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大致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列国诸侯争斗激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即楚、燕、韩、赵、魏、齐、秦。战国时期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开始出现。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
思想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时期,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这一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学派包括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其中儒、道、墨、法四家影响最大。
民族关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在思想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的统一和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