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爾文
公元2021年12月15日
2文讲解《西方哲学史》系列
(第17章. 恩培多克勒の神学宗教)
iu
各位好!今天我们来分享“恩培多克勒”的“宗教神学”!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对“宗教神学”的“见解”,大体上与前面我们讲过的“毕达哥拉斯”的“宗教观”是相同的!(可回看前面“毕达哥拉斯”的篇章……)
毕达哥拉斯
“恩培多克勒”很可能他是受到了“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因为“毕达哥拉斯”毕竟是“恩培多克勒”的“前辈”,他活在“恩培多克勒”之前!
“毕达哥拉斯”非常的“著名”!从“以前”就著名到“现在”了,哎,真的牛逼!
那么在“恩培多克勒”现今能够留下来的一些残篇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当中的内容,他在当中提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毕达哥拉斯”!
“恩培多克勒”说:
“在他们之中有一个人非常的了不起,他拥有着了不起的学识,非常精于思考,并且他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智慧财富,只要他肯用心去思考,他就能很容易地看出一个事物在10代甚至20代的演化期间的各种变化的情况……”
就是:不仅仅是能够一下子洞察到“事物的本质”了,他还能够去看到各种事物的演化迭代,迭代10代、迭代20代… 当中的各个情况,他都能很快地思考判断出来!
哎!这么的厉害!
那么“罗素”认为:“恩培多克勒”所讲的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毕达哥拉斯”。
罗素(《西方哲学史》作者)
在“恩培多克勒”留下的残篇当中,他是怎么样自己自诩为神明的呢?
他说:
“朋友们,你们住在这座背离城堡的大城市里,从这里可以俯瞰‘阿克拉加斯’黄色的岩石,这是‘外邦人’的‘避难所’……
我要向你们致敬:因为你们从来不干那些卑鄙的勾当!
我在你们中间漫游,我并不是一个凡人,我是一位不朽的神明!我在你们中间受到了恰当的尊敬,人们给我带上了丝带和花环,我带着丝带和花环走在人群当中,穿行于繁华的城市当中…… 人们看到我,便立刻向我致敬!
人们追随我,问我求福之道… 有些人想求神谕,有些人祈求能从我这里得到神药,因为他们在漫长的愁苦的日子里面,遭受了各种疾病的折磨!
而凡人们啊,我是一位不朽的神明!”
那么在“恩培多克勒”留下的这些残篇当中呢,我们会发现:有时候他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大的罪人”。可能是因为他做错事了,他自己的“道德洁癖”很严重,他觉得自己做错事了自己不原谅自己,觉得自己有罪,他就把自己形容为“魔鬼”!
恩培多克勒
他说:
“只要有一个魔鬼因罪恶玷污了自己的双手、或背弃了自己的誓言,那么他就会被流放三万年,并且艰难地在生活的道路上辗转,而他的来世将没有资格再成为一个‘人’,现在我就是这样的一个魔鬼,一个被神抛弃的流亡者,因此我只能寄希望于残酷的斗争……”
这个是“恩培多克勒”的一些残片当中,他又把自己定义为“魔鬼”。但是他前面又把自己定义为“神明”,现在又把自己定义为“魔鬼”,所以他是不是觉得“神”和“魔鬼”之间是可以切换的?
“魔鬼”可能和“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他可能经历了什么才导致分化,或者“神”堕落了就成为了“魔鬼”?是这个意思吗?
这是我的一个理解和推理啊……
在后面的篇章我们会讲到“柏拉图”。
柏拉图
这个“柏拉图”就很著名了啊——古希腊哲学“三哲”之一。
“三哲”分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他们是“三师徒”:“苏格拉底”是“师傅”,“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图”的学生;是这样一个关系。
他们“三师徒”被誉为“古希腊三哲”。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这个书里面,里面是有一篇著名的短文当中,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它是形容那些“智者”在这个世界当中是多么的稀缺,并且又不被世人所理解。
《理想国》
他将这个世界形容比喻为一个“洞穴”,而这个世界当中的所有人,这些平凡的人类、凡人,都只不过是生活在这个洞穴之中,他们都面向着山洞当中的岩壁生活,在人们的背后,有一些篝火在燃烧,篝火投射出了光线,将各种“影子”打在岩壁上……
山洞世界
而整个世界当中的人,也就是在这个比喻当中所有在山洞里面的人类、这些凡人,他们所认为的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就是他们所看到的岩壁上的这些“各种影子”……
而在这些凡人当中,只有极少、极个别的人,能够“觉醒智慧”,成为“真正的智者”!
他们真正地觉醒了智慧,他们真正能够觉察到:原来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洞穴”里面,他们所看到的眼前这些“石壁上的跳动的暗影”并不是“真实的完整的世界的模样”!
当他们觉醒了智慧,他们想要探索这个“真实世界”的“更完整更真实的模样”的时候,他们才会寻找道路,走出山洞,看到阳光,看到这个“真实世界”的模样!
当这些“智者”终于能够掌握了“世界的真相”,掌握了这些“真理”,拥有这些“智慧”的时候,当他们兴致勃勃地、满怀希望地回到山洞,将这些“智慧的、重大的发现”告诉山洞里面的人的时候,却没有人相信他。
大家把这样的“智者”看作是“疯子”,看作是“傻逼”,甚至山洞里面的人、这些凡人,都排斥他、打击他、打压他、迫害他、甚至残忍地*害这样的“智者”。
苏格拉底之死
那么这样的一个“山洞世界”的比喻,虽然是“柏拉图”在《理想国》的文章当中所提出的一个比喻,那么事实上早在“恩培多克勒”的时候,“恩培多克勒”就已经预示过这样的一个“比喻”、预示过这样的一种“现象”了。
因为“恩培多克勒”毕竟他是在历史当中登场的年代是比“柏拉图”要更早的,说不定“柏拉图”也是会受到“恩培多克勒”他的“智慧”、他的“哲学理论”的影响,所以启发了“柏拉图”这样的一个“山洞世界比喻”的思想。
在残篇当中,“恩培多克勒”还说到:
,“那些通过多次投生(投胎)而免罪之人,最后终于获得了与诸神同在的永恒幸福。而他们作为先知、歌者、医生和君主在人间出现时,已经荣升为神,与其他诸神同享香火和供奉!他们免于人间的灾难,不受命运的摆布,并且不再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