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搜索“史莱姆”大多会搜到关于手工的资讯或视频,现在很多朋友都喜欢玩史莱姆胶甚至在不断尝试自制史莱姆。那么这个“史莱姆”是我们今天聊的“史莱姆”吗?
很久之前有一款玩具,叫做“鬼口水”这是美泰公司在1976年发行的一款装在塑料桶里出售的玩具,由硼砂和白胶混合制成。这就是我们现在可以在电商平台买到的“史莱姆”。
笔者为这篇文章做功课的时候,好奇心驱使想知道这种史莱姆玩具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多方查询资料。
胶水中的聚乙烯醇与硼酸或者硼砂反应形成硼酸酯键
虽然是化学键,但是是一种可逆反应,这种化学键在人类可以感知的范围内不停的发生断开和重新结合的过程,所以形成了半液态的凝胶。
聚乙烯醇缩写是PVA,文具店出售的透明胶水一般会标注其主要成分就是聚乙烯醇。而硼酸和硼砂的化学式虽然很容易查到,但是“硼酸酯键”笔者毫无头绪,翻遍wiki没有找到,国内外也没有相关论文。
所以关于史莱姆玩具,笔者就只剩一个小小提醒:硼砂有毒,不要入口,玩完洗手。
我都没想到我本来要写的是游戏里的史莱姆,却用了几个小时和高分子化学较劲。
好的我们回归正题,游戏里的史莱姆在电子游戏中,史莱姆的流行形象是一种果冻状或半液体状、身体不透明或半透明、可以变换形状、能够分裂或融合的怪物。
史莱姆的起源很多人认为是恐怖小说作家霍华德1931年小说《疯狂山脉》这部小说中出现一种没有固定形状的人工生物修格斯,这和史莱姆的设定一致。
但到了1958年,一部名为《slime》的小说才让史莱姆真正的首次登场,再往后,就是游戏界“入侵”各个经典作品的史莱姆了。
史莱姆为世人所熟知就不得不提到《勇者斗恶龙》,这是日式RPG的开山鼻祖,第一部中加入的怪物里就有日后鼎鼎大名的史莱姆,随后《勇者斗恶龙》越来越火,也让史莱姆逐渐成为国民小怪。
《勇者斗恶龙8》
但是1986年出品的《勇者斗恶龙》并非“史莱姆”第一次与游戏有瓜葛。1982年发行了一款雅达利8位游戏《slime》,这款游戏虽然名字叫史莱姆,但其中的slime指的是英文本意“粘液”,玩家操控小船在粘液海上躲避粘液雨,并没有出现“史莱姆”这种敌对生物。
《slime》
为什么大多rpg游戏都有史莱姆?因为史莱姆的设定是容易分裂,在游戏设计上就非常容易发挥。
因为以上几点,在早期游戏当中史莱姆会多次出现在游戏当中,充当跑龙套角色,以至于成为经典游戏里的经典要素。
成为经典之后,在后续的游戏设计当中再次出现,就是致敬经典的概念了,同时史莱姆确实好用。
英文版丘丘胶也不叫slime
《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当中史莱姆不叫史莱姆,叫丘丘胶。
但是很多玩家都称其为史莱姆,它可以提供给玩家赶路过程中的小小阻拦,也能携带各种元素让林克更加深入了解魔法属性武器的玩法。比如水可以导电之类的......
史莱姆太方便了!既然说到游戏制作,我们还是说回DQ《忍者斗恶龙》,在早期游戏的硬件制约下,角色的设置受到限制,往往一个角色只会用4种颜色来呈现,而史莱姆的形象太好做了!
这里还是提到笔者为本篇文章做功课的部分,既然高分子化学方向的延伸我没法讲清楚,那么我们可以谈谈“日式RPG”。在目前的观点中,《忍者斗恶龙》是日式RPG的鼻祖,甚至在小队规模上也是奠定了规则。
DQ4
《忍者斗恶龙3》中,小队做成了4个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以FC主机的硬件条件,横轴最多可以移动8个角色块,而完成一个角色最少需要2*2,那么游戏机最多也只能支持4个角色并排出现。所以我们会在一些FC游戏中看到角色闪烁的情况,这也就是因为设备机能的限制所导致的。即便续作增加了马车,也是按照同一水平线四个角色的方式排列。
至于另一个有趣的话题,《魂斗罗》趴下射击的动作为什么要用萝莉腿的方式,建议大家参考知乎各个答主的机灵解读,非常搞笑!
史莱姆的后半生,电子游戏的后半程包括《我的世界》和《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在内,很多经典又传世的游戏中都看到了史莱姆的踪迹,而史莱姆能到达现在这样的地位,也是历史、硬件发展、游戏制作者的互相学习等等因素交错影响下的结果。
史莱姆手工玩具也因为其独特的手感和“非牛顿流体”性质独特的物理状态,40多年依旧活跃在玩具界。
在笔者想象力无法触及的未来游戏中,史莱姆一定还会继续发挥功能。史莱姆30多年来只走过半生,在电子游戏的后半程,史莱姆也会伴随着更加经典的游戏,更加频繁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