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义千问:本文通过自身经历的心理咨询疏忽事件以及工作交流中的感受,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在人际交往中,“被忽略感”往往源于个体忽视自我需求的表达。其中,一位来访者因其高度理性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迎合他人的性格特点,虽然表面得到了咨询师的关注,但在深层次上因缺乏对咨询师的实质需求而被无意间忽略。同时,反思自身也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当遭遇憋屈与不满时,虽渴望理解和认同,却未能清晰表达个人需求,从而加深了被忽视的感受。文章强调在各种关系中,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日常生活,人们都需要正视并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而非仅仅扮演“好人”或期待他人主动关注,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稳固而深入的人际联系。
楔子最近遇到了两个事情,一则是心理咨询中,忘记通知来访者休假的事情;一则是工作交流中,被问及你需要什么的问题。两者产生的感受体验,最大的相似之处,是一种被忽略的感觉。
这种感觉,的确让人不舒服,明明很努力,很体贴,很乖巧,很用心,却成了被忽略的对象,无论如何都不那么容易接受这样的对待。事实就是这么的发生了,而且毫无征兆、毫不费力的到了如此的地步。
于是,带着这样的感受,在督导师的引导下,突然发现了深层次的问题,原来是自己没有需要,无怪乎会被别人忽略。
没有需要有一位来访者,极其理性且睿智,遇到的诸多问题,大多都会通过自我分析,独自解决,并不需要太多的帮助。除此之外,来访者还具有非常讨好的性格,为了获得别人的喜欢、赞美、重视,往往会表现的乖巧、体贴和用心,甚至会为他人着想。可以说,这是一位“好的来访者”,不会给我带来困扰和麻烦,也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更不会让人诚惶诚恐。
正是这样一位来访者,理所应当给予更好的照顾,享受更好的优待。在我的记忆和印象中,也是重视的。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却被我忽略了,重要的事情没有及时告知,给对方带来了较大的疑惑。
对此我略有不解,在跟督导师交流中,才意识到,很可能是这样的相处关系,让我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看似稳定和牢固,其实充满了脆弱的一面。因为,我与来访者之间,除了表面上的感觉之外,并不存在其他深层次的链接。来访者并不需要我解决什么问题,我也不会为了来访者绞尽脑汁,平淡的相处而已。
为了确认其中的因素,进一步跟来访者进行了讨论。当问及来访者,有什么需要时,来访者思考一下,并不觉得有特别的需要,甚至可能会觉得有需求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会有诸多不确定。也许,我应该理解她的需要,而不应多此一举的问这样幼稚的问题。也许只要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共识,便是最大的需求了。
被忽略前几天,心中觉得憋屈,自己不清楚接下来何去何从,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些什么,总会成为辛苦操劳,却极少获得认同,而且不时还会招致批评和指责。心中的委屈,有时候难以自抑,总想着抱怨一下,发泄一下。
当如实表达情绪,发泄自己不满的时候,也许是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一些认可,并得到应有的照顾和支持,最好能够说清楚、被理解,也许这就足够了。可现实却极容易变成更大的情绪反应,更多的不满意,近乎失落的境地。
在我的认识和理解里,这是多么明显的事情,否则为何要辛苦操劳,要瞻前顾后,要实际去解决这些问题呢?但事实上,却不见得能够理解,认为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是大家彼此的信任,是共同的需要而已。
最关键的是,当发泄完之后,被问到你需要什么时,我的内心不是平静,反而是更加的憋屈。如同“这么明显,难道都不知道?”一样的质疑,想想这是多么的绝望,完全被忽略的感觉,犹如跌入了深渊。
当我安静下来,不被情绪左右时,发现自己犯了相同的错误。我到底需要什么呢?我连自己都说不清,即便自己说清楚,却没有对别人诉说,而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对方应该知道,甚至也应该重视。
可事实却是,我表现出来的是没有需要,身处重要但却容易被忽略的关系之中,也就难免会产生这诸多的麻烦了。
总结当我在不断提醒来访者,表达自己的需要,避免讨好获得认同,并深化关系的时候,我何尝不是也如此呢?在关系中,我同样扮演着“好”的角色,而不是需要被满足的“婴儿”,无论是否重要,都将成为被忽略的对象。
想到这里,我内心多少有一些释然,当务之急反倒是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成为什么,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重视自己。
推荐阅读图片来源工具:通义万相
关注我点击关注,持续更新;
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TickTockLogs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