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胜强,在相对劣势面前,肯定是不能正面硬抗的。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具体分析天时、地利、人和、天气等因素,找到对方的薄弱点,采取后发制人。
就像*总结的:任何军事计划,是应该建立于必要的侦察和敌我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周密思索的基础之上的缘故。
据《左传·庄公十年》记载,春秋时期,鲁与齐战。齐国是大国,鲁国较小。鲁庄公在曹刿的劝说下,没有主动击鼓进军,而是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才下令击鼓进军,因而大败齐军。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曹刿先下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痕迹,再远望齐军的队形后,才同意追击。鲁庄公问其原因,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楚汉成皋之战。公元前203年,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在成皋展开了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战。当时项羽接连攻下荥阳、成皋,刘邦几乎溃不成军。刘邦在成皋之战采取先疲后打,养精蓄锐,待机破敌,袭扰敌后,断其粮道,逐渐削弱敌方力量,适时转入进攻,连续追击削弱敌人,穷追猛打不给敌方喘息之气,终获全胜。
新汉昆阳之战。公元23年,刘秀在昆阳击破新帝王莽的军队,这次战争双方军力强弱悬殊,刘秀只有八九千人,而王莽有四十余万人。起义军得到民众拥护和支持,军事上,实施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消耗敌军。王莽将领王寻、王邑也因为轻敌懈怠,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袁曹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奉衣带诏讨伐曹操,战于官渡。当时袁绍拥军十万,而曹操兵少粮尽。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焚烧袁军粮草。反观袁绍内部不和,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良策,迟疑不决,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吴魏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兵数十万进攻孙权。孙权出兵三万,并且同刘备联合。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利用曹军有疫疾,又不习水战,在赤壁一带用火攻烧曹军船只,大破曹军。
吴蜀彝陵之战。公元222年,吴将陆逊在彝陵大败蜀汉的刘备。此战开始,蜀军连战皆捷,进到彝陵,已入吴境五六百里。陆逊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守七八月不战,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从而大破蜀军。
秦晋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将军谢玄大败秦王苻坚于安徽淝水。当时苻坚有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卫队三万余骑,东晋只有水陆军八万。在两军隔淝水对峙的时候,晋军将领要求淝水以北的秦军让出一片战场来,以便晋军渡水决战。秦军应允后撤,但一退即不可遏止,晋军乘机渡水攻击,大败秦军。面对强敌,东晋主战临危不乱,坚决抗战,将兵上下齐心,准备充分,利用前秦内部不稳,涣乱其军心。
自古以来,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观其破绽,后发制人,因而战胜。
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