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龙真实存在的考证
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龙是一种创造性生物,大蛇部落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于是,蛇有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e,又长又黑的毛发)和尾,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龙......
1919年,章鸿钊发表《三灵解 龙解》,认为中华龙的真身可能是一种鳄鱼。
那么古文中有没有关于鳄鱼的记录呢?有的,鳄鱼,扬子鳄,古人称为鼍(tuo)鱼,李时珍说,它的肉是南方人婚娶宴席上常见的佳肴,由此可见,扬子鳄在古代很常见,绝不可能发生千人围观扬子鳄的情形。《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将鳞部的生物分为四类,龙、蛇、鱼、无鳞鱼。龙包含九种动物,分别为龙、吊、蛟龙、鼍龙、鲮鲤、石龙子、守宫(蜥蜴)、蛤蚧(大壁虎)、盐龙(一种稀有小动物)。而在《太平广记》中有载,“闻广州人说,鳄鱼能陆追牛马,水中覆舟*人,值网不敢触,有如此畏惧。”
那么,有没有可能将蛇误认为是龙呢,不可能,古人将蛇和龙分的很清楚的,《左传》中记载,庄公十四年,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昭公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囿渊,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新唐书》中有很多关于龙的记录,其中也有蛇的记录,先摘录关于蛇的记录吧,“天宝(742—756年)中,洛阳有巨蛇,高丈余,长百尺,出芒山下。”屈原的《招魂》中,龙蛇齐现,“仰观刻桷(jue,类似于大梁的木头),画龙蛇些......”
龙和蛟有区别吗?有的!蛟的形象在《太平御览》中有所描述,“汉昭帝常有渭水,使群臣渔钓为乐,时有大夫任绪钓得白蛟,长三丈,若大蛇,无鳞甲,头有一角,长三尺,软若肉焉,牙如唇外......”汉昭帝时期为公元前86-80年,“渭水” 为今天的陕西中部,黄河的支流。在古人看来,蛟和龙的区别在于,蛟没有鳞甲,而龙有鳞甲。
龙的记载存在于古籍中吗?是的,还很多!按照学者马小星的记录,除去关于龙的附会记录, 古代帝王为了加强统治,会有一些莫须有的关于龙的记录,比如刘邦斩*白蛇起义,这些记录,很明显不可考。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至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在这806年间,见龙的记录高达108次。
《华阳国志 蜀志》中,“建安24年,(219年),黄龙见于武阳赤水。”(今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滞留了九天才离去,当时曾立庙做碑,在宋代洪适《隶续》卷十六中,著录了两块《黄龙甘露碑》的残文,其中一块镌刻的日期是建安廿六年,并有“武阳”、“赤水”等字样,显然是纪念此桩大事的。
《新唐书》,“贞元(785-805年),资州(今四川省资中县)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韦皋(gao)匣而献之,百姓纵观,三日,为烟熏而死。”《太平广记》中写得更详细,当时这条龙被装在木匣内,蟠屈于内,放在了大慈寺殿上。这条龙,死得很是冤枉。
《新唐书》,“大和三年(829年),成都门外有龙与牛斗。”
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夏朝是有豢(huan)龙氏的,就是专门养龙的家族,刘累学的技术不太精,将孔甲的雌龙给养死了,他还将龙肉给孔甲吃,孔甲感觉味道很好,又叫刘累去弄这种肉,刘累怕事情暴露,就跑去鲁县隐姓埋名了,后来的范姓,据说就是刘累的后代。《史记 夏本纪》中也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鲁县,今天的河南鲁山县一带,当地还流传着刘累的种种故事,甚至还影响到某些山川的命名。
那么,还有人吃过龙肉吗?毕竟,单例不足以说明事情,有的。张华的《博物志》有载,“龙肉以醋渍之,则文章生。”说的是,将龙肉用醋浸泡,会呈现五色花纹。《宋史 五行志》中“宣和元年(1119)年,夏,雨,昼夜凡数日,及霁,开封县前茶肆中有异物如犬大,蹲踞卧榻下,细视之,身仅六七尺,色苍黑,其首类驴,两颊作鱼颔而色正绿,顶有角,生极长,于其际分两歧,声如牛鸣,与世所绘龙无异。茶肆近军器作坊,兵卒来观,共*食之。已而京城大水,讹言‘龙复仇’云。”这条龙比较小,六七尺,宋代的尺,近似于今天的0.28米。
任昉《述异志》,“汉元和元年(84年),大雨,有一青龙堕于宫中。帝命烹之,赐群臣龙羹各一杯。”故李尤《七命》曰“味兼龙羹。”
如果龙真的存在,作为一种生物,肯定是离不开群体的,那么有没有见过很多条龙同时出现的记载呢?答案是,有的!
汉章帝建初年(80年),黄龙经常出现在零陵郡泉陵县(今天湖南零陵县的湘江中),而且是两大六小,整整八条龙。著名思想家王充的《论衡 验符篇》有载,“湘水去泉陵城七里,水上聚石曰燕室丘,临水有侠山,其下岩唫(jin),水深不测,二黄龙见,长出十六丈,身大于马,举头顾望,状如画中龙。燕室丘民皆观见之,去龙可数十步,又见状如驹马小大凡六,出水遨戏陵上,盖二龙之子也。并二龙为八,出移一时乃入。”
龙在江中,十六丈,怎么测量的,东汉时期的一丈相当于今天的2.3米,整整36.8米,那六条小龙还爬到水边的高地嬉戏。王充在他的《论衡 龙虚篇》中认为,龙,其实是一种平常的动物,因为稀少,所以被世人谓之为神而已,“龙可畜又可食也,可食之物,不能神矣,世无其官,又无董父,后刘之人。故潜藏伏匿,出又乘云,与人殊路,人谓之神,如存其官而有其人,则龙,牛之类也,何神之有。”他认为,龙,既能被人养,也能被人吃,没有专门的豢龙氏,加之稀少,所以显得珍贵。
既然龙一般生活在水里,无法测量,那有没有掉在地上的龙,被人测量过呢,答案是,有的!
贾纬《唐年补录》,“唐咸通(860-874年)末,舒州刺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州之桐城县(今陕西省大荔县)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时四月,尚有茧箔在庭,忽云雷暴起,闻云中击触声,血如酾(shai)雨,洒茧箔上,血不汙箔(wu,血不污染茧箔。)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血凝固之后可拿在手上。)须叟,令人冷痛入骨。(龙的血很冷,能浸入骨髓。)初,龙拖尾及地,绕一泔桶,即腾身入云,及雨,悉是泔也。(龙吸入泔水,腾上天空,下的雨也是泔水。)龙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疮,凡长十余丈,身尾相半,尾本褊薄,鳞鬣皆鱼,唯有须长二丈,其足有赤膜翳(yi,遮盖)之,双角各长二丈,其腹光白龃龉(juyu,形容牙齿不对应)。时遣大云仓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举,乃剸(tuan,切割成段)之为数十段,载之赴官。”
这段记述有很大的科研价值,龙的身躯是身体和尾巴各一半,龙的血很冷,它的尾巴有点薄,鳞甲和毛发像鱼,嘴巴上有胡须,它的脚部有刺红色的膜覆盖,它的头上长有双角。
贾纬参与编写了《唐书》,但他深感唐武宗以下的诸朝缺少实录,不利于修史,于是搜遍文集,自撰成《唐年补录》,又名《唐朝补遗录》。
相对于这些记录,我个人更喜欢以下三则的描述。
洪迈《夷坚支戊》中有记载,“德兴liju山(实在打不出这个词语,江西省景德镇境内),亘百余里,有三潭,龙螭(chi,没有角的龙)所藏。其在桃源坞者,时现光怪。顷岁,一村妪(yu,老妇人)过之,见异物如牛,卧潭侧,鳞甲熠熠,每片如斗大,其长夭矫数丈许。妪狼狈而奔,尚能为家人道所见,即死。”
《徐州志》,“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黄河在县南邵家口,有一物逆水而上,昂首数尺,约长六七十丈,面黑须白,额有一角,鼻嘴牛而大,有时吐舌,舌纯红,长尺余,双目炯炯射人,身尾或隐或浮。舟皆避匿,两岸观者如堵。自华山至许家楼而没。”
清代学者俞樾著有《右台仙馆笔记》,其中有载,“平望镇之西,有地名韭溪,里人潘氏之墓在焉。某年夏,忽于赤日杲杲(gao,明亮)中霹雳一声,白云四起,有一物从空中堕其墓上,其物长四五尺(应该是丈),牛首鼋(yuan)身,有角有鳞无尾,四足皆五爪,而后足若痿痹不能起者,但以前两足蹒跚而行(后面两条腿受伤,用前腿爬行。),所过之处,翁仲俱仆,大木尽拔。村人大骇,聚而观之,且奔告于潘。次日,潘至,是物已力倦,颓卧丰草中,腥气不可向迩,蝇蚁集于其身,遍体蠕蠕然,而是物若不知者。或以竹竿刺之,亦不动。间或昂首嘘气,触之者无不立倒。潘知其异,禁人勿犯之,无何,风雷交作,大雨如注,物奋起一跃,腾空而去,至天半,犹垂首俯视,久之始者,竟不知是何物也。”
这三则的记述很务实,没有直接称之为龙,只是称为“异物”。在第二则中,试想,如果是平常所见的东西,怎么会“观者如堵”。第三则的记述更细致,异物的腥味很重,苍蝇蚂蚁都能爬在它的身上,让人不得不联系到一句成语,“龙卧浅滩遭虾戏”,失去水的龙就像待宰的羔羊。
龙能飞不?答案是,能飞。上述第三则记述中没称其为龙,但以下的记载明确说明龙能飞。
《隋书 五行志》,“后周建德五年(576年),黑龙坠于毫州而死。”
道光《永州府志》,“成化(1465-1487年)中,丹桂乡民田苗甚蔚,一夕雷雨大作,有巨物压苗,横数亩,乃坠龙也,越旬日,鳞肉腐尽,民拾齿骨归。”这则记录简直就是营口坠龙事件的翻版。
乾隆《金坛县志》,“康熙六十年(1721年),六月,有龙悬学宫旁,腥气迹鼻,焚香祷之,腾空而去。”
光绪《临榆县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夏,霖雨,县城北街董姓民家,有龙降于煤堆,数日翔去。”
嘉庆《萧县志》,“嘉庆十五年(1810年),六月二十五日,二龙见于元中,一龙堕地,由李腰庄至赵家塘,拖行数里。”
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大明蚕神三姑庙旁近龙见,横卧三草舍上,观者数百人。见龙鳞甲中出黄毛,其形如驼峰,头与一大树齐,腥臭不可近。即堕,天矫不得上,良久云雾复合,乃去,时己酉岁七八月间也。”大明即今天河北灵寿县东南,己酉岁,即公元1249年。
明代陆延枝《说听》,“正德(1506-1521年),某年夏,有龙堕于陕西之乾州,其长数十丈,目光如火,开合闪闪可畏,四足据地而行五里许,得井水飞去,居民皆见之。”
纪晓岚的父亲也见过,《阅微草堂笔记》,“癸亥夏,高川之北堕一龙,里人多目睹之,姚安公命驾往视,则已乘风雨去,其蜿蜒攫拿之迹,蹂躏禾稼二亩许,尚分明可见。”说的是1743年,在河北的交河县东北发生坠龙事件。
《列仙传》中有载,“黄帝时医也,善识马形色生死,治之即愈。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师皇曰‘此龙有病,我能医之。’乃针其唇及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又数有龙出其陂,师适而治之。一旦为龙负之而去,莫知所之。”师皇,即马师皇,相传,后御龙成仙之人。
《聊斋志异》,“沂水大雨,忽堕一龙,双睛俱无,奄有余息,邑令公以八十席覆之,未能周身,又为设野祭,犹反复,以尾击地,其声堛(bi)然。”《聊斋志异》这本书,虽未鬼怪志异小说,但像这样的寥寥数句来描述龙的,真实性很高,八十张竹席都未覆盖住龙的身体,由此可见龙的身躯很长,一张竹席长度在三米的样子,八十张,240米,即使是十八张竹席,也有54米,当然,不排除文中用了夸张的描述手法。沂水,发源于山东,由江苏入海,山东境内有很多相关的地名,比如临沂、沂蒙山等等。“其声堛然”到底是何种声音,笔者也不得而知。
《水经注》,“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丈,大十围,梢(尾巴)至十余丈。”建武,即汉光帝公元25-55年,北地,相当于今天甘肃东南部以及宁夏南部。一围相当于现在的11.5cm,十围,就是1.15米,直径达到这个宽度,远远超过了现在已知最大的森蚺。
所以,龙到底存不存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