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还是在鸟鸣声醒来,经过一天修整,在这美好环境净化下全身殊胜,天刚微亮朝霞刚探出头,在居住的菜地空地,练一个小时养生功身体慢慢打开,头脑里一片清明,早餐在共用餐厅自己做的轻食,除了面孔居然没有一点点的不适感。
黎明之城这个乌托邦愿景出自于村里的精神领袖MirraAlfassa,她被称为黎明之城的「母亲」,1960年她设计了初步的城市规划,分为四大区域:工业区(有机农场)、文化区(各种商店、餐厅)、住宅区还有国际区(访客区域)。
在同一年,法国建筑师RogerAnger将她的愿景进一步改造成总体规划蓝图,包括住家、公共建筑、农场和森林,整体呈螺旋状。在那之后,外部有组织开始进行了各种项目,来实现曙光城最初的愿景。例如,建筑师ArchitectKundoo为居民设计了乐高风格的房子,黎明之城设计咨询公司的建筑师们为小区建立了20多个公共空间,如幼儿园、图书馆、休闲娱乐场所和住所等等,虽然许多项目尚未完成,但未来的计划将会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和环境的永续性为目标发展。
这个和平、无政府的社会致力于发展成一个永续的生态城市,当地使用复种方式耕作,结合果树、麦田和果园等多种作物到15个农场,面积将近2.5英亩,确保有充足的食物能供应所有居民。50位村民和300位邻近村落的人在农场工作,2%的土地种植大米和谷物,50%种植蔬菜,黎明之城在牛奶、乳制品以及季节性水果方面也是自给自足。还有很多其他的计划由黎明之城民执行,从学校、信息科技到可再生能源、手工艺品等等,因此他们从附近的村庄雇用了4000到5000人。
这么大的地方当然不能全靠两条腿,所以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是我们首要任务,每个居住地的办公室或者游客中心,可以办理租车业务(自行车、摩托车),还可以随时预订出租车,当然我们选择了自行车,租车上路一路游走林间,欢快的心情不言而喻,最忘情的时候迷路了,办理的本地网络卡有时也不稳定,幸好预料到这错综复杂林间道路,言语不太灵光的我们会迷路,所以拍了客栈的名字,一路在半生不熟的语言表达下几经辗转终于摸回来了,此刻内心真是感慨,哪些失去语言功能的人们,又是多么的不易,不过还好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势必开启另外一扇门,心怀感恩的人们终究会得到眷顾!
晚餐,煮了稀饭加上临行前热情朋友们准备的各种咸菜,以及当地仅花了8元人民币,就能获得两份能吃8个人的大面包和(整个社区踢出商业板块,基本物价很低,对居住民来说生活成本不高,有些还有补助)
餐后,林间月光下散步,聆听自然的声音,抬头是皓月当空,此刻那颗曾经,离我们很近的明月又回来了,星空也遥相呼应,在这漆黑中行走也不觉得孤单……(原创:来自终南山共生家园刚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