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纳凉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纳凉

首页角色扮演至甄复古传奇手游更新时间:2024-04-25

■本报记者 彭薇

盛夏骄阳似火,进入三伏天以来,上海进入“蒸笼”模式,夏日蝉叫鸟鸣似乎诉说着酷暑炎热。“暑景方徂,时惟六月。大火飘光,炎气酷烈。”古人对盛夏的感受都写进了诗词。古代没有空调和电扇,炎炎夏日,古人如何纳凉?和现代相比,他们有何独特的避暑方法?

古人优雅地表达“热”

气象学上,气温在35℃以上可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即可称作“高温热浪”天气。那么,史上最热夏天的温度究竟有多高?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的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公元1743年即乾隆八年也被称为史上最热的夏天。1942年和1999年夏季,华北先后出现了两次极端高温纪录,分别为42.6℃、42.2℃,但是都低于乾隆八年最热天气2℃上下。

古代有多炎热?文人墨客对于暑热的感受和纳凉方式在诗词中多有记载。韩愈曾写过一首《郑群赠簟》,其中“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一句中,他把暑热比作炭窑和蒸锅。唐代王毂在《苦热行》中,把高温环境比作大洪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面对暑热,宋代戴复古感慨颇多,一口气写下了《大热五首》,其中“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把高温环境比作是熊熊燃烧的陶瓷砖瓦窑。唐代范灯在《六月》里写道:“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浆”;宋代戴复古感到“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古人们用“雨”“泼”“浆”“流”来描绘人们在炎热天气里流汗的状态,生动而形象。

白居易《消暑》写出了“心静自然凉”的体会。“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全诗写的是纳凉,从自家的庭院楼阁到附近的水榭凉亭都成为纳凉胜处。唐代诗人韦庄《夏夜》云:“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炎炎夏夜,解衣纳凉,但觉天上繁星闪动,荷花飘香、蛙声阵阵。在古人眼中,此景此意,自然而然也凉快了。

夏趣纳凉活动

“亲水”是现代人避暑的选择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人有许多夏趣活动,消解暑意。

古代南方人最亲水,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清代顾禄《清嘉录》谈及“乘风凉”:“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记录,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唐代刘禹锡喜欢在亲水之处纳凉,他写道:“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宋代秦观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可见,对古人来说,有水的地方就有细风,有树的地方就有阴凉,都是纳凉好去处。

“大暑赏荷”也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宋代诗人苏东坡《夜泛西湖》中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

古人喜爱大自然,夏日尤其乐于在自然的山水中嬉戏。明代李时珍说,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钓鱼的修身养性作用不可小视。除了垂钓,人们喜爱的夏趣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养金鱼、钓鳖、捕蛙、夏猎等。

古人还有一项雅趣就是读书消夏。“书千卷,文百家。坐苍苔,度长夏。”“南窗梦断意索莫,床头书卷空纵横。”从这些诗句中可见,那时的人们常用读书静心和安神,缓解夏日燥热。

古代的“冰箱”是怎样的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用来盛冰降温的大型容器——冰鉴,还有贮藏冰块的冰窖。这些器具都和现代冰箱一样有制冷效果。

古代并没有制冰手段,用到的冰都取自大自然。古人在冬天采集大量冰块,贮藏在冰窖中。冰窖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古人常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以作纳凉使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融化,所以古人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3倍。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诗经》用生动质朴的笔触描绘了古人凿取冰块、藏入冰窖的劳动情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凌阴”即冰窖。因为冰块的采集与贮藏成本太高,在古代能享受这一待遇的人大多是达官贵人。

北京故宫也建有“冰窖”。如今故宫开辟出的餐饮休息区不在少数,但独独火了“冰窖”,作库房所用的“冰窖”也是故宫少见的半地下的建筑,这里冬暖夏凉,人在里面待着非常舒适。由于冰窖所处的自然环境宜人,这一块区域有许多绿树,吸引了鸟儿来筑巢,也成为故宫猫经常出没的地方。

在唐代,还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它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简易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这样的“凉屋”既绿色又环保,只是老百姓同样很难享受。不过,古代百姓一般常在屋檐前面挂帘子,院子里搭凉棚,屋里放竹床竹凳,床头安放石床或瓷枕等纳凉。

古代也有冰淇淋

炎炎夏日,冰淇淋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消暑冷食。古代也有冰镇制品,那时的冰淇淋又是怎样的?

从文献资料来看,《周礼》《诗经》记载了我国古人冬季采冰、夏季用冰的传统。进入唐宋时期,民间饮食领域开始大量出现冰镇制品。冰淇淋的基本成分是冰块、牛奶和糖等,南宋时人笔记中就曾经记载过一道解暑饮料,名字叫作“乳糖真雪”。虽然其配方已无可考,但是从字面来看,它可能是一款冰水混合物的冷饮。宋代《东京梦华录》更是描述了当时开封街市冷饮店遍地开花的场景:“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卖冰雪荔枝膏……”

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他在游历中国时,在元朝皇帝忽必烈的皇宫里,见到了一种叫作“冰酪”的解暑食物。这是用冰块、果汁和牛奶混合制成的冷饮,类似冰淇淋。在清末问世的一些小说和医书中,冰淇淋也已作为一种常见冷食出现。如今,冰淇淋雪糕和冰棒成了夏日的代表食品之一。

明清以来,老百姓在伏天最盛行吃莲子汤,养神益脾。在清代宫廷中,消暑冷食最出名的是冰碗,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淮山药、枣泥糕等制成,有诗句将之称为“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