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转发了“锦鲤”,然后呢?

我们转发了“锦鲤”,然后呢?

首页角色扮演转发这只锦鲤更新时间:2024-04-27

“转发这个杨超越,你也可以划水躺赢”、“转发这个信小呆,你也能一夜暴富”……在这个时代,想必大家都对“网络锦鲤”并不陌生吧。互联网上掀起的一阵又一阵“锦鲤热”背后,只是一场盛大的网络狂欢吗?我们都转发了“网络锦鲤”,然后我们又会怎么做呢?相信这篇文章,会对你有所启发!

研究背景:互联网时代下的“锦鲤热”

转眼间,我们已经进入到了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了。这意味着考试、年度考核等等各式各样的deadline就在眼前,也意味着又有大批大批的人开始反思自己这一年的所得所失,然后仰天长叹:我怎么还没有脱单?今年的六级能不能过?我这个贫穷大学生距离一夜暴富还有多久?

这些并不是我们随口胡诌的哦,大家的心声可都是明明表白写在社交平台上的呢:


最近,我们的朋友圈、微博都被类似的消息小小地刷了一下屏。但我们会发现,其实这类消息并非第一次出现了。相信以下的一些图片,大家都不陌生:




这些图片虽然内容不一,但本质上都是“网络锦鲤”这一网络模因的形态衍生。

最初,锦鲤被称为"好运鱼"、"风水鱼"、"水中活宝石"、"观赏鱼之王"。锦鲤因为色彩绚烂,如水中牡丹,所以又称“富贵鱼”、“贵族鱼”。锦鲤被视为和平、友谊的象征,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寓意吉祥欢乐、繁荣幸福,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锦鲤是一种高品质、高品味的观赏鱼,寓意象征“富贵、吉祥、健康和幸福”。而在互联网时代,锦鲤也是一种好运气的符号。转发锦鲤,是人们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一种行为,在如今更是常见的社交网络现象。

我们还观察到,“锦鲤”这一网络模因的具体形态也具有一个演变过程。从最初的锦鲤图,到后来其形象的合理延伸(如因事件走红的明星/素人、神奇的自然现象、加特效的图片),到了现在,甚至是一句话、一张简单的截图就可以成为人们口中的“网络锦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网络的传播过程中,“网络锦鲤”的形象越发丰富、简化。

“网络锦鲤”作为2018年的十大网络用语之一,在我们的互联网生活中出场率也是十分的高。像微博认证的知名星座命理博主“锦鲤大王”,现在已经有两千万粉丝。它最早的一条“锦鲤”相关微博,转发数量已经有一百多万,且转发数量每天都在增加。再结合我们身边的一些转发“锦鲤”的行为,我们决定对其转发网络“锦鲤”后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探讨分析。


研究概述

研究方向:在我们搜索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许多关于转发“锦鲤”原因分析的研究。而且,我们发现前人着力于关注人们转发“锦鲤”时心理,而对转发“锦鲤”之后的行为、心理分析相对较少。在了解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着力于分析人们在转发后的归因心理和后续行为。

研究对象: 大学生是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最主要人群,而且我们的问题起源于身边大学生的转发行为,我们也该群体转发“锦鲤”后的行为、心理感到好奇。因此,我们的调查对象锁定在校大学生。

研究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大学生转发网络“锦鲤”及其后续一系列心理、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转发网络“锦鲤”这个行为。


行为解读:以自制视频《当锦鲤来敲门》为例

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转发“锦鲤”后的一系列行为和心理进行探讨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份专门的问卷。我们将配合自制视频《当锦鲤来敲门》的内容,结合相关理论展开分析。

QUESTION1:我为什么转发“锦鲤”/转发“锦鲤”时我在想什么?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家在转发“锦鲤”时的目的和转发心理是存在差异的。在我们收集到的数据中,为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内容而转发“锦鲤”的人占大多数,就像自制视频中为了考试而转发的“艾雪希”以及为了爱情而转发的“裘人爱”。这也是符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需求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是为了概率型抽奖而转发,或是在转发时无明确目的的。在视频中就体现为了抽得游戏小卡的“游喜迷”和在室友催促下才匆匆转发的“吴所卫”。

(视频中的主要角色及其对应的转发目的与心理)



(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

QUESTION2:当我们转发锦鲤愿望实现后,我们如何进行归因?

韦纳归因理论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在1974年提出的韦纳归因理论,他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因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其他影响因素。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个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维度之内:①外部的/内部的、②稳定的/不稳定的、③可控的/不可控的

在这次的问题探讨中,我们主要从外部与内部归因这个维度进行分析。什么是外归因呢?其实就是当我们评价一件事的结果时,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它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同理,内归因则是更倾向于认为这件事和自身个人因素有着更大的关系。

在我们的前期问卷调研中,我们也设置了相关的问题来探讨愿望实现与转发行为的相关性。最后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转发锦鲤且愿望实现之后,有接近六成的人都认为和锦鲤没有多大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推断出大部分人可能会更倾向于内归因。这也符合心理学上“人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进行内归因”的规律。

视频中的艾雪希就是一个典例。即便是自己亲口承认“转完锦鲤后做Pre是顺利了那么点”,但心里依旧认为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因此,网络锦鲤这一模因对以艾雪希为代表的内归因群体产生的影响较小,他们在意的更多是自我价值,并且注重对其自我价值的保护,而与此同时,内归因的这一行为便达到了使其提高个人自信、自尊的作用。

但视频中的裘仁爱则是认为愿望的实现与锦鲤的转发有着紧密的关系。以她为代表的一类人,则体现的是一种外归因心理,外界环境是影响他们归因的因素之一。而且,在如今这个网络锦鲤疯传和现有的“锦鲤还愿”的现象下,他们的外归因心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QUESTION3:转发后愿望的实现与否会影响我们的二次转发吗?

就如同人们经常去寺庙祈福一般,大多数转发锦鲤的人都抱着希望愿望实现的美好愿景。假如愿望实现了,第二次的转发行为在逻辑上自然是解释的通,但倘若是愿望没有实现,人们还会二次转发网络锦鲤吗?

针对我们心中的这一疑惑,我们在回收问卷的数据中找到了答案。数据显示,无论愿望实现与否,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二次转发。而这都可以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来解释。



斯金纳强化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次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像视频中愿望实现的裘仁爱,因为她在转发锦鲤后拥有了和学长甜甜的爱情和微博抽奖抽中了口红,这让她转发锦鲤这一行为获得了有利刺激, “尝到甜头”的她,以后会不断重复强化转发锦鲤的行为,甚至于沉浸其中。

但为什么愿望没有实现的人也会选择二次转发呢?其实对于他们而言,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得到有利刺激,但他们通过别人的情况间接性接收到了这个信息。而且,大部分转发者都抱有“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再加上现在网络上充斥的各种“还愿”现象,这都加剧了他们相信“愿望实现”依旧存在的潜意识。除此之外,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而言,不同于以往要奔波前往寺庙,如今网络转发成本低,仅需点点鼠标或滑动屏幕就能转发,也对人们重复转发锦鲤这一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QUESTION4:既然愿望实现和转发锦鲤没有关系,我们为什么还会继续转发?


对我们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即便是在大部分人都认为愿望实现和转发锦鲤没有关联性的前提下,他们还是会选择继续转发。对于这一矛盾,我们将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进行解释。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他指出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矛盾,并且当出现不一致时产生的认知不和谐的感觉就是认知失调。与此同时,认知失调还会导致心里紧张。而个体为了解除内心的紧张感,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努力恢复平衡。

否认锦鲤的作用但依旧继续转发,实则是一种认知失调的表现。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举个例子来说明:

一个本来不是很相信锦鲤的人,因为身边的朋友都在转发锦鲤,并且怂恿他也一起参与,他很有可能为了不拂朋友面子,或者是不让别人排斥自己,也跟着一起转发。深究来说,这其实也算是一种跟风从众。但即便是这个人内心意识到了,他也有可能不愿意承认。“跟风从众”的标签会让他十分的不舒服。于是为了协调他做了“跟风从众”的行为与他不愿意承认这一行为带有“跟风从众”属性的矛盾,他可能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观念,驳回从前觉得锦鲤没用的认知,继而认为锦鲤有用来获得行为与认知上的平衡。


不相信锦鲤,但还在转发


QUESTION5:“锦鲤本鲤”和“欧皇”,真的存在吗?

“锦鲤本鲤”、和“欧皇”主要指的是那些运气爆棚的人。随着网络上转发抽奖的发展,网络也哺育了一批批的“锦鲤本鲤”和“欧皇”,甚至在他们背后还多了一群“信徒”。

例如2018年支付宝中国锦鲤信小呆,被众多网友贴上“锦鲤本鲤”的标签后,她的微博评论区就涌现了大量许愿和“沾欧气”的评论。而在视频中,裘仁爱也因为转发锦鲤后走了桃花运,和心仪的学长在一起,得到了室友“锦鲤转世”的反馈。那么,“锦鲤本鲤”和“欧皇”真的存在吗?我们将用超人际关系模型来分析。

超人际关系模型


超人际关系模型是指现在网络上的人际关系模型。超人际关系模型里的网络传播可以比传统的FtF(Face to Face)更能够建立亲密关系,原因在于人们往往选择通过网络掩盖劣势、展现优势,对自己进行形象管理,以取得观者对自己的好印象及崇拜和羡慕的效果。

就像视频中的裘仁爱,“欧皇”是她在潜意识下给自己树立的一个人设,属于一种正面形象。她在网上积极传播“我是幸运儿”的相关信息,并得到了周围同学朋友的评论反馈,引起了一些人的羡慕崇拜之情,也通过这样一次次“传播——反馈”的行为,她成功树立了欧皇的形象。


小爱通过举例树立人设


朋友称小爱为“锦鲤转世"


“小爱”被朋友称为“欧皇”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身边有“欧皇”存在的,甚至还有20%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欧皇。不仅如此,他们对待“欧皇”也大多持着羡慕的态度,这也是对这种行为的一个效果印证。


研究反思

不可否认的是,“锦鲤”的塑造与从古至今集体症候式地渴求幸运的心理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给当代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幸运图腾”确实给某些抱有上升希望且愿意为之付出,但与此同时对未来不确定性时而作为情绪间歇性地占据心灵主导地年轻人打了一剂安慰剂。就像微博上拥有1630万粉丝的网络锦鲤文化鼻祖之一的博主“锦鲤大王”,他在自己的简介中也透露了锦鲤文化的真谛:“愿望交给锦鲤,你就只管努力”


但与此同时,在网络锦鲤文化大肆宣扬的背景下,我们仍害怕有一些悟不透锦鲤文化真谛的年轻人在转发和笃信中,最终迷失自我的方向。于是我们制作了《当锦鲤来敲门·后续》,希望用荒诞的剧情来引发大家对网络锦鲤文化的思考。相比于内心对幸运的渴求,我们更希望大家更多的是对努力的认同。毕竟没有谁能靠转发锦鲤过好一生,不是吗?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配合观看的自制视频将随后上线 敬请关注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