结构》一文中,英国影评人托尼·雷恩将时长近三小时的《侠女》划分成三个部分,并以「历史式社会写实主义」、「政治惊险片和鬼故事」、「形而上的斗争」为主题顺序描述。
从写实探秘,到党争恶斗,再到禅机引渡,对应三位主角儒、侠、佛三重视角,完成了从此岸到彼岸,从个人到政治到宗教的虚实相接的过程。
电影一开始,是以顾生为核心的儒家视角。顾省斋信奉的儒家处世之道,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所以,不管家境如何贫寒,老母亲怎么数落,他都自语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连他家匾额上,写的也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顾生以诸葛亮为标杆,意味深长。在媒体采访中,胡金铨也表示:
「诸葛亮隐居的草堂中,就挂着这幅字。刘备看到这幅字后,就肯定诸葛亮是一条卧龙,即隐藏于山野中的大人物。」
所以,不考科举,并不意味着顾生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真的没有野心。这也为后来顾生运用兵法策略帮助杨慧贞击溃东厂众人埋下了伏笔。
而杨女作为侠女的定位,其实是连接儒家的入世和佛家的出世的纽带。身为忠良之后的杨慧贞个性刚直冷峻,大仇未报她其实也无心男女私情,所以一直对人都一脸面瘫。但道义恩情所在,她也不能不报顾家之恩。
因为顾母一直期望儿子娶妻生子延续香火,于是杨慧贞权衡再三,决定为顾生产子来报恩,这才有了片中让所有观众都感到猝不及防的那段私会野合。
在传统中国美学里,对美作符号化的写意描绘,寓情于景以景言情的手法非常常见。鸿雁传书、丁香结愁、梅花高洁、翠竹坚韧,铁马秋风杏花春雨……都是古人对美的寄托和隐喻。
为制造意境,拍好顾生和侠女庭院私会这段戏,据说胡金铨是生生等着芦苇长高了才开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就是蒹葭。花好月圆夜,芦苇掩映中,侠女弹唱着李白的《月下独酌》。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言外之意就是:「我要跟你一起睡,我要给你生孩子,然后我们各走各路,不用相爱」。
然后雷雨阵阵,寓意云雨之情;雨后睡莲,寓意喜结连理。用最传统的隐喻手法,不着痕迹地将剧情优雅写意地寄托表白。
对顾省斋而言,虽有男女之情在,但为忠良之后谋划复仇方案,其实也是一种实现自我抱负的方式。于是,文人卷入了朝廷党争的漩涡,民间义士与阉党宦官展开恶斗。
在帮助杨慧贞完成靖虏屯堡的血腥复仇之后,电影非常荒诞浮夸地拍了一长段顾生在一片破败景色中狂奔大笑,随后眼见尸横遍野,笑眼瞬间变为恐惧,转而惊慌失措地四处找寻侠女的镜头。
可见此事对顾生作为儒家施展抱负,其实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而抱负施展带来的血肉代价,也是这个文弱书生始料未及。
此岸到彼岸,经典东方美学建构而后一个钟头关于宗教和哲学思考的引入,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最是难捱。但这其实也是胡金铨对本片最大的野心所在。
佛家信奉出世,大部分时候扮演的是世俗冲突的旁观者。所以不管世人如何厮*,他们只会在血流成河之后出现并无差别收敛超度。而慧圆大师虽然身负绝技武艺高强,却拒绝入世帮助杨慧贞,只在背后为其庇护,教其武功护身,劝其放手皈依佛门。
但不涉入世事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用武力。相反,电影最后那段以武止戈,或许也是慧圆大师最终修成正果圆寂入圣,立地成佛的原因。
对于禅意的描绘和烘托,胡金铨则运用了更多的光影来营造氛围。片中慧圆高僧流金血后自带「佛光」的戏,胡金铨足足等了7天,才终于等到太阳正好落在演员身后。
在佛光映衬下,大师如同救世神佛一般盘坐于山峰之上,一手遥指西天,似乎在为杨家众人指引方向——人间侠义虽然正气难得,但佛家却能超脱生死,度化世人走向彼岸终极世界。
胡金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融入电影,建构了独一无二的东方美学经典之作。可以说,时至今日,谈及所谓「文化自信」,跟半个世纪前的这些电影作品相比,我们早已差之千里。
胡金铨式武侠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历史、戏剧、绘画、舞蹈等多重民族文化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的大逻辑之下,将诸多要素交融,构建出独特的东方审美范例。
可惜的是,这种难得的东方审美,这种浓郁的古典印记,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可能都太难懂了。
- THE END -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