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时期传统汉舞的渊源、价值及其发展策略的探析

楚汉时期传统汉舞的渊源、价值及其发展策略的探析

首页卡牌对战楚汉秦唐更新时间:2024-04-14

文|历史掌故王

编辑|历史掌故王

●○前言○●

楚汉文明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颗璀璨明珠,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古称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汉代皇室的重要封地。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徐州地区融合了多元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楚汉文化风貌。

其中,汉舞作为一种广泛群众基础和丰富内涵的民俗体育活动,充分展示了徐州地区的楚汉文化底蕴,同时彰显了其粗犷硬朗、奔放豪迈的人文精神。

通过研究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汉墓的原始图像史料以及当代流行的民间传统体育舞蹈,旨在挖掘传统汉舞的深厚体育文化内涵和价值,展示徐州地区楚风汉韵的地域文化特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荣光。

●○汉舞的历史渊源○●

两汉时期成为中国各民族交流密切、对外交流活跃的历史时期。汉代舞风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兼容性,汉舞的渊源在此时期开始形成。

汉代舞风的形成既与社会文化的浸润有关,又与汉王朝的审美取向密切相关。皇家组织的歌舞、杂技、武术、剑舞等演出规模盛大,如《汉书·武帝纪》中记载的角抵戏演出,吸引了京城和周边数百里内的民众观看,展示了汉舞壮美的艺术魅力。

汉舞在汉武帝时期开始融合民间歌舞和外国文艺表演,随着大汉王朝的繁荣强盛逐渐发展壮大。经过2000年的传承与完善,汉舞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

宋代以后,城市商业兴盛,民间舞蹈得到充分发展,民俗表演综合了音乐、舞蹈、武术、刀剑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然而,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南下导致汉族人口大量屠*,社会体系岌岌可危,汉族开始走向衰落。

汉舞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很多传统汉舞的原貌已无法考证,但仍有一些保留在民间。汉舞的历史是多元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逐渐形成的综合体。

在华夏文化史上,汉舞是一座丰碑,延续了先秦乐舞的传统,展现了包容、宽广和壮丽的艺术风格。它永远留存于中华文化史册中,彰显着华夏文化的辉煌。

●○汉舞的体育文化特色○●

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刘邦《大风歌》赋予了徐州舞蹈独特的气势豪迈、刚劲有力、武舞技艺结合的风格。刘邦来自徐州沛县,以楚歌、楚舞闻名于世,其民间佳话“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流传至今,展现了楚风豪迈粗犷之气。

徐州民间舞蹈表现出高昂的气势、豪迈的情感热情,既有古代战争的痕迹,又融入了徐州地方喜庆和宗族文化的民俗色彩。此外,徐州流行的汉舞中还有以兵器、拳脚武术和杂技表演为主的舞种,如丰县的花棍舞,展现了大汉壮阔的遗风。

徐州地处儒家思想发源地山东曲阜约150公里之遥,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经常到古彭城地区游学传道。

随着汉朝的建立,儒家思想因特定的政治环境而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儒家的传统礼仪思想在汉王朝得到广泛传播,作为徐州地区楚汉文化的一部分,汉舞不可避免地承袭了儒家重视礼仪的特点。

汉代曾盛行以舞蹈表达礼仪之情,这也是汉舞展现出的特殊魅力所在。例如,沛县的崔寨龙舞,在舞蹈开始前要给龙上香,然后盘龙放炮磕头,三跪九叩,敲锣打鼓请龙出殿,随后开始在街头巷尾表演舞龙。

邳州的竹马舞和落子舞每年都举行庄重的传统祭拜仪式,所有参与舞蹈表演的人员会聚集在一起驾屋参拜,焚香祈祷,以表达对先人的尊重之情。

徐州地区的汉舞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中国南北地区的不同文化元素,丰富和发展了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开拓了新的形态和内涵。这使得当代徐州地区的民间舞蹈既具有南方舞种的抒情柔美雅风,同时也展现出北方舞蹈的剽悍强劲精神。

例如,据当地民间艺人口述,邳州市的竹马舞与宋朝时金人在该地长期屯兵有关。

金兵擅长骑术和马战,经常在湖边进行兵训、驯马和狩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地的竹马舞应运而生,同时也反映了徐州地区人民保家卫国、抵御外族侵略的坚韧民族气节。

到了清末明初,为迎合北方人的审美趣味,徐州铜山当地的民众改进了本地民俗麟子舞的表演形式,将伴奏的乐曲改为《十面埋伏》,从而改变了原有舞风的儒雅气质。

正是徐州地区当代民间舞蹈不断追求新颖独特,使得汉舞呈现出多样的造型和舞姿,展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徐州地区的现代民间舞蹈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这是历史长期积淀和汉舞包容性的结果。在其中,体育舞蹈类舞种如邳州的假马舞,场面宏大壮观,结合了武术动作和套路,舞者动作矫健敏捷,因此被民间称为“武会”。

汉舞中也有展现生活风俗的舞种,例如《后汉书·祭祀志》中记载的舞蹈,描绘了农民从芟除到耕种、收割的过程,表现了丰收的喜悦。

汉代祭祀舞《灵星舞》则模仿汉朝农民耕作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直接源于生活,展现了汉舞贴近民风的朴素风格,散发出徐州地区质朴的民风气息。

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和对当地民俗艺术家的口述整理,发现徐州地区汉舞的多元文化色彩得以充分展现在各个舞种中。这些舞蹈形式生动地体现了徐州地区的民间文化,丰富了汉舞的艺术表现形式。

●○楚汉时期传统汉舞的价值○●

体育文化与审美价值融入人们的审美体验中,带来幸福感健康之美。徐州地区的汉画石像对研究汉代身体审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在两汉时期,人们将细腰视为身体美的标准,与当时的性别文化密切相关。汉舞追求审美趣味的同时,展现了对健康的追求。修长秀美的身体形态纤细的腰围楚汉舞蹈的共同审美特征,凸显了汉舞在我国体育文化历史中的重要审美价值。

在汉代的日常生活中,舞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是贵族、文人雅士,还是乡间农夫,都有观赏舞蹈和学习舞蹈的习惯。

徐州地区汉代画石像上百戏图乐舞图大部分内容都描绘了民间杂舞的场景。乐舞百戏作为人们日常娱乐消遣的主要活动,充分展现了汉代人积极乐观、包容大度、不断创新的中华传统体育精神与风貌。

徐州地区民间传统歌舞中有着“齐童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的表演,这种群众性的歌舞是汉代民间表达愉悦心情、自我娱乐的一种情感表达形式。

此外,汉代舞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等级尊卑的传统礼乐束缚,使得民间汉舞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汉代各阶层日常精神文化的必需品,不仅作为娱乐消遣,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汉代社会以舞蹈抒怀的独特文化风貌。

礼乐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殷商时期,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发展成为贯穿社会各个方面的成熟道德准则和典章制度。

刘邦在称帝后深刻认识到秦朝暴政带来的痛苦教训,与此同时,儒家礼乐思想逐渐成为适应国家统治需求的主流思想。在儒家思想的推动下,礼乐制度以一种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礼乐制度通过教化的作用,引导人们向善、懂礼节,塑造正人君子,重建传统社会文化制度,进而巩固国家政权统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审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汉代,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雅乐与俗乐得以兼容并蓄、和谐统一,成为两汉时期特有的社会礼乐制度,并成为后世礼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形式。这种制度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都体现在汉舞中。

至今,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传统礼仪教义仍广泛应用于当代学校教育中。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广泛而深邃的教育内涵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民族财富之一。

●○传统汉舞的发展策略○●

为了促进徐州地区现代民间汉舞与楚汉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议采取立法手段,尽快颁布支持性政策法规,加大对徐州地区民间汉舞的资金投入,重点保护当地现有的汉舞传统风俗和遗迹。

同时,应积极挖掘汉舞中存在的现代商业价值,不断拓宽徐州地区民间汉舞产业化的道路此外,还应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徐州地区休闲、娱乐、消费观摩,全面体验楚汉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汉舞体育文化得以充分发扬,展示徐州地区楚风汉韵的历史文化特色。实现“秦唐文化走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楚汉文化逛徐州”的汉舞体育旅游战略发展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加强与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汉舞产业的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提升汉舞表演水平和舞蹈人才培养,丰富演出形式和内容,开发汉舞相关衍生产品,提升徐州地区汉舞的品牌影响力。

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向广大公众展示徐州地区汉舞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汉舞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适合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它融合了武术、舞蹈巧等元素,通过合理改编舞蹈形式与内容,成为中老年人日常体育锻炼的方式。

此外,汉舞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可以合作,开展传统汉舞进校园活动和校园汉舞体育文化节等,让学生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接受传统礼仪的熏陶,培养文化教养,传承汉舞的传统体育文化。

徐州特色的汉舞应坚持个性特征,突出楚汉文化的独特风格,展现徐州地区楚风汉韵的大汉雄风。建立徐州楚汉体育舞蹈文化品牌,通过政策法规建立对话机制,促进民间体育舞蹈与楚汉文化的融合互动,传播楚汉传统汉舞体育文化。

加大对徐州传统汉舞的研究,将汉舞体育文化融入现实生活,使徐州成为国家级楚汉体育文化区,弘扬楚汉传统汉舞体育文化,彰显徐州楚风汉韵的区域文化特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荣光。

●○结论○●

汉舞是一种广受群众喜爱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民俗体育活动,展现了徐州地区楚汉文化的深厚底蕴,凸显了其独特的粗狂硬朗、奔放豪迈的人文精神。汉舞体现了楚汉文化的壮阔气势、传统礼仪的重视、追求创新多样的内容以及多元文化色彩。

同时,汉舞还具有重要的身体审美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价值。应加强与徐州地区楚汉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汉舞产业化;注重形式与功能的转化,推动汉舞的大众化和教育化;树立徐州楚汉体育舞蹈文化品牌,展示其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两汉文化研究[M]。孙厚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江苏汉文化的来龙去脉(下)[J]。徐放鸣,赵明奇,江苏地方志。2008

[3]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朱存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D]。刘尊志,郑州大学。2007

[5]楚辞章句[M]。王逸,许子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