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多么令人神往,太空生活多么让人羡慕!航天员在天上吃的、住的和我们“凡人”一样吗?
“太空”这个词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天”。太空中的生活也就是在天上的生活。在天上生活是古今中外许多人所向往和羡慕的。因为天上生活就意味着进入天堂,或是到达神仙所居住的地方,过着最美满和最幸福的生活。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将人送上天。而美满和幸福永远都是相对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的生活比昨天的美满和幸福,而明天的生活又将更美满和更幸福。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也是这样。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太空中的生活也会不断地得到改善。
别着急,我们会满足你的好奇心,告诉你太空的起居生活。
1 吃在太空
吃饭喝水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在失重环境下的太空生活中,航天员的饮食就显得十分复杂而特别奇妙。可以说,航天员的营养需求、食品制备、供给他们的进食方式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他们与在地面生活的饮食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航天员在太空吃些什么?他们吃得好不好?这是许多人经常提出来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航天食品有一个发展和改善的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航天食品主要是解决航天员的“温饱问题”,70年代的航天食品进步到“小康水平”,80年代和90年代则达到使航天员“满意的水平”。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国际空间站上的食品可称之为“丰盛水平”。
营养丰富的航天食品
在早期,前苏联和美国航天飞行中,航天员采取“嘴对嘴”的进食方式。就是将经过特殊加工的液体或半固体的食品装在类似牙膏管的容器内,进食时通过一根导管将食品直接挤入口中,这是因为人们对在失重环境中能否像在地球上一样进食的吞咽存有疑虑而采取的一种保险方法。
在航天飞行中,为了维持航天员生命,对抗航天环境因素导致的不良生理变化,保证其身体健康,必须给航天员提供符合卫生学标准,微重力条件下使用方便安全,符合地面饮食习惯,有足够热量,营养丰富的航天食品。
我国航天食品的种类有复水食品、冻干水果、复水饮料、硬罐头、饼干、月饼、压缩饼干、中水分食品及调味品各3至5种。这些携带的航天食品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按照热能供给量和营养素的标准组成食谱食品、储备食品和救生食品三种。
这三种又是哪些食品呢?为什么分别食用呢?
航天员在航天飞行期间主要食品为食谱食品。食谱食品根据航天员的饮食习惯,因人而异。即每个航天员均有自己的食谱。食谱食品的食谱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制定的,其中每餐有主食、副食、汤饮料及水果等。在副食中制备有红焖大虾、红烧鸡块、红烧牛肉、红烧鱼及各种菜肴。品种齐全,有中餐的特色,避免了单调重复,符合国人的饮食文化,与外国人只习惯吃西餐、奶油、面包、三明治是不同的。吃西餐,中国人不习惯,航天员也不例外。这样有中餐特色的食品,怎能不增加航天员的食欲呢?
食谱食品按一日三餐分配,重量每人每天1.5kg。
我们再来说说储备食品,即在发生无法预见的情况而需要延长飞行时间使用的应急食品。每人按1天量储备。
救生食品又是怎么回事呢?救生食品放置在个人救生包内,在返回着陆降落在陆地或海上等待救援时应急食用。食品热能供给量和食品种类均为维持航天员每天消耗必需的最低热量,食品种类较单一,主要是各种压缩饼干。重量每人每天05kg,可提供每人2天的生存所必需的热量。
航天员怎样进餐呢?
在微重力条件下,航天员在航天器中用餐,要避免在进食过程中产生的食品碎屑和粉末,由于这些东西在舱内自由漂浮,不仅污染仪器设备,而且在航天员睡眠时还可能被吸入,损害其健康。
美国航天飞行实践证明,航天员在天上准备食品的时间,初期由于航天食品都是“熟食”,所以食品准备比较简单方便,一般只需要3~5分钟就足够了,到了后来食品需要复水和加热,且种类较多,就需要有一名航天员当“厨师”,在就餐前30~60分钟,负责食品准备。如果有的航天员不喜欢吃菜单上的食品,而要吃配餐食品,准备工作就更为复杂得多。
在航天活动中进食,对航天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航天员按作息制度安排一日三餐。按照预先包装好的餐包,每餐均配有主食、副食、复水蔬菜、点心、水果、饮料、餐巾纸等,如载人飞船上搭乘2名航天员,则采取分别就餐方式(1人值班,另1人用餐),用餐前航天员需先用湿巾清洁双手,然后将食品包打开,取出需加热蒸煮或复水的食品袋,用舱内预热的21℃±4℃水注入食品袋内,10分钟内可完成复水或加热。
用餐时,航天员每人1套餐具(包括餐盘、勺子、叉子、安全剪刀等),将餐盘束缚在航天员一侧大腿上,勺子、安全剪刀吸附于餐盘上,利用餐盘上的尼龙搭扣,将食品固定在餐盘内。航天员取食的食品都应符合在微重力条件下的使用要求,无不可食成分,不掉渣,不碎裂,所食用的饼干、月饼或压缩饼干等干燥食品均制成一口一块大小,航天员要闭嘴嚼碎食用。复水食品均有相互粘结性,用勺子食用。饮料要用吸管吸食。餐后要将食品包装及剩余食品放入废物收集袋内。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在微重力条件下,食品碎屑、水滴或包装不至于在飞船座舱内漂浮,造成不可收拾局面。
2 住在太空
人们在地面上生活,除了吃饭和穿衣以外,住房面积是最能代表生活水平的一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住房面积越大,生活水平越高。如果一个三口之家能住上150平方米的面积,生活在里面肯定非常舒适。太空中的生活也有相似之处。
睡眠垂直固定在舱壁上
原来,周期长短和飞船绕地球飞行的轨道高低相关,轨道高,昼夜周期就长;轨道低,昼夜周期就短。一般在3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飞行,绕地球一圈需90分钟,即出现一次日落日出,白天和黑夜各为45分钟。航天器飞行速度很快,太阳出来时好像“迅面”似的一跃而出,太阳落山时也如“旋风”一样迅速地隐去。
航天员在正常轨道飞行期间,按照作息制度安排,要有6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在搭乘多名航天员时,要分别睡眠,即有人睡眠,有人工作、值班。睡眠安排在轨道舱内的睡袋里。睡袋是一个具有长拉链的保暖织物袋,一般固定在一侧光线较暗、噪声较小的舱壁上。由于微重力状态,航天员很容易钻进睡袋内,拉上拉锁,头部在外,双耳戴上耳塞双眼戴上眼罩,即可入睡。航天员在天上睡觉与地面不同,不是平躺在床上,而是垂直挂在壁上,这种姿势对在微重力条件下的航天员来说,一点也不感到不习惯。
睡眠时手臂一定要放进睡袋中,把双手束在胸前,以免无意中碰着仪器设备的开关。同时是为了不给自己造成虚惊,因为在微重力环境中,头和四肢有与躯体分离的感觉。国外曾有航天员在朦胧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边的手臂,当成向自己飘来的怪物,吓出一身冷汗。当然航天员必要时将手臂伸出睡袋来睡也是可以的。
个人卫生需要特殊技巧
在飞船上的个人卫生是件十分麻烦的事。航天员在航行中和地球上的人一样,需要有刷牙、洗脸、洗澡、大小便等个人卫生的处理。怎么办呢?这需要有特殊的设施和技巧。如早晚刷牙,在失重状态下牙刷一动,泡沫就会飞起来。我国航天员刷牙漱口采用一口一块的消毒口香糖,放置口腔内咀嚼5分钟,用以清洁口腔,每日4次(起床后、午餐后、晚餐后及睡前)。航天员洗脸使用脸巾包,其实是取一块浸泡有清洁护理液的湿毛巾擦洗面部,把毛巾铺在按摩刷上用来梳理头发。航天员还用梳妆清洁包收集毛发等废弃物。在较长时间飞行的空间站上,还为男性航天员准备了剃须膏和安全剃须刀。在使用时,必须先使用剃须膏将胡须粘住,不然的话,剃须刀剃下的胡须会在航天器的舱内到处乱飞,非常不好清除干净。
在失重环境中洗澡更困难,为了不使水飞溅,要在一个封闭容器中进行,用压力将水从上方压出来,但水在出了喷管后,就会在空中乱飘,碰到人体就会附着在人体上,为了防止附着在口鼻上的水呛人和溺人,必须带防水和供氧罩。人进入浴室,要穿上固定的拖鞋这样就不会飘浮起来,脏水要用水泵从下边抽出去,但附着在器壁上的水珠,需要用吸尘器才能收拾干净。在太空洗澡,除用淋浴器外还可用海绵布。“航天飞机”上就使用海绵布。每次洗澡备有两块海绵布,一块用于洗脸和头发,另一块用于洗身体。此外还有一块布用于擦干潮湿的皮肤。在微重力条件下洗澡,一般不需要太多水,因为水很容易粘附在皮肤上,不会从皮肤上流掉。因此,15分钟淋浴,需要两三小时的准备和收拾的时间。
航天员上天前要学会上厕所。上厕所的第一步是要将自己固定好。首先固定好鞋,然后固定好下身,双手握住马桶两边的扶手,但最要紧的是屁股必须与马桶的边缘贴紧,使马桶内部与外边完全密封。所谓“抽水马桶”实际上不是抽水马桶,而是“抽气马桶”。因为马桶内不使用水,而是用气。如果马桶内部与外边不能完全密封,气流不能将大便带走,马桶也就不能正常工作。马桶内装有一台离心泵,马桶的右前方装有离心泵的开关手柄。打开离心泵后,叶片使桶内的空气发生颤动。空气的颤动可以使大便中成形的部分碎破,然后被吸进马桶底部的大便收集器中。大便收集器内有一个大便袋。每次用完后大便全部装入袋中,因此没有臭气散发出来。小便则用一个特制的漏斗收集。漏斗下方装有一台水泵,可将小便收集和输送到小便桶中。小便桶定期向宇宙空间排放出去。大便袋中的大便经压缩处理,暂时存放在马桶内,最后被带回到地面上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