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院成立于2007年10月15日,由原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市革命陈列馆、无锡市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2008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下辖周怀民藏画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程及美术馆和无锡碑刻陈列馆。
无锡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3万余件,以古代书画、历代紫砂、惠山泥人、近现代革命文物和民族工商业文物为主要特色,尤以书画藏品在博物馆界享有声誉。
01
场馆概况
无锡博物院成立于2007年10月15日,2008年10月1日建成开馆。由原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博物馆和无锡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位于无锡城市客厅——太湖广场,建筑面积71000平方米,是无锡市目前较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整个建筑采用现代化全钢架结构,造型厚重,兼具吴地的水文化灵性,体现了“水光石色”的设计理念,是无锡的标志性建筑。此外,无锡博物院“一院带五馆”,下辖周怀民藏画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张闻天旧居、无锡碑刻陈列馆、程及美术馆等五个专题馆。
02
基本陈列
--- 大元处士 ---
元朝的江南,商贾辐辏,富庶繁华。这段时期的艺术和物质文化,呈现出多元文化激发的新艺术形式和风格;考古新发现、新出土的文物,使人们对该时期的物质文化和艺术成就有了新的认识。
1960年发现的钱裕墓,墓中出土金银器、玉器、丝绸服饰、漆木器、纸币和铜镜等丰富的文物共154件套,它们不仅本身就是绝美的艺术品,同时也十分具体而生动地折射出当时“豪门富户”的生活状况,更为我们窥探元代经济制度和手工艺发展水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钱裕(1247—1320),生于南宋淳祐七年,卒于元延祐七年,经宋历元。钱裕作为吴越王钱镠的后裔,优良家风代代续传,其祖父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持家有法,钱氏得以成名发迹,兴家立业。祖辈积累的财富,使钱裕出生朱门绣户,但他却将丰厚家资推让兄弟姐妹,凭借勤劳“力务生业”,开拓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大元处士——吴越王后裔钱裕的故事”展览透过精美的出土文物,特别是一批元代手工业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金银器、丝织品等丰富的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想见钱裕夫妇对现实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他们富足安乐的一生。
--- 吴风锡韵 ---
“吴风锡韵——无锡城市故事”展位于无锡博物院西区一层展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这片滨临太湖的土地变得更加活跃。
良渚文化高城墩遗址与马桥文化佘城遗址的发现表明,无锡是以一种宏阔的气度进入文明时代的。及至周代,泰伯兄弟落户梅里,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开发建立了制度框架,而且开创出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吴文化。
秦汉以来,这里经历了由粗陋而精雅,从尚武到崇文的巨大转变,并在唐宋时期发展成中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无锡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还是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的百年繁华。
滨江临湖、通达四方的区位优势,披荆斩棘、务实创新的文化基因与人们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不懈的探索与开拓汇聚一道,孕育出近代中国最绚丽的工商文化之花,并使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 紫玉金砂 ---
“紫玉金砂——紫砂陈列展”位于无锡博物院西区三层展厅。紫砂陶艺是一门点石成金的艺术。传说中有异僧呼卖“富贵土”,让当地人发现使用了紫砂陶土。
千百年来,他们用粘土来制陶器,到了明代,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生坯强度更高,烧成收缩率更小的紫砂泥来制陶,并独创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来成型制壶,可以说,陶瓷艺术发展至明代紫砂器的出现,无论是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还是实用性、观赏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连带起茶具的不断更新,明代饮茶方式有了变化,变煮茶为沏泡茶,正是这种新形式饮茶方式的呼唤导致了紫砂壶的出现和风靡一时,而紫砂陶的良材也使茶叶的天然美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紫砂壶是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总结性产物,紫砂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陶业巅峰时代的到来。
--- 泥塑雅韵 ---
“泥塑雅韵——惠山泥人陈列展”位于无锡博物院西区三层展厅。在江南名城无锡,有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就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民族传统工艺——惠山泥人。
有着千年文化传统的惠山泥人,自诞生之日起,便渗透着江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其发展过程中,除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无锡惠山的寺庙、园林、祠堂、街坊和戏文、雕刻、庙会、香会以及惠山浜与之沟通的京杭大运河及无锡古运河两岸的“米市”,更对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产生了特殊而又广泛的影响,使其形成了由俗而雅、大俗大雅、粗中有细、甜而不腻的地方特色。
--- 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无锡人 ---
“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无锡人”位于无锡博物院西区四层展厅。无锡,至德名邦,俊彦如林,在风雷激荡的革命斗争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更有无数无锡籍仁人志士肩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用青春和热血抒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诗篇。这些从尚德重教的吴地文化中孕育出来的杰出人物,赋予了无锡更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无锡数千年人文史因为他们而增添了一份荡气回肠的浩然正气。
--- 血与火的城市记忆 ---
“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简史”位于无锡博物院西区四层展厅。无锡,不仅以经济发达、人文荟萃闻名于世,更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展览真实展示了无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生动再现出五四运动直至无锡解放的壮丽历史画卷。漫长的革命岁月,使无锡人民经受了血与火的锤炼和考验,并哺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英雄儿女。
--- 虚拟西方艺术馆 ---
无锡博物院虚拟西方艺术馆位于博物院中厅地下一层,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展馆突破传统实体博物馆的框架式的展示方式,以多媒体技术表现虚拟仿真空间,即通过高科技手段和多媒体形式对现实进行虚拟仿真,系统展示西方建筑、绘画、雕塑、音乐四个主要艺术门类的发展历史、流派、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从而达到传承人类优秀艺术文化,提升艺术馆各项功能,服务公众的目的。
03
馆藏珍品
--- 春秋青铜吴王僚剑 ---
长41厘米,宽2.7厘米,茎长9.5厘米。剑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无格无首,前锋尖锐,两刃近锋略内收,向后渐宽,剑身中线起脊,直通茎末。剑身装饰有斜“王”字形暗纹。两纵靠近茎的地方铸铭文12字。铭文是:“攻敔王者彶自乍(作)元用剑”。
--- 钱樟夫妇墓出土服饰 ---
2022年2月,无锡七房桥明代钱樟夫妇墓出土服饰在无锡博物院移交。无锡市文物保护中心向无锡博物院移交出土服饰24件。24件服饰现均保存于博物院的库房内,暂未展出。钱樟夫妇墓中出土的服饰品种丰富,纹饰多样,极具明代服饰特色。从品类来看,既有穿着用的袄、裤、裙、鞋、巾等,又有生活用的枕、包袋等物;从面料来看,除几件绢袄之外,其余基本为缎纹暗花织物,也有棉、麻等物;从纹样来看,几乎涵盖植物、动物、自然景观、几何及其它人文纹样。
--- 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 ---
纸本,纵26厘米,横28厘米。此帖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行书代表作。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昭宗朝登进士第,有文辞,善笔札,历仕梁、唐、晋、汉、周,累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杨凝式在书法史上被认为是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
---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炉 ---
口径14厘米,腹径14.5厘米,高11.8厘米。折沿,短颈,圆鼓腹;肩部一圈凸棱,腹部至足部凸起三条棱筋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俗称“出筋”;下承三乳足外撇。通体施青釉,釉色光泽淡雅温润,宛如梅子初青,整体造型古拙雅致,具有稳重感。
--- 元春水玉带扣 ---
此件玉器由带扣和带钩两部分组成,“春水”玉带扣长8.3厘米,宽6.7厘米,厚2.2厘米。白玉质,玉质温润,因埋藏于地下长达600余年之久,故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整体呈椭圆形,中部微微凸起,底部有扁环衬托。所谓“春水”,是指辽金元代的北方贵族在春季进行围猎之时,放海东青捕猎天鹅的场景。春水玉是以此为题材而创作的玉雕。
--- 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 ---
此杯高8.6厘米,口径8.6厘米,足径4.6厘米,重120.8克,侈口,圜底,深腹,高圈足呈喇叭状外撇,杯身与圈足经焊接相连,造型轻巧秀丽,和元、明时期瓷器中的高足杯造型一致。金杯口沿内侧和圈足底边各錾刻有一圈卷云纹,杯心中央用细劲流畅的阴线錾刻出精美的“连生贵子”图案,为典型的宋代风格。
--- 元倪瓒苔痕树影图轴 ---
纸本、墨笔,纵95厘米,横32厘米,《苔痕树影图》绘于明洪武五年(1372),当时倪瓒七十二岁,为其卒前两年,是极晚年之作。画面绘高大的枯树两株、大石一块及清竹数丛,枯笔淡皴,用笔简逸,充满了画家的自我性灵。画面极为简单,仅有高大的枯树两株、大石一块及青竹数丛。枯树高大挺拔,表现君子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大石用侧锋,以平而毛涩之渴笔作折带皴,这是倪云林独到的皴法,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画幅上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清气逼人。
--- 明朱元璋手谕卷 ---
这份珍贵的诏令,是朱元璋传世极为罕见的亲笔手书之一。全卷纸本,纵35.9厘米,横58.7厘米,文14行,共118字。文意是告示手下大将徐达,日后擒获敌寇不必再押解回来处理,可以直接在军中就地处决。
可以说,这是一份让人感受到刀光剑影乃至血雨腥风的诏令。此谕文意直白,用的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显示出朱元璋草莽出身的本色。而书体起笔于楷渐止于行楷,风格无门无派,笔画稍欠法度,稚拙中却又不乏挺拔。
--- 清光绪蟠桃会泥塑 ---
这件文物的来源颇为传奇。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五十寿诞,全国各地官员都为送贺礼之事绞尽脑汁。当时的无锡县令别出心裁,呈送给慈禧太后一件名为“蟠桃会”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由于泥人“细货”制作工序复杂,且容易损坏,为防万一,当时赶制了两件一模一样的“蟠桃会”,一件送往北京,一件留在无锡备用。岁月流转,入宫的那件现已不知去向,而这备用件虽几经辗转,却保存完好,最终进入无锡博物院收藏。
--- 清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 ---
此件核雕为胡桃果核质,纵2.6厘米,横3.1厘米,高3.3厘米,外形呈椭圆球形,通体赭红色,中间有一纵贯圆孔,便于系挂。中间人物以“西园雅集”为题材,共雕刻文人学士、侍女、书童等二十人。作者用刀洗练流畅,运用圆雕、镂雕等多种技法,将古树的盘结虬曲、松针的细密茂盛、人物的神情须眉刻画出来。
--- 元山形石笔架 ---
这件元山形石笔架,最宽处21厘米,厚3.6厘米,高8厘米,重450克,整体造型为多峰山,也可称为笔山。该笔架通体素黑,为楚石质地,看似朴拙,却不失自然巧妙。笔架整体为远山造型,群山中间高两边渐低,高低错落,不下数十座山头。
--- 明“石叟”款观音像 ---
宽15厘米,高47.8厘米,厚8.6厘米,重7250克。从形态上看,观音像姿态娴雅、端庄,面相雍容饱满,从服饰上看,身穿宽袖垂领衣,由内到外共分四层,衣纹随形体处理,简洁流畅,流转自然。
观音像主体纹饰采用错银技术,立像背部错银“石叟”二字款,纵向,体兼隶篆。石叟是明崇祯年间福州僧人,他做的佛像、铜炉名扬四海,英国大英博物馆把石叟制的铜佛像、铜香炉列为重要东方艺术品,他被英国收藏家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艺术家”。
--- 清道光邵大亨制仿古壶 ---
仿鼓壶又名仿古壶,是由邵大亨所定型的紫砂壶造型,所以也叫大亨仿古,为其紫砂光素造型的代表之作。无锡博物院所藏大亨仿古壶造型饱满有力,壶身、壶盖及壶钮皆以饱满的扁圆形为主,而壶嘴、壶把以及装饰在壶口的两条灯草线则与壶身衔接自然天成,并于壶盖内钤瓜子形“大亨”印。
--- 顾景舟制梨形朱泥壶 ---
该壶通长16.5厘米,腹宽10.8厘米,口径5.5厘米,高10.5厘米,由朱泥制作而成,通体光素,胎体致密轻薄,朱色呈色纯正,通体观之,全壶光洁柔滑,浑然天成。
--- 唐青玉人鹿图佩 ---
1976年3月在无锡市郊区扬名乡邓湾里(俗称“顾大坟”)出土。墓主人名顾林,字郁卿,是明代太学生,葬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玉佩整体呈椭圆形,上部稍窄,下部略宽。高7.7厘米,最宽处4.3厘米,厚1.1厘米。材质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呈蜡状光泽。器身遍布牛毛纹,色如甘栗,显示沁色已深透其中,古意盎然,非有千年历史不能形成。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无锡博物院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