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藏热村“汉族”墓地后人:这里不应该被遗忘

拉萨藏热村“汉族”墓地后人:这里不应该被遗忘

首页卡牌对战热练三国更新时间:2024-07-26

中国西藏网讯 翻过铁栅栏,爬上小土坡,我终于明白旺青多杰所说的那种心酸。

小土坡的东侧,土墙围起一个方形区域,眼睛穿过黄叶,被树木圈起的圆堡形坟冢,安葬的是旺青多杰的父亲——龚海青。

站在小土坡上,拉萨藏热村“汉族”墓地尽收眼底。一地落叶、一片枯黄,满目萧瑟。

图为拉萨藏热村“汉族”墓地一角 摄影:王媛媛

图为拉萨藏热村“汉族”墓地一角 摄影:王媛媛

这片墓地,起自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当时的驻藏大臣以及驻藏文武官员等捐赀购买的,“备以兵民病故者为寄葬之区”。

“实际上,‘藏热’一词就是‘葬人’的转音。”旺青多杰说,从那时候起,这片荒地便成了藏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后来慢慢演变为以汉族为主)在拉萨送葬并祭祀的公墓。

“父亲是1958年5月1日辞世的。”遵照习俗,家人将其埋葬在藏热村“汉族”墓地。

提起父亲,旺青多杰打开话匣子。“父亲是沿着茶马古道进藏的,祖籍应该是云南宣威。进藏后定居在拉萨,娶了一个藏族妻子。在1947年的一个下雪天,我出生了,所以我的汉族名字叫龚雪清。”

在旺青多杰的记忆中,父亲很能干,还很有善心。“他是做豆腐的,除了卖豆腐,还用豆渣养鸡、养猪。空闲时还去街上给乞丐理发。”

父子间最难忘的记忆,就是旺青多杰背着母亲偷着给父亲买酒、给他带小人书看。“他进藏时,带着一个箱子,很宝贝,不让我们打开。我们只见过两样东西,一个是老花镜,一个是《三国演义》。”那时候,还在读小学的旺青多杰常常从学校带回很多小人书给父亲,父亲看完了就打勾,让旺青多杰再换其它书回来。

父亲葬在藏热村“汉人”墓地后,家人们逢年过节便去看望。旺青多杰的记忆中,拉萨的清明节充满着“咕咕”地鸟鸣声。“很多时候,清明节正好也是‘布谷鸟节’,大家在这里拜关帝、祭先人,然后过林卡。听到布谷鸟的声音,就感觉很吉祥。”

这样的氛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逐渐消失。“后来,关帝庙拆了,墓地北面靠山一侧修了条水渠;再后来,墓地南面又修了公路;城市建设需要土石,就到这里取,垃圾也都往这里倒……就这样,现在看到的墓地大概仅存下原来的四分之一。”

为了防止父亲的墓地被掘,旺青多杰和兄妹们逢年节前来烧香祭祀时,总要给附近的小孩一些吃食,让他们帮着照看墓地。后来,他们将父亲坟茔圈了起来,又在外面修了土墙加以隔断。

先辈们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拉萨。他们辛勤工作、靠着自己的手艺养活家人,娶妻生子、定居于此。“我们后裔一直按照习俗前往祭祀,但是很多墓地现在不知姓甚名谁,对于我们后裔来说,情感伤害很大,这里不应该被遗忘。”

2003年,部分在藏汉族后裔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关于抢救修复藏热村“汉族”墓地的请求报告。报告里希望有关部门出于尊重民族习俗习惯、安慰祖先英灵,对这一墓地采取修筑围墙、维修祭奠堂及碑文等措施,保护这一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墓地。此后,有关部门召集墓地保护协调会议、评审会议,对墓地进行了修筑围墙等修缮保护。

2019年,有关部门再次启动藏热村“汉族”墓地保护项目。他们希望通过搜集墓地历史、建造纪念馆,告慰先辈、教育后代。也让这里从“遗忘”中走出,让更多人知晓这处见证民族团结、回望历史的墓地。(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媛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西藏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