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曹丕篡汉建魏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世称“季汉”“蜀汉”。公元263年,魏军五路伐蜀,后主刘禅开门投降,姜维诈降,之后复国计划失败,拉着灭蜀的邓艾、钟会一起被*,蜀汉至此灭亡。

蜀汉是三国里最早灭亡的,有人将蜀汉的灭亡归结于诸葛亮跟姜维的穷兵黩武北伐,也有人说是内政不合,还有人就简单归结为后主刘禅的不争气,确实各有缘由,但要说到根本原因,还得从建国的刘备说起。
刘备,字玄德,出身在幽州涿郡,自己说自己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纵观刘备的一生,励志是真励志,落魄也是真的落魄。

相较于曹魏孙吴的根深蒂固天胡开局,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出山的时候演义说已经流落到买草鞋出身,从史料上看,虽说不至于,但也相差无几。
不过好在同乡有个大儒学者能文能武,也就是”汉末三将“之一的卢植,刘备拜了卢植为老师,算是有点正儿八经的出身了,不过刘备求学时候可不是什么好学生,好斗犬,赛马,穿好看的衣服,有游侠之气,倒是结交了不少江湖朋友。
据《典略》记载,刘备第一战是在老家幽州参加了对谋反张纯的反叛,但战果不佳,靠在战场上装死才逃过一劫,而他的同学公孙瓒则锋芒毕露,讨伐张纯有功升迁为骑都尉。

至于在黄巾之路中,曹操跟着皇甫嵩,孙坚跟着朱儁,都是有了表现的机会,而刘备呢?只能在小战场上敲敲边鼓。不过好歹是冒了头,因为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算是站上了政治的舞台。
可这舞台,还真不好站,当安喜县县尉因为一道诏书:如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因此不满过来遣散的督邮,揍了他一顿就带着当时的小弟关羽张飞跑了。
之后因缘际会,讨伐盗贼有功,陆续做了下密县丞,高唐县县令。当高唐县县令后,高唐县又被盗贼攻破,这没办法混了,只得投奔公孙瓒。

投奔公孙瓒,公孙瓒被袁绍打败;投奔徐州牧陶谦,陶谦被曹操打败,忧郁而死;被吕布打败占了徐州后驱赶,投奔了曹操;跟曹操反目,投奔袁绍;袁绍被曹操打败,投奔荆州刘表;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又跑去跟着孙权混;赤壁胜曹操,借了荆州,跟孙权关系又紧张起来;最终从刘璋手里取了川蜀,才算有了立足之地。
一路的投靠,一路的颠沛流离,等刘备拿下益州蜀地,刘备都已经五十有三的人了。
你不得不佩服刘备的坚韧不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好像每次都失败了,却也每次都成长了,正是在这一路的逃亡中,聚集了一票理想主义者,这也是都属于蜀汉的浪漫。
那么话说回来,这跟蜀汉的最早灭亡有什么关系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
曹魏在北,是以曹操为首的官僚体系跟士族豪阀做支撑;孙权在江东,历经孙坚,孙策的三代君主的苦心经营,根基牢固。而蜀汉有什么呢?

上半辈子都在飘零的刘备,在益州,没有任何基础,独在异乡为异客,举目无双亲。周边靠的就是理想而聚集的仁义之士。
那他们的理想又是什么呢?打回中原去,恢复汉室江山啊,要是这点理想都没有,刘备一个外来客,靠什么聚拢人心呢?
正是基于刘备的过往,建立的蜀国的基础,才会脆弱,尤其是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丢下烂摊子病逝,北伐,就成了蜀汉存在的唯一政治正确。
所以才有后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因为内部关系太脆弱了,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主义,才能转化内部矛盾为外部战力。

如果能一鼓作气拿下中原,蜀汉就成功了。但理想很美丽,现实很骨感。蜀汉又好像进入了刘备的轮回,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战争漩涡不断损耗着蜀汉的理想主义,最终内部不和,厌战情绪弥漫,等到兵临城下,刘禅更是装都不想装了,直接开门投降。
蜀汉成就兴于蜀汉的浪漫,但也亡于蜀汉的浪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