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如果生在当代,大概率也是个人生悲剧。
当然,这个大概率,还是比小说中的注定悲剧,要好一点的。
在现代社会,冻饿而死、或者因为手脚不干净被人打断了腿、没有钱治腿最后悲惨死去,这样的事情还是不那么容易发生的。政府是有低保的,如果孔乙己不符合低保政策,去偷东西,也只会被送去坐牢,人身安全也是有保障的。
孔乙己读过书,即使水平迂腐,在现代社会,找一份糊口维生的生计,也比小说中容易的多。
如果孔乙己生了大病,治不起也治不好的那种,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首先每个人都有这种可能性,其次每个时代都有治不了的病,最后提问应该不是这个意思。
但我觉得生在当代的孔乙己也是个人生悲剧。这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的。
孔乙己性情迂腐,好面子,人际交往能力很差,这决定了他很难从商,即使从商,也很难做好。
瞧不起底层小生产者自己也不会生产劳作,这决定了他不会务农,或者做手工业者,或者做一些蓝领技术工种、服务员、收银员之类的工作。
道德观也有瑕疵,手脚不干净,这个就比较麻烦了,影响很长远。
读过书,但又不是什么大有才华之人,从政很不易,学术也难,整体就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典型。
近年来,屡屡有报道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倒工作,在家里啃老,甚至有的啃到四十多岁,老母亲八十多岁了还要养着他,读完令人心惊。这种人不就是现代版的孔乙己吗?社会进步了,孔乙己的生活水准会有同步的提升。但是悲剧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孔乙己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一定活得很幸福和快乐,肯定有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尊严。
首先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著书立身,桃李满天下,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不再是以前那个受人歧视和嘲笑的对象。
其次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孔乙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走进了学府殿堂,成为传统文化某领域的权威,自已的满腹经伦有了用武之地。以前渴望成为秀才举人,渴望得到功名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然后他是文质彬彬的学者教授,不再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不再是摇头晃脑,每天之乎者也了,让人感到迂腐可笑,不再是自命清高,把自已读书看作高人一等,而是经常下基层搞调查研究,以事求是精神指导自己的事业。
最后他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社会集体劳动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不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孔乙己在新社会中完成了自已思想的蜕变,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新知识分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