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的几点认识

游记散文的几点认识

首页卡牌对战山海经百闻录更新时间:2024-04-28

游记散文的几点认识

文|王贵龙

很高兴今天在“暖分享”活动中与大家就游记有关的话题切磋交流。先说内容与感情。

那么,游记是个什么东西呢?

游记首先是散文中的一种。徜徉自然山水,浏览名胜古迹,发现所存在的美好江山神奇之魅力,通过对自然景物(名胜古迹)的描述,赞美自然美丽的画卷,或表达心内的那份美好感情,或感悟历史文化意蕴,或唤醒沉睡的本地风光,认识到人生的新境界,让灵魂舞蹈起来。这就是我对游记散文定义性的认识。

游记,游记,先游后记;游出美好,游出感悟,游出境界,记的时候就会有真景美景。笔下有景才能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问题是思想情感进入不了风景,心不能与山水达到共缠绵的状态,没有感悟,便不能够像故人所提倡的神与物游,更谈不上物我两忘,出神入化。心不能入山水中,与山水共舞,那么,传神、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一切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说怎么游很重要。

会游,融入到风景中去,读懂自然山水,心有感触,便有真内容可记有真情可抒发。

有时候,要客观准确描述万物,必要时又要走出来,懂得放下,景观万物,看懂人间万象,如莲花在泥中,又出泥不染,纯粹的仙姿,这是文学艺术最终的归宿。如:庄子一些文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和苏东坡的诗文。我想,真正懂文学艺术的人,从事文学艺术的人,他的思想的犁铧都会深深耕进生活的泥土,喂肥自己思想的禾苗,他的庄稼——作品,当然能放千年而不腐朽了。

现在有人疑问:游记到底是不是散文呢?首先游记就是散文家族中的一员,这类散文描述的内容是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及古迹文物上承载的历史文化思想信息,内容十分广泛,之所以叫游记这是从类容上说的,确切地说是游记性的散文,或者叫散文中的游记更恰当,就如散文随笔一样,随笔是从写作手法分的,其特点要求与散文一样,更受到客观事物的限制,起码景物必须真真实,这是其一。其二,在古今中外散文大世界里,正因为游记内容十分广泛,占了散文大半壁江山,所以有些人干脆叫游记也是大家十分重视它。为什么?因为在散文中,游记这类题材是最难写的,有客观景物摆在那,具体的客观景物也是游记这类散文最大的局限所在。太过议论像空谈,太过抒情有点虚脱,太过翔实叙述又像流水账,抒情感叹而不叙述景物就成空穴来风,情无依托,这是为文之大忌。

怎么能够写好,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写得有趣味有意义,写得发人深省如上高楼瞩目千里呢?可以说这是连大作家都感到很头疼的事情,都要抠头挠腮的深思苦想呢!所以,游记散文是散文中最难写的最不容易写好的最出力不讨好的。正因为这样,大家写游记都很慎重,但是,古代散文中最让人欢喜的最成功的最闪亮的最巧妙的载道之文,偏偏又是游记类散文。山海经、史记中记载的那几段话——黄帝问道于广城子,庄子中的逍遥游、秋水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是游记中的巅峰之作!《山海经》《洛阳伽蓝记》《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老残游记》是我们中国人喜欢读的游记,国外的有《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猎人笔记》等,有写得很虚很玄的游记你可以说是寓言或神话,但游记的特点与印痕是谁都批驳不倒的。也许游记这种东西太难了,人们不叫游记散文而直呼游记了,有些人就认为游记不是散文。其实,游记再怎么“游”,也不能游离于散文这种文学样式之外,因为游记实在有散文一一切要求与特点。

以上是概略之说,现在我分五点谈谈集体的认识。

第一、叙述景观,描绘景物先求准确有序,语言通俗流畅,简洁精练,再求文采个性,思想深度。

清代散文家姚鼐《登泰山记》有一段话:“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寥寥三十余字,将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饬,朗朗上口。

准确不仅仅是说我们描述景物的时候要用词贴切,用语精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你看到的景观的独特特点,要练就一种火眼金睛。

这个一眼能看出景观、能看出外头世界人、事、景物特点,一下子能捕捉到事物有形特点并能够根据冒烟预知火的无形神韵的敏锐的眼光、敏感的洞察力或者悟性,非一朝一夕一年两年能练成。

作家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绝技,那就是体察万物外在与内在特点的火眼金睛。他能像侦探一样注意到走过看过想过动过的万法的蛛丝马迹,能像便衣警察和保镖一样细心留意周围万物动静及一切潜在的可能,细心到你看不出他是便衣警察看不出他注意的眼神,但一切已经在他掌控之中;他能像老中医望闻问切视野所及的景物,必要时像思想家那样遐思,像哲人那样超越物我局限,像考古学家那样推测探究一番,可能还要查看经典记载知古察今。不管你像不像大家专家,你都应当培养那些家的浓厚兴趣,让热爱自然探究自然特点的兴趣成为一种自觉,成为条件反射,一到景点这种自觉程察物的技能自然就启动工作了。这种基本功就是作家那种敏感敏锐的觉知力洞察力,所以,读很多的写作技巧书没有用,我们还是不会写,是因为技巧背后是功夫,是能力,能力是艰苦修炼来的,你按照他说的有目标有重点训练自己写作心理和创作思维了,三年五载就有这个能力。只读书不写作不行的,只写不读也不行,读、写而不走路——体验生活也不行,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就是培养察物之能。要写好游记,读、走、写三者缺一不可。

要写游记这样做再好不过了,这方面我深有体会。这几年我走了周围好多地方,行走自然,观察思考,随时记之。走就是游,游走自然山水,探究未知,像三毛、张承志、梁衡、余秋雨,等等,好多作家在游走这个世界中,佳作不断。张承志好多作品是游走州县的产物,他每到一处寻觅访问,对话参学,修炼心灵,探寻文化余脉,寻找生命的本真,他的文章很深,我也看到那些文章也是他周游世界的产物。梁衡为了写百年、千年的老树,都要一一实地探访,因为百闻不如一见,事非经过不知难。人常说有啥事见面再说,看了访了就清楚了,你就能写得准确清楚,就有了心灵与山水景物的碰撞,能飞溅出思想灵感的火花来。道听途说或只看书本,这样得的东西,自然模糊,编小说可以,写游记散文是不行的。想写游记,游了再写吧。

游览的对象无论是山川风景还是城乡面貌,它们都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等,我们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比较中抓住该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此景物全然相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如:十万沟四池碧水犹如“石崖挂珠的龙泉”、绝无仅有的几十米见方的太极月牙石,河水处处平缓,但又处处断层飞瀑,在别处很罕见,至于藏军洞、滴密洞、将军窑、龙王堡、鸡冠岭,仙人崖却算不上绝版风景,十万沟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个相状,你走了看了才清楚,你要写肯定要重点写那个绝无仅有的风景了,其他的肯定要简单或省略了。又如泾河大峡谷拐来拐去几十道弯道,山也不是面貌奇特,但我发现神秘的泾河峡谷虽然处处绝路,但没有多大落差,可以漂流,过去是否是跑马走车的丝绸古道?还有丹霞石质的河床山崖,所以水清,人迹罕至,生态环境好,植物密布,毛竹青纯,那石头怪异,那传说有趣,于是我写了《大美,你所未知的泾河》,重点就是写人们“未知”的风景。平凉有这么一块旅游宝地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有如此绮丽的风景,人物机会目睹,胡知府估计也不知道,外头人更不知道了。我走第一次就写了,后来又走了三次,我觉得都没有改动的必要,可见第六感觉觉知的能力还算可以。

第二,敬仰自然,感恩万物,欢喜接纳,与万物一体,则激情燃烧,则感应于物,则神与物游。

如何使语言流畅简洁又充满个性,有思想深度?这涉及到个人情感倾向。古人总结说,登山要情于满山。我的理解是:山川万物皆有灵气,如果兴趣饱满,就如同想认识期待已久的朋友一样,心向往之,情真意切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充满了激情,在自己内心生起欣赏、接纳、拥抱、敬仰、欣慰之情,那么,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也不再是水,以这样的的心徜徉自然山水间,如果能进一步有欢喜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感恩大自然之心,则万物皆有了灵性,则万物与我同为一心了。那么你每走一步都是美好的,如同走到了桃花源,处处爽心悦目,全神贯注,步步莲花,大自然的美丽新奇你就不用费吹灰之力捕捉到了。《大美,你所未知的泾河》《游鸡足山》系列,游《普陀山》系列,我虽然没有达到刚才说的感恩那种心境,但友善敬仰之心切矣,山在我眼里不是山,是朋友,长者,像宗教名山,在我心里都是大善知识,在没有到那里之前已经渴仰、向往期待已久,动身的时候,人未到,心灵已经访问了,于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或梦境或预兆显现出来了,我想这才叫神与物游,神与神游。天地万物皆有灵性,你拿出诚心,赤子之心,动了真感情,感应于物,感应道交的事情多少会发生,你就会有写不完的东西,只要你爱写,怎么能不会写,怎么能没啥写?说到这,语言呆板僵硬没有灵气的问题也不存在了,适合你表达的那种感情那种意境的语言词语就像泉水从山岩里面往外呼呼冒,山岩没有思考,泉水流之不尽,大地没有思考万物竟秀,只要有爱,就有温暖,有温暖万物就会自然生长,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是放松的爱和温暖的阳光催生的禾苗。灵活是智慧在闪电。崆峒山我登过几十次了,与这一座山有说不尽的缘分,我写的东西不多,但《幻游崆峒赋》中有情节、很具体的段落都不是思想思考的产物,那是灵感闪电是智慧的梦魇。别人写的是皮毛血肉,我写的是崆峒山的精气神,是一座山的灵魂,人们为什么终生不疲地朝拜崆峒山?千百年来有数不尽的追求人生信仰的人在此山修炼,打造伟大的灵魂,死后将那一股浩气也留在了这里,登此山,你有赤子之心、放下自己的傲慢与邪见,自然能与这山有感应有沟通,你把那份敬仰欢喜写出来,那就是真情文字,是上乘的文章了,这样的文章别人读了舒坦欢喜。为什么欢喜?因为你的文字中有爱有敬仰有欢欣有柔软善美的你的心灵的能量。写文章有技巧,这个技巧除非思想认识到达了一个高度,适应那一个思想高度的语言自然运用而来,否则学不来,可见文艺有道啊。

我们读泰戈尔、纪伯伦的诗歌散文散文诗,我们被那种字里行间的真爱和善意虔诚感动着,他们的诗句为什么那么美,通过有形的语言我们感到了一种善爱温情。还有三毛,论凡夫俗子的真情实意,写得最好的当属三毛,三毛的语言朴实无华娓娓道来,那一颗鲜亮可爱的真心真情打动了全世界的读者,她写的几乎全是游记,尤其擅长把自然风光风俗与人物心情结合融摄,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圣洁的灵魂,感人至深的不是那些风景,也不是她的荷西,而是她感天动地的纯洁的爱,她纯真的心揉不得一丝沙子,在这个动荡混乱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人世间,三毛爱憎分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苟且偷生。另一个倾注心灵情感作家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其中《风雨天一阁》、《寂寞天柱山》等散文视野开阔,纵横联想,表达透彻,意境高远。当人的心灵处在善软、感恩、放开放松的状态下时,创造力是最强的。搞文艺工作的人看起来都吊儿郎当,实际上他需要放松坦然的心态,这是题外话。再说,如果没有动情没有感应,我怎么会洋洋洒洒动不动写下万言游记呢?到了这种心灵境况,描述抒情 感事抒怀,没有不情景交融的,你只要稍作思考写出来,没有不意境优美的,神与物游,人与自然相通相感,不用托物言志,已经言之有志,正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说: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轼

一草一木都在言志,溪声山色都在传道。我们登山揽胜在本地生活都是旅游,览名胜观万物,有思想有感情有欢喜有美感,需要借助这些景物来表达,因为这美感是在那情那景中产生的。往深里说,这种美实际上是你内在的精神与外物交感过程中的显现,通过外物的描绘渲染,我们无非表达一种美一种精神以及美感精神中蕴含的其他信息。而游记最能在这方面大显身手了。如:《桃花源记》,表达的是是陶渊的信仰哲学,如果他对自己的信仰追求、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没有到达那种高远自在的境界,就不会有千年不朽的《桃花源记》。

有时候,心里状态不佳,思想准备不充分,也会像一般人一样留下平平淡淡印象,那就只能写平平淡淡文章了,不过,我一般是不写的,游览二次三次,你总会抓到什么可写的东西。

第三,精心剪裁,详略有序,虚实结合,以实托虚,渐入佳境。

任何文章,尤其文艺性强的游记,最终落脚点都是思想感情等精神层面的,所以写那些景物,就是想借景物把思想感情或感悟到的美寓于其中、叫借物寓意,托物言志。有的人游记写得很细很翔实,走哪看了个啥,还把那个物件那个岩石细细描写一番,问题是你描写的要干什么?他美吗?美在何处,他丑吗?丑在何处?贾平凹的《丑石》不仅写了那块石头的丑陋,更重要的是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一个丰富而深邃的境界,如果不是后一点,丑石就仅仅是丑石了。游记散文也应如此。有些游记散文主要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豪情,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主要描绘了轮船穿过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作者把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融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有些文章则通过一定的事物或游历传达作者的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或某种人生哲理。如我的《崆峒山遇白蛾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表达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朴素的生活哲理;苏轼《石钟山记》在字里行间告诉我们不能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重要性。这些文章中作者都能在游山玩水之际,通过一定的事物来表达一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就是“虚”,为表达这个“虚”,有些景物就不写,有些要交代就一句带过,能烘托思想情感的东西就详细描绘,哲理性知识性游记常常这样。思想情感乃至抽象的无形无相的真理,可以用有形象的东西来表达。《桃花源记》就是用形象化手法表达绝对真理,写的有鼻子有眼。而表达的真理非常抽象,还有仓央嘉措的道歌,少男少女们当情诗把玩,其实,他的道歌绝对不是你理解的情诗。又如,我们要表达风大风小、风向、热风冷风,要用有形的事物来表示,比如说,用树木用人的表情就表达清楚了,风气用眼睛看不到,但能感受得到,当然也能用语言文字表达,中国文字自己会说话,自己有形体也有意义,所以汉字是世界语言宝库中的妙宝,是不可思议的语言。可见写游记当然要承载思想感情价值观,所以说文以载道。有人说我不载道,那你就是“栽倒”,无道亦是“道”,昏倒。当然游记也表达江山如此多娇,也表达一种情绪思绪,一种快乐心情,并不要那么深,那也要一步步写景,自然而然让人感到你笔下的景色确实美不胜收,你的心情却是美妙,这样你就成功了。一步步营造气氛,一步步像打开巨幅山水画卷一样,直到最后“图穷碧露”,让人感到哇塞,妙!这叫渐渐进入佳境,渐渐来了兴趣,直到让人惊奇,感叹再三,赞不绝口。《桃花源记》就是这样的文章,物我两忘,出神入化。桃花源记的信息量非常大,揭示的真理非常深奥,他把你追求真理要持有的态度、方法、状态、要达到的境界全都告诉你了,他还警告你不按照他说的规律去做啥也捞不到,徒增笑尔!《桃花源记》是文艺家的《心经》。

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种自在无碍的境界。看破放下,识得假“我”,无可执之,应机接物,随缘作为,为人民服务,人生处处桃花源,那你就是上帝的宠儿,真主的使者,诸佛菩萨的法王子。这样潇洒自在,心无挂碍,除非你已经到了佛心,天心月圆了,获得了恒长快乐,有那境界智慧,任意挥洒你的神笔,写什么都能超越时代自我人我局限,经得起时空考验。

第四、放大心量,拓展视野,走出描山画水、照猫画虎的局限,发现写作的因素或根苗,能写成啥就写成啥。

有时候写要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感受来,要选自己感受最深的、心灵受触动最大的那个点或者事物去写,用心写,真正写出自己真切感受。那么,我们在游记散文的写作中,就要要试着去捕捉那些撼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捕捉那些刹那而过却可能感动我们的东西,如我写《崆峒山遇白蛾记》,早春的崆峒山简略写了几个代表性事物,是为了烘托安静祥和万物平等的这座神山的特有气息,然后写白蛾,他是崆峒山的白蛾,后来一连串的故事要巧妙表达的无非是想说明在这座山上,这一方天地,万物平等和谐相处,白蛾是个异类,但善良的香客、慈悲的老和尚却能善待它,使它活下来度过自然劫难。当时我被人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要贬我到农村学校去,说我也不不行那也不行,人品差,不好好上班,这是天大的冤枉,这种事情就像文化大革命时的冤案一样荒诞可笑,但发生了。我当时内心苦闷极了,看到白蛾,听到老和尚讲白蛾的遭遇,我很感动,我就想机关里那种十分卑鄙的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一些所谓的“人”使用下三滥手段的恨不得把人踩死的恶毒卑鄙,人性之恶泛滥成灾如地球劫火,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有时候,平淡无奇中也有写作的东西如《郑家沟寻春》,郑家沟其实平平淡淡,少有情趣。但在郑家沟晒太阳的那老两口我见过好几次了,慢慢我就产生了兴趣,最后通过畅谈,感到有东西可写了,于是就产生了那篇游记。由进沟寻找自然春天的信息延伸到寻找生命的春天、心灵的春天——善良淡泊宁静就是了。细读《郑家沟寻春》烘托渲染很到位,构思也很巧妙,虽然是游记,已经摆脱了一般游记的局限了。所以有时候找不到灵感,正如苏东坡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近石门栈道》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游记,我是游而有记,记得思想感悟,游而有议,通过议论彰显思想意义。这一方面,苏轼的游记最具代表性,他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议论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使文章意义翻新,他善于把表现自然景物与表现领悟的哲理融摄起来。善长借题发挥、随机生发妙论,融记事、抒情与思辨、揭示真理为一体。

第五、要有时代责任感,有正义感,有人类普世情结。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也就是说文章应当反映社会现实,应当针对某些社会现实而写,有感而发,我认为文章要为现实社会文明正义服务,不能仅仅抒写个人的小资情调,也不能违反人性中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伦理美德,人看了你的文章有感触,向善向美,爱心善心增强了,心胸开阔了,这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所以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不管你为了发表还是出书还是留给子孙,都是要被被人看的,文章传播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有因果,因果要自己承担,没人替你承担,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我们不唱高调,但要写真实事物抒发真情实感,尽可能让自己的文章产生积极的正面的社会效益,有正能量。我没有注意什么时和事,没有追风形势,但我的文章既然反映了现实也必然是社会性的。如《郑家沟寻春》,《故乡的雪》《诗意的下阳》后者反映了农村重大变化,农民真正幸福生活了。很快就被刊物采用了。我不写灰色下流吃喝嫖赌毒的东西,相反我借用散文也批判这个社会不良现象,批判污秽和低级庸俗的现象,如:《我就是文明人》《血腥的宴席》《寻求高尚》等早年的散文。一个作家正义感强,心底善良,对生活对生命厚爱,有“修身”的功夫,读书范围广,可写的东西就多了,绝不会出现无米下锅的尴尬或煮白开水的文章,活得伟大,写的伟大,人生美丽的享受也多,这与穷富地位和钱多少无关,写来写去我们写的是自己的心灵世界,写的是人生的体验,写的是生命的美丽,让心丰富多彩柔善美丽鲜亮是一生的修行,如此你的文章便会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起来,愿大家的作品都像太阳,起码如一轮明月也好啊。

最后建议年轻的一代作家文学爱好者,在语言方面,要想有思想的张力和意境,就研究刘亮程、鲍尔吉原野等作家的文章,语言的诗意就研究姚学礼老师的诗歌语言艺术,语言朴实厚重就研究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等的文章语言;想思想艺术性强的就研究贾平凹、马步升、乔叶、王开琳、余秋雨、穆涛等大家的散文和散文游记。平凉作家的散文一直以来都不错,中年老年作家的散文美文不少,散文好作品真的不少。其实我最敬佩、最爱读的是三毛、余秋雨、贾平凹、穆涛、沈从文、丰之恺等散文,尤其余秋雨的游记汪洋恣肆,丰富博大,无人能模仿,因为余秋雨有登峰造极的巅峰智慧,他要揭示的是突破时空的真理,站在人类万物高度看问题。三毛就像个仙女,行走江湖人间,人的兽性魔性一点也没有沾染,她是莲出污泥而千尘不染的莲花,谁不爱三毛?

让我们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一下

文|一夜雨

初冬的夜冷而无趣,行走在路上放眼望去都是冷怕了匆忙往家赶的人流,车窗外的夜恐怕真是冷的出奇,不然大家不会如此地玩命的往家赶。这条去往暖杯的路我已经走了无数次烂熟于心,越临近暖杯我的心越激动脑子中幻想这次能碰见谁,又能认识谁。在这间不大的暖杯中我认识了好多文友,也增长好多见闻,更是汲取好多文学养分,想着激动着泊好车几步来到了暖杯中。‘是不是,来早了。’我对着起身迎我的花生老师与千里先生说。他俩相对一笑回了句:不早啊!……

夜以久冷的出奇,暖杯中却出奇的暖和,随着人越聚越多,今天的‘暖分享’在祁正平老师诙谐幽默的说笑声开始了。今天的主讲是王贵龙老师,对于王老师我的了解只存在于书本之上,可以说是不曾相识,王老师的作品我在人人平凉上拜读过,写的很有味。究竟是在什么原因促使下王老师才能写的如此之好,在好奇心作怪下我仔细听着王老师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希望从中能得到答案。

游记散文的内容就是借境抒情、托物言志,游记散文说白了就是旅途中的见闻与景物的描写,其实游记散文不好写因为景物就那么多你要写出东西来太难了,当代中游记散文写的最好要数台湾三毛先生,大陆余秋雨先生,有人搞写作一辈子他在写游记散文时都会小心翼翼怕的是写成了流水帐。怎么能避免游记散文不变成流水帐那就要语音表达准确,不能失真、不能虚构,要有洞察力,要有敏锐的眼睛,更要有敏锐缜密的心思。

听着王老师毫无保留倾囊相授的讲座,我眼前仿佛浮现出杨显惠先生的身影,同样是作家,同样是倾囊相授,这就是文学之良心。江山更有新人出,老前辈们只所以这么做为的是文学后继有人,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我辈爱文、好文之人还有何面目言文学之清苦。我在王老师身上不单单看到了杨显惠先生的身影更看到樊永平先生的身影,王老师与樊永平先生同为好徒步之人前者走完了平凉的山山水水后者走完了神州大地上的山山水水。从王老师的散文中我品出杨显惠先生的气息也从中品樊永平先生的气息。樊永平先生所著的《十年徒步神州行》,文字通俗读起来像日记更像游记,虽然用词不华丽但确实是其切身经历过的。王老师的作品比樊先生的作品更胜千筹或许就像王老师所言是自己常读文史诗词古文的缘故吧!

要想自己写出好的作品就要亲近大自然,多出去走走,多出去看看,闭门造不出好车。只有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才能激发自身的文学细胞。好渴望自己能和王老师、樊先生一样能来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抛开世间俗物放飞思绪纵横在天地间。可是现实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拉了回来,那用什么来弥补内心的缺撼呢!就是多读读王老师与樊先生的作品。让他们替我们去旅行去找寻大自然的神奇,或许这样做我们显得残酷了些。可是生活呀!太不讲道理,只能这样做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