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与形名:恒山哲思的自然智慧

物象与形名:恒山哲思的自然智慧

首页角色扮演长生亿万载更新时间:2024-07-01

物象是物质之象貌,形名乃意识之源名。物象是象之物,也是物之象;形名是形之名,也是名之形。踏足恒山,直面北岳,自然思考关于山的哲学。山是自然界鬼斧神工的杰作,名山更是人与自然界共生共荣的奇迹。从恒山之物象到恒山之形名,从具体实在到外在名称,恒山是一座意境深远的名山,更是一座蕴含儒释道哲学精神的奇山。这种凭借恒山所生发的哲学精神是一种儒释道文化内涵相互融合的体现,以形而下的空间所在托举形而上的观念契合,恒山山脚的悬空寺则是实物俱在的明证。在此,我们目睹了儒家是炎黄故土的底色,释家是汉唐以来的慈悲,道家则是恒山在地的风范。因此攀登五岳之北的恒山之于哲学,如同存在之于思维的触动,物质之于精神的启迪。况且,恒山作为特殊的山岳之于自然,非同一般,非常深刻,如同恒山有恒物、恒山有恒形、恒山有恒名、恒山有恒象、恒山有恒思。

一、 恒山有恒物

恒山是物之典范。从质料因的角度融入,

恒山是因为土石树木的存在而成为一座山,更缘于山之厚重博大而成为一座名山。无物不成山,无恒物更不成恒山。因为若无沙土石草树之物的堆积,恒山便无所在,更无来源。

恒山的伟大,在于物与物的勾连,更显得其有恒物。这种物的凸显,不是变化之物的客形,乃是恒久之山岳的矗立。风雨沧桑,时光荏苒,一沙一世界,一石一人生,实见物之功力。从可见之物到可感之物,从可思之物到可悟之物,物物不同,物见奇妙。从自然之物,到人工之物。宝物固然可贵,平凡之物也是神奇。睹物思人,更显意蕴深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恒山的山水林田湖草更是一个有机融合之地。北岳是主水之地,山水相连,天地一家。水乃世间之恒物,滋润山田,灌溉林草,积聚河湖。这里的水所蕴藏的道法自然之思想及其对自然生命的尊重,让恒山更成为一座挺立道家哲思的圣地。春夏秋冬,风物有情,心有铭记,恒山常在。

二、 恒山有恒形

恒山是形之奇崛。从形式因的角度分析,恒山有巍峨之形,恒山更有峻朗之貌。恒山看似是一座平常的山,也正是一座极不寻常的山。恒山之形,刚柔并济,相合相生,往复看似遥远,历久终是不变。《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言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林是木之聚,岩是山之台。只要物在,形就在。只要形在,自然就在。因为山之形勾勒山之物,山之物支撑山之形。缘于山之物形俱在,山之自然才能和盘托出。

恒山有恒形。山形中的绵续起伏,山体中的巍然屹立,演绎出的美感与崇高,让人一方面肃然起敬,另一方面叹为观止。《道德经》第八章言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積。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恒形中的恒山是恒意凝聚之山,是恒者云集的山,是恒敬自然景仰之山。

仁者乐恒山,仁智者更爱恒山,因为它是一座绵延持存的山,是一座铭记恒劲的山。它的形貌蕴意经常,体现长久,把握悠远,内涵永恒。《道德经》第八章言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在此,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故事的传承,而且绵延地感受到北方有名山的经典魅力。与山同老,与天同吟,与地同歌。人世间尽管没有任何一座山是不可逾越的,但关键是逾越山之形后人类能够给山之心留下什么?

三、 恒山有恒名

恒山是名之显赫。从命名的角度看待,恒山有恒名,古已有之。《尔雅·释山》:恒山为北岳。《史记·夏本纪注》:恒山在定州恒阳县。《风俗通》:北方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恒山的价值,不在于峰峦叠嶂,也不在于奇秀秀突兀,而是其恒久常在、包容万物的态势。或者说恒山有恒物,恒山有恒景,恒山更有恒心。

《说文解字【卷十三】》言之恒:“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可见,由心、舟在天地之间上下往返会意。思念之心靠舟运转,经久不衰,是恒的意思。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恒在汉语的语义诠释学是经常与恒心之意,引申出长久、持久的意思。恒的古字形写作“亘”,本义为上弦月渐趋盈满的样子。寓意“二”和“月”,“二”代表天和地,月即月亮,合起来表示月亮悬于天地间已有亿万年的时间,月圆缺往复而寓永恒之意。月亮弦、望有常,故引申出长久、持久的意思;恒,通“亘”,指绵延,延续,其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因为月圆月满,所以山高山长。恒在动态的层面又引申为表示行为动作的经常性。

《小雅·天保》文:“如月之恒”。古籍《毛传》解释“如月之恒”中的“恒”为“弦”,郑笺进一步解释为“月上弦而就盈”。恒,诉说的是有心之月,表达的是持久不变。它赋予了“恒”长长久久之意,诠释了天地之间持之以恒的意蕴。《道德经》第三章言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因为天有恒道,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恒之名所成,才贵有恒山之谓。

四、 恒山有恒象

恒山是象之博大。从意境的层面探讨,恒山作为北方名山,矗立于山西省浑源县。许多人知道恒山,但却往往不知道浑源。浑源地界所成就恒山作为五岳之一,是大观之名山。有心之山,有神之山,有爱之山。一座悬空寺,就浓缩了儒释道三家并存同在共生共融的典范。

人皆有象,物各有象。象由心生,心缘境存。恒山之象,意境深远、博大厚重,蕴义精深。以无象托有象,以一象显万象,以变象言常象。象中之恒山,恒山之大象,更见底气和内蕴深厚。

天地之道在此随缘地永恒流转,自然哲思在此安宁地静心澄悟。《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言之:“道者,万物之奧也,善人之所宝,不善人之所保。”因此当我们说起北岳恒山是一座有故事与有内涵的山,那是因为恒山是有法则蕴道义之山,是饱含历史风蕴的需要经常踏访之山。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更缘于我们的一生仰望与千古怅思,恒山更显魅力无尽,吟叹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五、 恒山有恒思

恒山是思之精深。从哲思的内涵阐释,恒山是哲思之山,是智性之山。人要像一座山一样思考,人更要挺立如一座恒山一样思考。作为道教圣地,恒山不仅仅是一座内涵丰厚的千年名山,而且还是一种顺其自然之天地精神的象征。恒山之道,非常道也。恒山之道,无形无象,与山势同在。恒山之道,幽深厚重,与山气共呈。因应无穷的恒山之道,在无与有之间极富精神张力。《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言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渾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咳之。”它追随先生天地,继生万的宇宙格局,养育却不占有,在上善若水之天地脉络中贴近伟大而崇高的自然属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给予却不自恃有功。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言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彊。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疆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彊者則不胜,木彊则共。故坚彊处下,柔弱处上。”以退为进、以柔弱胜刚强的道家哲学绵绵地引领周流不滞的恒山之道,源流深远,思想博大,内蕴深刻,赋予恒山文化生命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言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來。默然而善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恒山之道,静立而无声,眼观而无形,体悟而无象,思接千载,有容乃大,奉献天地而不索取一物,无欲则刚。

恒山之一静一动,如天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皆合于道。毕竟恒山是安放道的故地,也是收纳道的空间,更是诠释道的场所。《道德经》第二章言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义在此,名无淡然。恒山屹立,玄妙名门。

结 语

厚积薄发之中,恒山永远在那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心灵之镜鉴书写自然生命生息繁衍之传奇。走过路过看过,恒山长久在那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包容万物之势接纳天地之精华抒发俊逸人生之旷味。《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言之:“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缅怀怅望北岳,恒山之蕴义时常在那里,养身养生养心,回忆生命的故事慎终如始,撷取天地之精华复归其明。恒山的物形名象思,雄奇显秀美,和清是静雅。以北岳光阴之回眸,留下五岳时空之中辗转不老的记忆,中华民族周流不滞之文化生命中不变的恒山精神。

周国文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 中国山东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