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图片,让你回到那年那月

几张图片,让你回到那年那月

首页冒险解谜回到那年更新时间:2024-06-19

有一种念想,叫追忆;有一种感觉,叫回味;有一种牵挂,叫老家;有一种甜蜜,叫童年!

因中午时间短,没回家做饭,和同事一起来到一家饭店。这里菜品种类很多,菜的味道也很好。最吸引我的是饭店的布置,带有浓浓的时代感。

走进饭店,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个单间都有名字,供销社,合作社,村委会等,房间墙壁上画的画更让人回味无穷,回想起曾经的岁月。

曾几何时,各家各户堂屋中都是这样的布置:墙上正中间悬挂着他老人家的照片,两边是对仗工整的对联。下面是一张长长的条几,条几前是刻着花纹的方桌,方桌两旁是两把椅子。桌子和椅子上的雕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惊叹木工师傅手艺的巧夺天工。

记忆中,我家也是这样布置的。我爷爷奶奶分坐在方桌两旁的椅子上,爷爷抽着旱烟袋,袋窝里的烟丝,一明一暗的,烟味充斥在房间里。奶奶也是偶尔抽烟,做些针线活。我们分坐在放桌前的小方桌旁,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

这家饭店二楼,顶上和立柱上用蓝色和红色的大花布装饰,墙壁上挂着簸箕、镂,楼梯一角放着原来做饭用的风箱、耕地的犁,连灯罩都是草帽形状。可见主人的怀旧心情。

以前做饭用的风箱和耕地的犁

看到房门旁挂着的一串红红的辣椒,是不是很亲切?前些年,在老家不正是这样的吗?

看到墙上的蓑衣、斗笠、鱼篓、草鞋,立刻想起张志和的诗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脑海中浮现出爷爷披着蓑衣,穿着胶鞋,从田野里回家的情景。

用石磨磨面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事。在没有打面机之前,各家各户都是人推磨,家庭富裕的用毛驴拉磨。

小时候,曾跟着母亲在磨道里跑着玩,一圈圈的转个没完没了。孩子高兴地笑着,大人费力地推磨,时不时地往石磨上方添加粮食,用小扫把扫落在石磨周围的细面。

用毛驴拉磨时,要给毛驴蒙上眼睛,不然,它会不听话的。

推磨很累人的,常常累得汗流浃背。

我记得,父亲退休回来,买了打面机,从此家里不推磨了,村里人也从磨道里走出来。

这个场景在过去也是常见的。

做好饭后,一家人或者村里邻居围坐在空地上,左手拿馍,右手端汤,后面还有人端着菜,一同开到饭场,大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馍吃完了,饭碗干了,还在聊天。

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的过程,也是交流消息的过程。当时,没有电话,没有网络,十里八村发生的事,大多是靠饭场聊天传播消息的。

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的过程,更是暂时歇息的过程。每天村民忙地里的活,很疲惫,到晌回家吃饭,饭前饭后聊聊天,既补充食物,又恢复体力。

这是乡村孩子的最爱。每到夏天,从收麦子开始,卖冰棍的自行车来回穿梭于田间地头。5分钱一块冰棍,咬一口,嘎嘣嘎嘣响,祛暑解渴。

当时的冰棍是用凉水冻成的,在里面加些糖精,吃上去甜甜的。如果能在里面加些绿豆等,就算好的冰棍了。

后来,我家曾买过橘子粉,用凉开水冲着喝,甜甜酸酸的,算是我喝过最早的饮料了。

如今,这样的冰棍找不到了。更多是加奶的冰糕,冰淇淋等,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冰糕、冰淇淋吃,更多奶茶,果饮任你选择。

爬树摘桑葚,下河捉鱼,是男孩子常做的游戏。特别是暑假,男孩子跑去池塘洗澡,游泳,乐不思返。

架子车是各家各户的运输工具,往地里运粪,往家里拉粮食,全靠架子车。

那时,没有煤气灶,没有电磁炉,每个家庭都有一口地锅。一日三餐都是烧地锅做饭,烧开水。一年四季的玉米秸秆、树叶树枝等,庄稼人都留着,用来烧火。

如今,大家都用电用煤气做饭了。偶尔烧地锅炖地锅鸡、做地锅饼成了稀罕物。

对此,男士们比较熟悉。这些牌子的香烟如今也成了回忆,存在脑海中。

特别喜欢吃这家店的小油馍。服务员用馍盘端上去时,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看着馍盘,想起了奶奶和母亲。儿时,在老家,都是用这样的馍盘。馍盘里,是刚出炉的烙馍(我们这里叫luo馍),两个烙馍中加进芝麻盐,吃起来软软的,香香的。

我不会烙馍,但吃过很多次。最早还是奶奶和母亲做过的。在院子中支起三条腿的鏊子,下面燃着劈柴,像擀面条一样把面擀成圆圆的、薄薄的饼,放在鏊子上,一会儿就熟,里面卷些菜和香肠,味美香甜!

一顿简单的饭菜勾起我满满的回忆,回想起那年那月那些人那些事,心里甜甜的、幸福的同时,更多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亲人们的怀念和追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