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领导力”系列(十八)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法,最早由Alex Osborne在1930年代推荐使用,从美国推广到全球,成为人们发明创造与改善活动的法宝。这是一种利用小组活动,大量激发与搜集创意思考的有效方法。组织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发掘群体中原本深藏不露或潜在的主意与点子,以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头脑风暴法的适用场景:
面对个体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时;
面对跨专业的疑难问题时;
面对跨职能的疑难问题时;
面对长时间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
面对重大或重要决策时。
开好头脑风暴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九个方面入手。
一、议题选择
议题是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或难以决策的事项,为议题找答案是头脑风暴会的目的。议题的选择应注意:
1.从平日悬而未决的问题着手。议题必须与参与者的层次和关心程度相匹配,以参与者一直期待解决的问题为最佳。 2.有些议题比较复杂,讨论时无从下手或容易泛泛而谈,因此应将一个复杂议题拆解为若干个小主题,使参与者能够聚焦。 3.议题的内涵应该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二、人员选择
头脑风暴会的参与者应选择熟悉流程的专业人员,包括利益相关者,议题所涉及的部门、职能、层级均应有代表参加。
人数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为5~11人比较适宜。人数过少,不能充分覆盖不同部门、职能、层级思考的角度;与会人数过多,容易因杂生乱。
三、会议时间
头脑风暴会的时间不宜过长,建设一个小主题的讨论时间为20~60分钟,一个议题可拆分为多个小主题进行讨论。
四、人员角色
▌引导员:负责引导、激发、鼓励参与者思考并发表意见,控制现场节奏与氛围,营造自由奔放、相互尊重、相互启发的氛围,并将参与者的观点转化为机会点。
▌主持人:召集、主持会议,围绕主题鼓励参与者发言。 主持人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严禁批评或评价他人意见; 2. 追求数量,意见越多越好; 3.保证参与者能够看到所有人的意见,可以在白板写下所有改善建议,并借此激发大家更多新点子; 4.激发参与者提出各种奇思妙想; 5.取长补短,鼓励参与者对他人已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或进一步发散。 主持人须知: 在参与者发言气氛相当热烈时,可能会出现许多违背会议原则的现象,如起哄或嘲笑别人的想法、公开评论他人点子等情况,此时主持人应当立即制止。主持人应带领与会人员围绕会议议题,每次只讨论一个方面。这是平行思考,有利于提高会议效率。一些参与者会时不时偏离主题,主持人应礼貌地将其发言拉回主题。为避免参与者疲劳而产生厌倦情绪,主持人应控制好时间。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表示感谢并鼓励大家。 ▌记录员:负责将大家的点子忠实地记录下来。 记录员须知:
1.记录员应依照发言顺序编号记录点子内容,在发言含糊不清时,可向发言者确认,如发言内容过长仅记录要点即可。记录要字迹清晰,版面整洁。 2.严格忠于发言者的内容记录,避免遗漏、误解、擅自诠释。 3.注意记录的分类整理。为了不约束发言者的思维,记录时不要分类,可在会议结束后对记录进行分类整理,必要时可与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组从可行性、紧急性、应用效果、投资回报率等多个角度进行筛选,以选择最恰当的点子。由于用头脑风暴法产生出来的点子大部分都只是一种提示,极少可以直接解决问题,因此,整理、补充和完善工作尤为重要。
优秀的管理者可以既是主持人,又是引导员。当这两种角色合二为一时,会议效率会更高。头脑风暴会导入初期,外聘顾问师担任引导员是非常必要的。
五、场地与器材准备
会议场所:应选择独立的会议屋,避免干扰; 会议器材:白板、投影仪等; 会场布置:为保证全体人员都能看到白板或投影上的发言记录,座位安排应以“凹”字形为佳。
六、会议原则
1.禁止评论他人点子的好坏;
2.天马行空的想象最受欢迎;
3.重数量不重质量,为了激发灵感,可以提出任何想法;
4.鼓励利用他人的点子加以想象、变化、组合等,以激发更多、更新的灵感;
5.会前集体上交手机,不准参与者私下交流,以免分神或打断别人的思考。
七、会议流程(头脑风暴会引导路径)
根据不同的议题制定适合的会议流程,流程可以参照下图的引导路径。头脑风暴会通常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一次会议可以是一个议题或多个小议题,小组活动则根据需要多次进行。以下引导路径中需要多次小组活动:
1.活动前报告。主持人可以请问题主人提前准备一份专题报告来介绍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主人报告时应选择白帽思维,尽可能呈现事实,辅助实物样品、数据等呈现议题内容,不要对议题内容进行分析、评价,避免形成先入为主的情形,影响参与者思维的发散。 2.SDA项目。根据议题进行第一轮“发散—聚焦”闭环,确定关键主题SDA项目。 3.目标/对标。目标需要拆解成目标清单,盘点现状,将现状与目标进行对标分析,输出问题点清单。 4.问题点。对问题点清单进行层别归类归纳,输出关键问题点。 5.改善对策。针对关键问题点,逐个进行原因分析,进行又一轮“发散—聚焦”闭环,输出改善对策。 6.优先排序ABC。对这些改善对策进行排序,输出优先措施排序ABC。 7.归纳分类。将行动措施拆解成子行动和实施步骤,再进行归纳分类,制定甘特图,便于统筹策划,分步实施,协同推进。 8.改善措施与问题点/评判。将改善措施与前面识别的问题点进行对照检查、评判,“效果达到预期Yes”或者“措施经实施验证-证实”;转入下一步,“效果没有达到预期No”或者“措施经实施验证-证伪”;回到改善对策这一步,重新检讨改善对策。 9.改善总结/改善专案。对取得预期效果的专项措施进行改善总结,以PPT的形式输出改善专案。总结的过程是一个复盘的过程,是团队提升的增值过程。同时,PPT作为知识加以沉淀、累积,便于内部学习、复制推广。 10.达成目标。尽可能召集更多的参与者,在会上分享改善专案PPT,评委评价达成目标的程度,以及专案的创新性、难易程度、可复制性、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等,给予改善团队奖励,奖励重形式轻物质,激发团队改善热情。 11.结案。将改善过程和总结输出内容整理成标准文件存档,并在内部组织复制推广。
八、实施要点
1.相互激发。为了让参与者相互激励,引发灵感的连锁反应,应督促参与者在规定时间内(通常为5分钟)将自己的灵感写下来,并要求他们在各自发言前将内容整理清晰,以便记录员记录在白板上,可以让他人产生更多联想。
2.发言顺序。当需要不同层级的人员参会时,主持人应注意发言顺序,安排低职级的人员先发言、高职级的人员后发言。如果高职级人员(无论技术职级还是管理职级)先发言时,会习惯性带上结论性与专业性意见,其权威会无意识地压制低职级人员。低职级人员先发言,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更放得开,另一方面他们会陈述一些管理层往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这些细节对分析问题十分有利。
3.发散与聚焦有序进行。发散时,参与者发言应自由奔放,多多益善;聚焦时,主持人应组织大家先澄清,再归类,再概括,再抽象。发散时,不可澄清与质疑,否则背离自由奔放的原则;聚焦时,组合采用层别法、流程图和逻辑树进行归类与概括总结。发散与聚焦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如下案例来演绎这一过程。
案例:依设定目标,对照现状找问题及改善措施。 第一步:对标。对比现状和目标。 第二步:发散。头脑风暴过程中将流程图与逻辑树组合使用。 情形一:流程型主题,将流程步骤确定下来,头脑风暴找问题。 情形二:非流程型主题,用逻辑树拆解,通过头脑风暴找到解决方法。将复杂问题拆解成元问题,即初始问题。复杂问题是一个概念,元问题可以直接采取纠正措施,拆解才是关键。 第三步:运用头脑风暴在流程或树形分解中找出具体问题点,通过“发散—聚焦”的闭环,输出问题清单。 第四步:针对问题点,再“发散—聚焦”,完成又一个闭环,输出改善建议。 再发散。充分发散收集到的点子,再投票筛选。 再聚焦。对点子进行归类汇总,并形成行动要点。 第五步:归纳总结。检讨改善方案能否解决全部问题,如不能,则根据需要再进行头脑风暴会,找新方案。 第六步:确定改善执行优先顺序,输出行动清单。 第七步:将行动清单制成甘特图。
九、管理工具与方法
头脑风暴会过程中会用到一些管理工具与方法,在此罗列清单如下:层别法、过程方法与流程图、系统方法、逻辑树、5WHY法、小组活动、垂直思考、水平思考、麦肯锡思维。
头脑风暴法从初学到领悟,再到习惯性应用,需要较长的过程。这是管理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项目管理资料合集的同学可先关注然后私信我哦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了解更多”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