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挺进!青年突击队

挺进!挺进!青年突击队

首页卡牌对战我的英雄失灵了2023更新时间:2024-05-07

“雪龙2”号在北极科考作业。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紫光展锐青年突击队队员在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参观。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编者按

在重大项目第一线、自主创新最前沿、乡村振兴主战场……有一群青年,总是冲锋在“急难险重新”的前沿,他们是青年突击队队员。

1954年,北京展览馆工地,18名团员青年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70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年突击队队员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任务前线,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时代各不相同,青春一脉相承。

在今天,青年突击队继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本版邀请奋斗在一线的青年突击队队员,讲述他们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故事。

不畏风浪,向极地挺进

讲述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船长肖志民

“雪龙2”号是我国自主建造、拥有知识产权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作为“雪龙2”号青年突击队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荣耀。

“雪龙2”号船员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仅为34岁的青年队伍。远征南极,我们在惊涛骇浪的西风带劈波斩浪;远离故土,我们在冰天雪地间逐梦前行。在“雪龙2”号交付后5年里,团队先后完成了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和5次南极考察,累计在航执行任务1000天以上,总航程20余万海里。

首航南极,我们在中山站外陆缘冰区为“雪龙”号开辟冰中航道,并突破性地将船站距离缩短至8公里,极大地提高了卸货效率;首次在海冰状况极为复杂的南极宇航员海开展系统性调查,填补了该海域的数据空白;首次在令船舶望而却步的“咆哮西风带”海域成功回收我国大型浮标;首次在海冰覆盖率超过80%的北极加克洋中脊开展大规模海底地震和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我们见证了太多极地科考史上的第一次,而这些成绩是我们和“雪龙2”号一同取得的。

在2023年执行第13次北冰洋考察任务期间,我们的团队遭遇了极高纬度区域气象、恶劣海冰条件带来的挑战。面对多台导航设备因超出设计使用纬度出现失灵、航行海域海图数据不全等诸多困难,我们迎难而上,凭借过硬的技术,最终成功抵达北极点并开展了相关科学调查。这是中国乃至亚洲船舶首次抵达北极点,为我国在极点核心区域的科考研究、船舶航行、自主研发装备的检测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只是“雪龙2”号科考生涯中的一个小片段、一次“小风浪”。我们的极地科考事业虽然会面临诸多“风浪”,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迎难而上,立足本职岗位、锚定奋斗目标,一定能“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作为参与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一名青年突击队员,我和我的队员们将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昂扬的斗志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业“造芯”,成就美好世界

讲述人:紫光展锐中央研究院前瞻研究与标准主管工程师 赵思聪

做芯片,就像打造一座微观城市。我和紫光展锐芯片研发青年突击队都是紫光展锐5G芯片这座“微观城市”的建造者。我们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微观世界构建出一个繁华都市规模的芯片逻辑电路,去赋能当下和未来智能、高效和美好的生活。

为打造符合5G RedCap芯片开发的通信技术标准,我牵头组织了展锐青年突击队里物联网研究方向的队员,并联合产品开发团队开展了一年多的技术研究和标准推进工作。我们在一年时间内,同包含国内外通信巨头在内的20余家公司,开展了50余场技术交流。虽然交流频次高,困难重重,但我们始终保持极好的精神面貌,实时修正且不断地提出优化方案并根据沟通情况动态调整标准、推动策略,接连输出有效观点。我们在多次沟通中都收到对方技术代表的赞叹:“你们真是能创造方案啊。”在一次正式标准会议结束后,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主席主动走过来,竖起了大拇指,并说道:“你们的方案在技术上很有建设性。”标准确定的那一刻,我们一位年轻的队员坚定地说:“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真就会有好事发生。”

标准推动只是芯片研发工作的启航,展锐青年突击队在芯片设计、测试等各个环节留下的奋斗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一位95后队员为推动展锐5G芯片出海,曾在一年里十余次奔赴海外,主动投身一线,在各种恶劣自然环境中推动测试进程。芯片出海测试就像是参加海外各大运营商的“高考”。而这种考试不仅要求满分才能通过,对答题时间还有很高的要求。我们青年队员在测试关键问题上始终保持很好的创新思维和极高的解决效率,让每次测试进度都超出预期。有一次,我们用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测试,运营商脸上惊叹的表情让我们倍感骄傲。

未来,我和其他队员定将努力奋斗,持续向前探索,在5G-A、6G与天地一体化等芯片研发项目中继续奋进。前方会有很多难题在等着我们,但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我们一起砥砺前行,定能在风浪中越挫越勇。相信我们的团队和产品,会让全球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魅力。

雪域戍边,服务边境群众

讲述人:西藏南伊边境派出所副所长 赵军

南伊,是位于西藏林芝米林市的一个边境乡。我是来自西藏边检站南伊边境派出所的一名移民管理警察,也是“雪域戍边”青年突击队成员。

4年前,南伊边境派出所琼林村网格警务室挂牌成立。当时,我作为负责人带领两名突击队队员入驻琼林村警务室,主要负责帮扶群众,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我驻扎在南伊乡多年,以我的了解,这里林下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猛。于是,我牵头带领警务室民警成立宣讲队,向群众宣传当地灵芝、松茸、虫草等林下资源采挖审批流程,介绍销售渠道,帮助他们增收致富。同时,我还积极联系当地旅游公司、各工程项目部,为群众介绍工作。

跟我一起驻扎在这里的民警沈鹏帮助推广种植、养殖技术,并积极向县农牧局沟通协调,帮助当地群众建起温室大棚和猪圈。在我们民警和当地党委政府共同努力下,琼林村仅在灵芝种植上一年就增收151.6万元,户均分红达2万余元。

生产上去了,服务也要跟上。2021年,边境派出所户籍民警拉巴曲尼联系我们,称琼林村村民亚白因忙于采挖虫草,来不及补办丢失的身份证,现办理虫草采挖各种手续特别困难,于是向我们求助。了解此事后,我们驻村民警第一时间主动上门采集证件照片,并将办理好的身份证送上门去。拿着新证的亚白激动地拉着我们不停道谢。

我们的工作日常里,有太多这样的日常小事,但我深知这些小事桩桩件件都是事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大事。时间一长,我们几个年轻民警渐渐摸索出一些办法:我们依托网格警务室建设,加强民警驻村工作,推出办证不出村、只跑一次腿便民服务举措,获得当地群众认可。

南伊乡风景优美,远离都市,是不少人眼中的“诗与远方”,而我和我的同事、突击队队员们的工作就是守护好这“诗与远方”。青春是短暂的,我的青春能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发光发热,是我之幸。

迎难而上,奏响聚变强音

讲述人: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博士 郑雪

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是最有希望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是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青年突击队的一员。“中国环流三号”是当前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可控核聚变装置之一。

还记得在备战实验初期,别说攻关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运行,就连实现较高参数运行都困难重重。在士气低迷之际,是突击队顶了上来。我们根据现有条件迅速调整“作战”方案,实验协调、计划梳理、人力调动、资源整合、过程优化等多措并举,尝试、失败、再尝试……一步步、一点点,参数慢慢往上爬:80万、90万、100万。我们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将可能变成了现实:中国环流三号装置最终实现115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运行,我们做到了。

2023年我们再次吹响科技攻关号角—迈向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7月的一个下午,实验正值关键阶段,装置运行突发故障,4号发电机组报警,风机非正常停运,为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需紧急停机抢修。现场温度超过40℃,只是站着不动,汗水就会迅速浸透衣衫,突击队队员无惧高温,穿上作业服迅速集结,在距离地面超过2米且空间受限区域作业,经过7个小时的讨论、参数校核、高精度对接、系统部件*,终于在凌晨两点完成所有故障排查和检修,那一刻大家相拥而泣,已经分不清脸上是汗水还是泪水。此后的一个多月,难关一个个攻克,难题一个个化解,中国环流三号实现了国内首次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创新纪录。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为我们团队担当作为、团结奋斗的热情,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勇气,志存高远、乘风破浪的胆识而骄傲。我们坚信,聚变强音一定会在中国奏响。

大胆创新,绿色数据更闪亮

讲述人:吉林油田开发公司技术研究中心油藏开发研究室副主任 宋岩

CCUS是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技术,兼具“减碳、增油”两大功能,是集“端牢能源饭碗”和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于一体的技术之一,更是中国石油践行“减碳、用碳、替碳、埋碳”的一把利器,我很荣幸成为吉林油田CCUS青年突击队的一员。我经历了CCUS先导试验探索、规模推广扩大、工业化应用等三个阶段,我们不断探索低成本的效益开发新模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屡获突破。

时间回到2021年末,吉林油田大情字井区块未动用储量资源不佳,且油层变薄、物性变差、油藏连续性较差,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低丰度油藏。经过我们反复的计算和论证,最终得出此区块水驱开发的产能建设内部收益率仅为5.2%,未达到中国石油最低开发的效益门槛。

面对储量与效益的双重挑战,我们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夜,我们经过无数次思想碰撞,借助二氧化碳驱提产增效的开发优势,统筹兼顾油藏、注采、地面三大系统,创新提出建设大情字井低渗透油藏建设CCUS二三结合示范区,构建CCUS注采一体化平台建产模式。说实话,接手这么重要的课题,我很激动,但更多的是忐忑,但我深知,破解难题必须要用创新思维。

经过十余轮次井位优化,CCUS注采平台建产模式总投资降低超两千万元,采收率提高20%,累计增油量50万吨以上,内部收益率达到8.1%的超企业标准。最终,我们建成国内CCUS项目中最大的注采一体化平台27口,实现节约建设投资、集中生产管控、降低安全风险、新建撬装无人值守等目标。

目前,吉林油田已建成了亿方级二氧化碳埋存示范基地,年封存二氧化碳能力50万吨,累封存量更超过了3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2700万棵、近187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每每看到这一个个闪光的数据,我都会觉得很荣幸。青春不复刻,勇往直前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急难险重,展现青春担当

讲述人:北控集团“蓝焰星火”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青年突击队队员 王骁

我是北控集团所属北京燃气房山有限责任公司燕房综合管理所运行维护燃气管网的一名运行工,也是北控集团“蓝焰星火”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青年突击队队员。

2023年7月,北京市房山区遭受了特大暴雨灾害。在公司号召下,许多青年人主动要求前往受灾一线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我们迅速成立“蓝焰星火”青年突击队。我和安全生产、工程管理、窗口服务等各个岗位的青年们第一时间加入队伍,迅速投身到抢险抢修、灾后清淤、物资转运、恢复供气等攻坚任务中,在防汛救灾一线筑起了坚实的“青春堤坝”。

直至今日,暴雨期间的抢险工作依旧历历在目。由于连续暴雨,周口店龙乡苑小区内一处燃气管线受坍塌的桥梁影响,严重受损,情况十分紧急。为保障居民安全用气,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基层所部有序开展燃气抢险工作。作为燕房所运行维护班里最年轻的00后小将,我跟着师父对小区内的设备设施进行复气检测,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厚厚淤泥里,没过一会儿,鞋里就灌满了水和沙子。在对小区内的闸井进行有限空间检测操作时,我们遇到了大难题。受暴雨影响,原本空间狭小的闸井变得更加潮湿、阴暗,给检测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看到这种情况,还没等师父开口,我毫不犹豫说道:“师父,请让我去。我一定注意安全,保证完成检测任务。”虽然我还是一名燃气新兵,但在基层锻炼的一年时间里,我跟随师父学习理论知识、锻炼操作技能,掌握了管网运行操作技能、取得了有限空间操作证及相应的岗位技能证书。“好样的!那我再跟你强调下注意事项……”听完师父的叮嘱,经过作业前检测,确认作业环境为3级,我穿戴好安全帽以及防护设备,装好检测工具,小心翼翼地下到闸井内。此时的井内泥泞湿滑,无处下脚,我赶紧找好位置,严格按照作业流程进行操作,清理燃气设备上的污泥与杂物,检查每一处密封点与法兰连接处有无泄漏,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等到出来时,我才发现自己浑身泥土、满手油腻,但我根本顾不上这些,赶紧背上工具和师父赶往下一处作业现场。

“新时代的燃气青年,要做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把奋斗精神体现在完成好每一项服务保障任务、履行好每一项工作职责中。”这是我和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共同的青春誓言。北控集团“蓝焰星火”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青年突击队将继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迎接考验、冲锋在前,在履行守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中绽放青春光彩。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殷泽昊

来源: 光明日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