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笔记
巴公崖奠安塔
安康城东奠安塔拔地而起,势如涌出,不仅是安康一景,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希望全面振兴的愿望。
奠安塔始建于1914年,竣工于1917年。高27米,共7层,为楼阁式建筑。每层的花纹装饰各不相同,四角石雕飞檐上翘,有凌云飞腾之势。每层东西南北均有门窗,既可登高望远,又增加了外观的古朴秀丽。无论远眺近观,都能显露出独有的气度风韵。
奠安搭
奠安塔之建,应追溯到牛蹄岭兴贤塔竣工之时,张补山曾建议郡守白惟清,继在郡城之东巴公崖上建塔。巴公崖为郡治白虎,此处建塔似白虎昂头。虽然有人认为,兹地群山皆高,而此处独低,即有塔,不过二三丈。于是又有人建议:塔影射过汉江,如嫌昂头,可于西津渡星罗寺旧址亦建塔配之,则为左右执笏,主生双贵。此等造千年福祉,望勿为忌刻者攻之"。果然,议论一出,就遭到非议和阻挠。张补山也被卷入舆论漩涡。他在巜上蔡观察书》中愤慨说道:"巴公崖建塔,商、民二家甚喜。忽有一二小人唆众商,以此观望趑趄。弟告之曰:巴公崖者,乃锁水口也。水口锁,则商贾兴盛;且锁水怪不出,则旧城无水患。此不劝众商而安劝之?我家于新城,旧城无生意,又无房屋,其拳拳相劝者,岂为利己哉,不过人溺己溺耳!听从则后患永杜;不从则后悔无及矣。此乃造化为之,非众商能杜者"。
奠安塔
道光二十三年,安肃进士徐栋(字致初,号笑楼)莅仕兴安知府。张补山在巜条陈兴安八事上徐郡伯笑楼书》中,又不耐其烦地说:"汉水自西南来,抱郡城东北注于旬阳。每夏秋淫雨,黄洋河西流助于巴公崖,于是油房街(今东坝金州广场一带)尽成泽国。或六年,或十年,或三十馀年,大抵六十年内外,决者以为常。往不可闻,乾隆庚寅、辛卯年(乾隆三十五年一一乾隆三十六年);道光壬辰、甲午年(道光十二年,道光十四年),当汉溢时,云水空濛中,皆见有二炬,随波上下,载阴载阳,横亘于立石滩上,水必徒立而下,遂倒灌郡城。父老递相传说,有蛟龙作崇。其窟在巴公崖下,乾隆五十一年(1786),有捞银鞘者,入洞见两目如炬,口张如箕,赫然而退。以此再无敢入者。常有人夜行崖上,闻斯奏乐声,非人间所有。以此决知洞有伏龙,不常出,出则酿一郡水灾"。又说:"闻术者言:巴公崖上宜建浮图,必得塔影射过汉北,蛟龙畏塔影,永匿不出。不但洪水永靖,且塔影射汉,如铁锁横江,则一郡之财聚而商民均富"。
徐栋得书,欲与郡人士协商巴公崖建塔之事,却因政局生变,传来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向西延及,四川农民起义军遭扰汉南一地军情,无暇及此。又随着张补山病卒,巴公崖上修塔之议遂寝。
延至民国六年(1917)白河县人柴守愚莅任安康县知事,以本郡人出任本郡长官,实心实政,一日,与本郡绅士许梓修、傅荆珊,因公余谈及巴公崖建塔之事,决心完成张补山先生遗愿。时任兴安单级师范讲席所中学教员谢化南在所撰巜建修八公崖奠安塔碑序》中说:"塔者,所以补地面形势之缺点,与佛氏浮图迥异也。.……凡有缺者,人力必有以补之,以府完全,塔其一端也。安康距汉水中点,秦岭北屏,巴山南拱,支派蜿蜒,四面趋赴,形势在陕首屈一指。而邑东八(巴)公岩为下游门户,平衍低俯,为形势缺点。先贤张补山先生欲建塔于顶,以补斯缺,未果。先生殁后,宰斯邑者(略)当为前贤成此志,为斯地补此缺。诘朝集众宣布,拍掌盈庭,于是相度地势,筹资庀材,兴工建塔"。费银三千,历时三载,遂成。爰定名曰"奠安塔",取奠定安康之意。塔上用碎瓷块镶嵌十六大字,正是这种愿望的集中写照。
奠安塔
这十六大字分别是"博厚高明":出自巜中庸·大学》一章,"博厚可从载物也,高明可以覆物也,悠久可以成物也",从中截句是希望安康富足兴盛起来;"中天一柱",是说塔势峥嵘高耸入云,极言其挺拨之势;"永奠安康",取奠定安康之意;"亦孔之固",是希望它坚固永久。从中可以看出,先贤们对地方繁荣昌盛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这种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赤忱之心,对于后世,也是永远的垂范。
奠安塔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