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莱亚诺诞辰80周年|他希望用文学打破人们对南美洲的偏见

加莱亚诺诞辰80周年|他希望用文学打破人们对南美洲的偏见

首页角色扮演战斗天后杀戮机甲更新时间:2024-07-29

宗城

“我的生命存在于我已经写就或即将撰写的书中。”

——加莱亚诺

加莱亚诺说:“时间之风迟早会抹去一切足迹。”但书会持续得久一点。

他离开于2015年,短暂的喧嚣纪念后复归平静。相比于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聂鲁达等引进国内更早、声名显著的南美作家,加莱亚诺在中国并不那么出名,人们不了解他作为反抗者的一生,也没读过几部他写的作品,即便是文学爱好者,多数人对加莱亚诺的了解也仅限于一笔带过。但加莱亚诺又是一位很丰富的作家,他参加革命,做过流亡者,深入中下阶层各行各业,一生为左翼平民文学著书立说,在南美洲,加莱亚诺是一个有鲁迅气质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不回避政治,像冷枪一样投掷于禁区深处。例如在文集《拥抱之书》中,加莱亚诺就通过191篇文章,掷地有声地揭露了拉美军事独裁政府的血腥一面,把那些被掩埋的历史重新打捞出来。

加莱亚诺

在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时日之子》中,加莱亚诺更进一步,用民族志、非虚构和散文结合的形式,照亮历史洞穴中不为人知的角落。据这本书的编辑统计,书中至少出现了这些与军事独裁政府有关的案例:

“在流亡中去世的诗人,无法知道半个世纪后祖国为其恢复国籍;士兵*戮人民,而正直的妓女们拒绝为其服务;企图审判上帝的法庭,将一本圣经放在被告席上,并最终以对天空开枪作为“行刑”;受军事组织保护的公司,用枪击溃了工人的罢工,而死去工人的抚恤金却一分都没有给到家人手中……”

他们的一生,被政治画上分界线。曾经幸福的人,被迫走上流亡道路。曾经举杯共饮的朋友,政变后天人两隔……

如今,当人们提起南美文学,人们往往会记起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波拉尼奥这一个个璀璨的名字,但和他们同时代的加莱亚诺,却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土中,偶尔被一些文学拥趸和左翼青年提起,说到作家最有名的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加莱亚诺是作家的母性,1959年底,他用这个名字(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开始写小说,从此名声大噪,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声音。他凭借《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享誉全球,也因为他的入狱、流亡经历,被归入拉丁美洲流亡文学地图的谱系中,在这个谱系里的,还有书写流亡诗人的波拉尼奥、以革命同志为主角的普伊格。

作为一位旗帜鲜明的左翼文学家,加莱亚诺警惕垄断的资本,他的左翼立场令他对一切可能的垄断(包括权力主导的专制)保持距离。可他又清楚地意识到世界的趋势,在一个左翼浪潮被挫败、新自由主义秩序正蓬勃发展的年代,加莱亚诺注定是悲观的,他写革命者,写革命家如何成为独裁者,忠实乃至有些顽固不化地书写拉丁美洲的阴影和血雾,背后都是对“平等”的一种朴素热情。如果平等已无望,就在文学中实现平等。如果反抗被消解,就在文字里继续反抗。

他曾写过一本《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那是一本写给反抗者的书,更是加莱亚诺献给阴影里的人的一份深情回望。加莱亚诺内心是有一个故乡的,但这个故乡指的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乌拉圭蒙得维的亚,而是一个精神意义上,抗争者的故乡,那是一片热血丰饶之地,也是爱与黑暗交织的流亡之都。在独裁者上台的年代,很多学者、知识分子、自由撰稿人流亡到了蒙德维的亚,这对加莱亚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促使他成为一位富有行动热情的左翼文学家,在这一点上,他的书写可以和波拉尼奥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对读。所谓地球最后的夜晚,既是理想错付后无家可归的荒芜,也是末日之前仍可仰望星空的温柔,最后的夜晚,老年人踏入火焰,年轻人怒斥黑暗,曾经分离的朋友,在篝火旁重温旧梦。

如同《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中译版编辑赵芳所说:“他写易朽的人,他们燃烧时流汗,恐惧时颤抖,彷徨时沉默,被欺骗时流泪,被夺去爱与生命前呼喊着要再活一次。他写他们抗衡毁坏的能力,追逐快乐的无畏……公鸽子在舞会上死去,母鸽子把悲恸留给明早,因为在无边的哀泣来临前,必须让生命尽欢。这些像朝霞和夕阳一般明艳的故事,歌咏着最粘稠的生之依恋,也是死而复生的庄重寓言。”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

我很喜欢《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的一则短故事:《为什么鸽子在破晓时分哭泣》:一只公鸽子和母鸽子去舞会跳舞。在一场打斗中公鸽子被*死了,有人想害他。舞会美轮美奂,母鸽子不想停止享受,她说:“今晚我要唱歌,明天早上我会哭泣。”这句话可以浓缩《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一个用温柔诉说残酷的故事。加莱亚诺“倚着炉灶里炭火微弱的热度,讲出关于悲恸灵魂与屠戮的故事”,这些故事有长有短,有诙谐也有诡异,有很多故事,简单一句话,是一个人生命的一座山。绑架、行凶、酷刑、暗*,但更让人绝望的不是这些,而是曾经拥戴的理想主义英雄,在得势后成为变本加厉鞭笞民众的恶龙。比如加莱亚诺对庇隆主义的反思。这让他不仅仅是一位空有一腔热血的左翼青年,而是一位成熟但不改批判立场的文学家。

为人所知的是,他不仅写小说,也是个狂热的足球迷。每届世界杯,加莱亚诺的足球评论都会被引用。他怀念1950年,来自乌拉圭的斯基亚菲诺成为民族英雄的那年世界杯决赛。面对强大的巴西,根据当时的赛制,他们必须获胜才能捧杯,而巴西只需打平即可夺冠。在马拉卡纳球场20万人的呐喊声中,乌拉圭早早落后,巴西球迷已经准备好庆祝,可斯基亚菲诺却挺身而出,他在第66分钟头球扳平,拯救了乌拉圭。11分钟后,他的队友吉吉亚又打进反超进球,帮助乌拉圭在巴西人的眼皮底下捧起世界杯!

加莱亚诺喜欢那时的足球,原始、灵动、崇尚自由。作为一个南美老左派,他认为今天的足球已简化为一种职业,屈服于资本与政治之下,没有了游戏的乐趣。他在《足球往事》中调侃道:“大家都在退守,几乎没有人突前。他们筑成一座中国式钢铁长城,守卫着己方大门,只有一名‘平原游击队员’在前场游弋,伺机反击。”出于对自由与才华的迷恋,他热爱克鲁伊夫、马拉多纳、济科式的华丽缱绻,鄙夷西蒙尼、穆里尼奥式的实用至上。但现实往往不如他所愿。

他写足球,也写政治,在他的《拥抱之书》里有一个细节:

“六年以后,与恐惧对抗的左派赢得了智利大选。‘我们不允许……’亨利·基辛格警告道。

一千天后,一场军事暴动轰炸了政府宫,把萨尔瓦多·阿连德推向了死亡,对更多的人执行了枪决,并用谋*民主的方式拯救了民主。在圣地亚哥市,足球场变成了监狱。成千上万名犯人坐在观礼台上,等待着命运的决断。一个戴风帽的人在台阶上走着。没人能看到他的脸,他却能看到所有人的脸。子弹从他眼中射出,这个戴风帽的人是个社会主义的叛徒,他走一会儿便停下来用手一指。

那些被他指到的人、他曾经的伙伴走向了严刑拷打或死亡。

士兵把那个人捆走了,他的脖子上拴着一根粗绳。

‘这个戴风帽的人看上去像条狗。’犯人们说。

‘但他不是狗。’狗说。”

在《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中,加莱亚诺续写了悲剧,他惋惜道:“所有这些都不在了。”贫民棚房被拆掉,穷人被遮蔽在远离游客的地方,城市中的许多神则跟着走了,亚当·斯密和墨索里尼结合在了一起。他所警惕的,是自由主义经济家和法西斯政客的合流,达成一种更隐蔽却更专制的管理模式。

加莱亚诺的担忧有其历史背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为了阻止智利等国的左翼政权发展,美国开始支持一批鼓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他们多数由米尔顿·弗里德曼领导,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学习),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合作,为南美多国的军政府提供经济策略。以阿连德政府被推翻、军政府上台为代表,南美出现了一股独裁军人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结合的潮流,与此同时大批同情左翼的学者、知识分子被抓、被监禁、被枪*,加莱亚诺和波拉尼奥同情这些流亡者。

《加莱亚诺传》

所以,书中一篇短文是这样开头的:“只有价格是自由的。在我们的土地上,亚当· 斯密需要墨索里尼。自由投资,自由价格,自由兑换……危机年代,难道不就是自由派变保守派,保守派变法西斯吗?”

然后,他写下了一个隐喻:

一个政治家、经济学家在《国家》周刊上写道,经济不是中立的,技术也不是,两周后他在华盛顿街头被炸死了。

加莱亚诺希望用文学打破人们对南美洲的偏见。长期以来,在以欧美为主导的文学叙事里,南美是一片野蛮的、神秘的甚至充满混乱的土地。有一次《花花公子》采访马尔克斯,马尔克斯就提到:“五十年代有一次去欧洲旅行,有人就问他:‘你怎么能居住在人们出于政治原因而彼此残*的南美洲那些野蛮国度里呢?’马尔克斯觉得愤怒,他曾回击道:“我们那些国家只有一百七十年的历史;欧洲国家比这古老得多了,经历的残暴时期远多于我们拉丁美洲正在经历的。如今在他们看来我们是野蛮的!我们从未发生过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野蛮革命!瑞士人——自认为是伟大的和平主义者的干酪制造者——是中世纪欧洲最为血腥的雇佣兵!”

和马尔克斯一样,加莱亚诺也在文学中复活自己生活过的南美,一个不只有混乱和*动,也富有人情味和生命气息的地方。加莱亚诺对革命友谊的书写,对那些用生命投入一份事业的南美理想主义者的描绘,让南美洲在它笔下呈现出浪漫的生机,在加莱亚诺的文学里,南美不是欧洲中心论的附庸,南美的文学趣味也不跟随欧洲人、美国人的趣味流动,南美根据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学趣味,一种扎根在历史深处、与殖民和反殖民、现代化和反思现代相伴相随的文学主张。在这里文学不是远离现实政治的乌托邦,文学的性格恰恰是在现实政治中熔炼。如果说博尔赫斯象征着一种逍遥的美学,加莱亚诺则代表着南美的另一面——对苦难和革命毫不回避的冷峻书写。

因此,如果要深入南美文学,既可以去读鼎鼎大名的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也不妨走进加莱亚诺的文学世界。在那里你会读到一代人的抗争与挫折,也能领略南美文学扎根于平民主义的一面。作为平民文学的倡导者,加莱亚诺无愧于“拉丁美洲的良心”这一称谓,很多时候,在面对并不人道的事情时,舆论保持了近乎愚蠢的沉默,而这时,“站在人这一边”抗争的声音显得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张亮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