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腾冲北海:春风十里,不如在花海遇到你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腾冲北海:春风十里,不如在花海遇到你

首页角色扮演甄花仙更新时间:2024-04-30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3月17日,云南省“极边第一城”——腾冲,三月的北海,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迎来了一场花儿的盛会——2023年北海镇第一届“赶花节”。

近年来,腾冲市委、市政府立足生态、气候、资源优势,立足“一城一兵一区”的目标,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大力发展健康运动、健康旅游产业,成功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高黎贡花海节、腾冲国际马拉松赛、高黎贡超级山径赛、格兰芬多自行车赛等品牌。实现“文化 旅游 体育”融合发展,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旅游品质持续提升。

腾冲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名县”“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连续五年进入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近年来,北海用心打造了“北海湿地”“十里桃花”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精心举办了两届冬桃采摘节,组织了北海特色美食节活动;推出了“藏海艺花”生态农业体验、乡村自驾游、特色农家乐等旅游活动;巩固提升了北海湿地、玛御谷等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不断丰富旅游业态。

将北海打造成腾冲“后花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3月18日,周末,北海湿地,桃花盛开,“赶花节”周围人潮涌动,路两边的各种摊贩鳞次栉比,犹如赶庙会般热闹。交警不停地指挥着交通,停车场告急,就连附近富裕社区居委会旁边的临时停车场,也“车满为患”……

赏罢桃花看芍药,北海的风雅,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撩动人心,那些明媚春光里的花事,也总有人惦记。

北海镇打苴社区的山坡上,桃花灼灼,树下的芍药生长茂盛,迎风摇曳。

芍药,别名将离、离草,是芍药科芍药属的著名草本花卉。其根制成中药具有镇痉、镇痛的药用价值。位列草本之首,其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芍药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超过4900年,是中国栽培最早的一种花卉。又被称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

资料图片

时节有序,花开有时,伴随着山野盎然的绿,3月将过,只要进入4月份,芍药花就会陆续开放。届时,这里就是芍药的一片天地——红白相间的花儿,盛开的繁多而硕大;还有一些花骨朵,待放如娇羞少女;春风拂过,花瓣随风摇摆,薄而纤弱。

“打苴社区于2019年末发展种植芍药250亩,种植三年来,‘芍药花海’已初步成型。目前,打苴社区芍药种植基地采用‘镇政府 村委会 公司’模式运行——由镇党委和政府主导、村委会负责土地流转和续租工作,最终由公司打造出“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一体、四季有花赏、有果摘”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预计今年4月中旬到5月中旬,第一次打苴社区‘芍药花海节’可以如期举行。”

资料图片

北海镇打苴社区党总支副*杨兴乔介绍,腾冲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湿润,冬季温和;境内无大型化工厂,污染排放量小,空气质量好,腾冲疫情全面放开以后,旅游行业恢复迅速。

“目前,腾冲市发展目标定位为大健康旅游城市,重点发展全域旅游,这就为芍药种植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以芍药为主题的观赏旅游景区,腾冲目前尚未处于空白阶段;现在开始发展种植,市场竞争相对较小,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杨兴乔介绍,北海镇围绕着要打造成腾冲“后花园”的目的,全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为北海带来越来越高的热度和人气,持续擦亮了北海“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养生”的名片,被评为全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示范基地,是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乡镇。

资料图片

北海民俗绕不开的“小背龙”

锣鼓喧天,节奏紧张,“双龙戏珠”“翻波浪涌”……表演者背着一条三四米的“小龙”,两手分别拿着龙头和龙尾,在锣鼓声中,做出各种表演动作——这是1993年,腾冲县边贸交易节开幕式文艺表演中,腾冲北海“小背龙”的文艺表演。

耍“小背龙”在腾冲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春节期间城乡群众的主要活动之一。“小背龙”小巧玲珑,形象生动,挥舞方便,穿梭自如。表演时颜色分为青龙和红龙,多为双龙表演,很少有单龙表演的。倘若多人集体表演,场面蔚为壮观。

在“小背龙”的发展过程中,1996年曾参加腾冲县“三通庆典”文艺演出;1999年参加腾冲县首届民族民间文艺调演;2000年以来几次参加“腾冲火山热海旅游节开幕式”文艺表演;2004年参加腾冲县第二届民间文艺调演和纪念滇西抗战60周年游行活动。

2018年元宵节腾冲市传统灯会表演期间,作为表演道具的“小青龙”,引起了外界关注;云南省市的部分文艺演出团队,专程到北海定制了“小青龙”作为表演道具。

北海镇之青海湖

北海镇双海社区总支*邵维允介绍,北海镇有青海和北海两个湖。在腾冲古十二景里,有一景是“灵池澄镜”,就是指“青海”。青海湖处群山之间,水面呈鹅蛋形,纵深面呈漏斗状;水面平静清澈,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蔚为壮观,是腾冲古十二景之一。民间有“青海无底,白(北)海无边”之称。因其水覆清如镜,故又名“澄镜池”,也是世界上少有的酸性湖泊。

青海和北海是姊妹湖,地下有暗河相通,两个天然湖泊及周边环境,构成了北海湿地生态系统。北海闻名中外,游人如织;青海深藏闺中,怡然自得,与世无争,如同隐姓埋名的居士,独自守护着一片寂静的山野。

因为当地青龙和白龙的传说,才有了青海和北海是青龙和白龙休憩的龙宫的说法。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泰,当地群众便世世代代在春节期间,将青龙和白龙背在身上载歌载舞以祈福。后来,为了春节期间的吉利,群众便将白龙换成红龙,所以才有了“小背龙”有青龙和红龙的颜色区别。千百年来,传承至今。

双海社区柴营支委委员杜家政介绍:“每年春节前后,‘小背龙’花灯开始起舞,过年时走街串巷,蔚为壮观。每到正月十六,‘小背龙’的花灯就不再表演了,人们在龙潭和龙阁焚化‘小背龙’,让龙回行宫、龙回宴宾之所。”

远处的青海之滨,有苍古的歌谣响起:“勤甑懒网,卖命拉耙;针钩钓鱼,眼睛望巴……”时下的后生里,已经很少有人能听明白滨边老人的歌谣之意……

传“天赋艺并”承竹编文化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 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因此,藤编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致。藤编包含“藤编”和“竹编”。藤编,采用山藤编织;竹编,便是取青翠竹茎削剪而编。

腾冲盛产藤条,其质地坚韧、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古往今来销路旺畅。近年来,在相关部门扶持下,藤编产业日渐发展,成为群众致富新产业。

“北海镇富裕社区的竹编手艺,据考证已有三百多年传承。2011年,社区以历史悠久的竹编手艺为基础,组织成立富裕社区福益竹编专业合作社,集竹编产品的调研、开发、引进、创新、生产、销售为一体。合作社得到消费者的信赖,至今已有成员200余户,是一个组织健全、制度规范、诚实守信的竹编专业合作社。”

北海镇富裕社区总支*姜家栋介绍,2016年5月,腾冲天赋艺并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于富裕社区成立,投资建设了竹藤编工艺技术研究及产品制作基地,主要生产瓷胎酒杯竹编、竹灯罩、竹编装饰、竹家具等数十种产品,让这一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元素,实现了群众指尖上的产业致富。

竹编场建成后,相关从业人员达300多人,其中接收本社区学徒及编制人员达百余人。企业采用专职及兼职的方式,进行学习及产品制作,给予无偿技术培训及按计件方式给予报酬。社区的老手艺,慢慢变成了群众致富的好手艺,群众用双手“编”出了幸福新生活。

“将竹编工艺和刺绣、扎染、布艺、陶瓷、泡茶壶、木艺、金刚藤等结合起来,加工成竹编工艺品及旅游产品。目前,主要生产瓷胎酒杯竹编、竹灯罩、竹编装饰、竹家具等数十种产品,产品供不应求,远销省内外。目前,研发产品种类已达150个品种。”

天赋艺并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厂长陈刚介绍,如今,生动的艺术创意,为竹编手工艺品增加了人文色彩,丰富了它的功能。篾制挎包、创意灯等各种手工艺品,不但增添了生活中的色彩与乐趣,还传承了藤编这一传统文化。

车间里,工人们聚精会神地做着竹编工艺的每个环节,一丝不苟。在工业化日趋加快的今天,还有这样一群工匠,坚守匠人初心,一点一滴地将他们对竹编技艺的痴爱,一丝一缕地通过竹篾体现在产品里……阳光透过车间的彩钢瓦下,投射到一张张一丝不苟的面孔上。(文/张密 杨雨诺 杨娟 钏助和 图/腾冲市委宣传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